产业“造血” “摘帽”加速

2018-12-04 02:08
创造 2018年10期
关键词:造血贫困户精准

金秋的姚安坝子,稻谷飘香,水美鱼肥。放眼乡镇、村屯,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业正向规模化快速发展,一片片整齐的新砖房拔地而起,企业、村组、贫困户捆绑受益……精准扶贫的种子,正在“荷城”结出累累硕果。

在各级政府的有效帮扶下,在相关产业的有力带动下,和姚安县一样,越来越多的云南贫困群众,正快步走在脱贫增收的道路上。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只有产业发展起来,变“输血”为“造血”,才能实现持续增收,彻底拔掉穷根。作为云南省脱贫出列的先行者,寻甸等15个县市因地制宜,立足传统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创新思路和机制,在产业扶贫方面积累了经验,形成一批特色亮点、先进典型和创新成果。

强化政策扶持 做实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产业扶贫怎么扶?顶层设计是关键。寻甸县委、县政府制定《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产业扶贫的方向、思路、目标和重点。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产业扶贫实施办法》《农业产业扶贫实施细则》《养殖收益(收入)保险扶贫试点方案》《加快发展家庭农场实施意见》《加快功山羊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政策举措。

在政策扶持方面,为让贫困群众真正感到帮扶温暖,寻甸县充分发挥财政涉农专项产业扶贫资金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引导作用,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力度,每户贫困户可累计享受7000元的产业入户资金,资金可用于不同形式的联动发展。有贷款意愿的贫困户,还可享受小额贴息贷款5万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遴选187户帮扶企业与贫困户建立合理紧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推进农业重点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商品化和现代化转变。针对遴选出的帮扶企业,制定帮带企业扶持方案,给予企业5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扶持资金,让企业在寻甸扎根,寻找到发展空间,也为寻甸全县产业扶贫开辟一条“供销不愁”的致富路,实现企业和贫困户携手共赢。

制定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对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贫困地区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持续增收的能力——这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围绕发展哪些产业、怎么发展产业、群众如何受益这些问题,近年来,全省各地加强探索,一批可复制、接地气、服水土的产业扶贫示范新模式不断涌现出来。

地处云南省西部金沙江南岸干热河谷地区的宾川县,2014年,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049户35510人、贫困发生率11.85%。2014年以来,宾川县通过规划引领,按照“县为主体、乡镇落实、产业进村、扶持到户”的总要求和乡镇村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以及“山区核桃园、坝区葡萄园、江边咖啡园、坡地柑橘园”四园布局,巩固葡萄产业、恢复发展柑橘产业、培育石榴和冬桃新兴产业,巩固壮大冬早蔬菜和中药材产业,积极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脱贫攻坚产业体系,交出了一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宾川答卷。

结合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鹤庆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11个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大力扶持发展蚕桑、蔬菜、水果、中药材、奶牛、生猪和藕鱼立体种植养殖产业,逐步改变了全县农业底子薄和“散小弱”的窘况,高原特色农业跃升到一个新水平。承接、引进符合鹤庆县生态环境要求的工业,先后引进溢鑫铝业、力帆骏马、九鼎铝制品公司和四川其亚铝业等一批企业,做大做强水电铝材产业园,在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的同时,开发就业岗位近万个,有效吸纳了农村富余劳力。充分利用县内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举办“梨花节”“文化旅游节”“耍海节”等节庆活动,将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有机融合,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推介宣传当地农特产品,大力扶持银、铜、铁器加工和白棉纸、白族服饰、瓦猫等民族手工艺品加工销售,走出了一条“农、旅、娱、购”四位一体的“文化+旅游”精准扶贫路子,全县手工业和旅游业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2018年10月1日,央视财经频道推出长达十个小时的电视直播——“致敬改革开放40年 央视财经十一大直播”,全方位呈现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午间时段,云南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县委书记罗景锋带着两片普洱茶走进直播间,畅谈当地脱贫攻坚工作经验和做法。通过实施“311”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生态补偿等帮扶措施,宁洱县所有建档立卡户均实现了产业扶贫措施精准到户,实现11840人产业脱贫。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3523.69元增长到2017年的7111.88元,增长101.83%。在巩固提升有机生态茶园14.7万亩、生态咖啡园10.35万亩、冬农开发种植面积11.5万亩、大牲畜存栏38.8万头的基础上,培育新兴产业核桃10.03万亩、橡胶4.36万亩、晚熟芒果0.69万亩等,确保了贫困户收入有保障可持续。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发展产业,资金是关键。2014年以来,芒市共投入农业产业发展扶持资金3.64亿元,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甘蔗、茶叶、烤烟、咖啡、坚果、砂糖橘、蚕桑、马铃薯、食用菌、生态畜牧业等特色产业,辐射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6321户,实现了每个贫困村至少有1项特色增收产业。罗平县结合农业产业项目精准到村到户情况,投入产业扶贫项目资金5425万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9689万元,实施产业扶贫11182户41923人。探索推行“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对接上海援滇项目,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农牧产品专业合作社,每户贫困户量化1万元股份入股中蜂养殖、小黄姜加工、热区水果种植、水产养殖、高原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合作社,按年分红本金8至10%的标准进行分红,实现每年每户收益800至1000元,带动3429户贫困户增收。

坚持因地制宜 发展特色产业

“家有公牛,耕地不用愁;家有奶水牛,油盐零花不用愁;家有5头奶水牛,三年拔地盖新楼;家有10头奶水牛,年年富得直冒油。”这是一首在大理州鹤庆县松桂镇勤劳村广为传唱的民谣,也是当地奶农发家致富的真实写照。

葡萄产业带动宾川农民增收致富

在致富路上,勤劳村民也走过一些弯路。前些年,村里想发展林果业,种植了1.5万棵冬桃、1.5万棵黄金梨、1.5万棵核桃,可是气候不适应,管理也跟不上,投入基本上打了水漂。近年来,村“两委”通过对水牛奶市场的调查分析,结合勤劳村群众有养牛经验,决定培植水奶牛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长期稳定发展。2013年以来,政府投入100多万元,每户购入一头奶水牛补助5000元,全村共补助100多万元,新发展奶水牛213头。如今,全村共有339家养殖奶水牛,存栏奶水牛达408头,2017年出售牛犊181头,收入121万元;出售鲜奶6.3万公斤,每公斤售价8元多。大春时节种植水稻、烤烟、玉米,小春时节种植大蒜、蚕豆、大麦。粮食解决吃饭问题,杂粮和秸秆用来养牛。走出了一条产业致富的新路子。

勤劳村的实践说明,在产业扶贫上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发展“一村一品”。同时,要加大产业扶贫投资力度,为贫困地区和农户开展“造血”式扶贫,提升贫困农户自身发展的能力,在扶贫扶贫攻坚战中共同勤劳致富。

据央视报道,在宁洱县谦岗村,村民杨应东一家有5口人,父母和妻子常年生病、孩子上学,在几年前他种过南瓜,也种过红薯、烤烟,但因为缺技术和资金,都失败了。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来到他家,在做过仔细调研之后,建议他把家里的几亩茶园改造成生态有机茶园,在茶林里养殖土鸡发展林下经济。通过精准帮扶,在2016年底,杨应东家顺利实现脱贫。据报道,目前,宁洱全县85个行政村成立专业合作社,实现集体经济项目全覆盖。培育了特色产业40多万亩,农村人口人均达3亩以上。同时,发展林下种养殖业,全县林下经济产值达3亿元以上。

产业扶贫,关键在精准定位,难度也在精准定位。如何找到根植于这片土地上的特色与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这就是扶贫工作中的关键抓手。寻甸县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选产业,适合什么就发展什么,宜农则农、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向特色要竞争力,向特色要生产力。目前,全县16个乡镇(街道)通过发展特色畜牧业、优质马铃薯产业、特色蔬菜产业、特色生物产业、特色渔业等产业,实现每个贫困村有1个至2个主导产业,每户贫困户有1个至2个增收项目,全县产业覆盖率达100%,15344户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户均增收700元以上。产业弱县,凭借后天发力补短板,正在实现发展与追赶。

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和蜜源优势,罗平县结合蜜蜂养殖投资小、见效快、不占耕地、不用粮食等特点,通过政府引导、龙头带动的方式,推行“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运行模式,实施“一窝蜂”精准扶贫行动,投资700万元扶持全县868户2962人贫困人口通过发展中蜂养殖脱贫。按照“企业找市场,合作社建基地,贫困户入股份”的模式,组建20个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50个蜜蜂养殖基地,合作社吸纳蜜蜂养殖贫困户为社员,每户贫困户免费领取5箱优质中华蜜蜂,作为股份入股加入合作社和养殖基地,合作社向贫困户颁发《股权证》;乡镇(街道)代表贫困户与合作社签订《托管协议》,每户贫困户每年可分红1000-2000元。集中养殖蜜蜂所生产的蜂产品,由芭蕉箐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和腊峰蜂业公司与合作社、贫困户三方签订收购协议,实行市场保护价收购,每箱蜂可实现利润1500元左右。经过多年发展,罗平已先后荣获全国蜜蜂春繁基地、国家优质蜂产品生产基地、国家成熟蜜基地等殊荣。目前,全县养殖蜜蜂5.36万群;培育蜂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家,年加工生产蜂产品3000余吨,实现蜂产业产值1.5亿元。

宾川县乌龙坝村委会属高寒山区,海拔高,生态好,拥有一片素有“小香格里拉”之称的斗顶山高山草甸,但也存在基础设施差、人民生产生活水平不高的普遍问题。近年来,风电项目的建设解决了乌龙坝群众的交通出行问题。在此基础上,该村一手抓错季蔬菜和生态林果,打造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果松基地和花红基地;一手抓高山草甸乡村生态旅游,打造无公害休闲型生态旅游度假村,以生态产业和旅游开发齐头并进的扶贫思路帮助群众增收脱贫致富。

增收来得快,全靠产业带。如今,各种产业扶贫项目在云岭大地遍地开花,许多贫困村也都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正在通过产业带动实现脱贫。

探索利益联结 扛起脱贫大梁

在产业扶贫发展中,常常会面临缺资金、缺技术、缺品牌、缺产业链等难题。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贫困农民发展能力弱、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差。如何有效防控风险,让脱贫更加精准高效?需要在贫困户、企业、合作社等各经营主体间,建立起一套稳定持久的利益联结机制。

握指成拳、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组织化程度,是许多贫困县脱贫出列的关键一招。在宾川县大营镇萂村,村委会主任赵灿珍等4名党员,发起成立“宾川县天子农业专业合作社”,他们冒着风险以水果权证抵押向银行贷款500万元,申请扶贫贷款500万元,让14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入股合作社。引入农业龙头企业,以“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发展优质高效“阳光玫瑰”葡萄产业,2017年实现贫困户户均增收7800元,成为省内州内推广的产业扶贫模式。

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带动,没有龙头就没有市场,就没有产业链。龙头企业怎么培育,利益联结机制是关键。在利益联结上,宾川县对自身缺乏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党组织+龙头企业+贫困户”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方式,累计向17家企业、合作组织发放扶贫项目贷款3.73亿元,参与利益联结的3680户贫困户通过发展葡萄、柑橘、生猪等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增加收入。截至2017年,宾川县累计流转土地80526亩,占全县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0%。已培育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21户;认定家庭农场167家、农业庄园26个,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569个。2017年,全县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19.72亿元,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数量占总贫困户比例达37.01%。

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宾川县以外的省内其他地方也在不断探索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的好做法——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牟定县因村制宜培产业,2017年,全县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37个,培育认定家庭农场74个,依托县内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原料需求,建立了9个农产品原料基地,每年规划发展特色蔬菜种植10万亩。创新“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动员所有贫困户加入专业合作社,稳定建立了贫困户与经济合作组织利益联结机制,2017年带动2376户贫困户增收748.4万元。

勐海县把“百企帮百村”作为精准扶贫的引擎,依托资源和茶、粮、糖等传统特色产业优势,动员了勐海茶厂、陈升茶业、雨林古茶坊等龙头茶企和勐阿、景真两大糖厂等26家工商企业及合作社,以帮扶贫困户为己任,积极投入结对帮扶攻坚战。茶企搭建产业扶贫平台,畅通了贫困户农产品销售渠道,保障了经济收入稳步增加,还促进了特色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其中,雨林古茶坊茶业设立专门的扶贫办,2017年与农户合作的122座茶坊在布朗山乡、勐龙镇、格朗和乡、勐宋乡等5个乡镇收购茶鲜叶,每年投入上亿元资金收购茶农的茶叶,为茶农搭建了茶叶鲜叶销售的平台。该公司投资500万元在曼吕村的红茶厂于2017年6月建成投产后,每年投入收茶资金为800万至1000万元,收购茶农的夏、秋茶鲜叶加工红茶,可基本解决当地茶农3季的茶叶鲜叶销售问题。收购茶叶涵盖了15个村民小组农户,其中涉及贫困户385户1534人,使茶农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巍山县庙街镇、紫金乡、永建镇25个村委会与巍山县建宏经贸公司签订“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村企结对帮扶协议,组织贫困户1032户入股建宏公司,每户贫困户年分红5000元,建宏公司每年给每个村2万元服务费作为村级集体收入。在探索和推行“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帮扶方式的基础上,巍山县还创新“产业链、服务链、资金链、利益链”为一体的产业脱贫致富“升级版”,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保险”的运行机制,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脱贫。到2020年,全县将扶持100个合作社发展生态养猪产业,扶持100个合作社打造以云岭牛为主的优质肉牛养殖产业,扶持100个合作社发展荷包头、树头菜、白芸豆、小米辣等乡土特色产业,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2017年,云县整合产业扶贫资金3472万元,以无息还本的方式扶持868户贫困户入股云南云县甘化有限公司发展蔗糖加工业,公司每年以不低于8%的回报率作为入股贫困户的年收益,带动贫困户增收。这是云县在脱贫攻坚中实施“三带一帮两促进”帮带机制、精准脱贫出实招的一个缩影。“非贫困户带贫困户学创业、合作社带贫困户学管理、龙头企业带贫困户学营销,帮助贫困户发展一项以上传统产业或特色产业,促进贫困群众增收和促进产业升级”这一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是云县摸索出的产业扶贫模式。通过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生产大户+合作社+农户”“电商+贫困户”等经营帮带模式,形成产业致富联合体,夯实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构建起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产业支撑。2017年,全县194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达2万元以上。

罗平养蜂人

通过新型利益联结关系,一个个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逐步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牵着他们的手迈向广阔大市场,撑起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推进电商发展 赋能产销对接

产业大发展后,产品如何更好地推向市场?在“2020年全面脱贫”的攻坚战中,电商正在成为一股新的力量,为脱贫攻坚注入新的动力。

在宾川县平川镇得底么村,由村党总支牵头、党员带头组织贫困群众上山摘橄榄、采菌,田里种大豆、玉米,家中养黑山羊、土鸡,再由合作社收购加工,在挂钩扶贫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借助省邮政分公司建设电商平台,直接销往省城昆明,形成了“党支部+互联网+农户”的电商扶贫模式。

巍山县依托电商平台拓展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特色美食销售渠道。据不完全统计,仅刺绣产业每年就为农民增收900多万元。

“在集镇卖药材,小商贩经常压价格;送到大一点的公司卖,价格虽然高一点,但路上就得花上5小时。”这是云县漫湾镇酒房村脱贫户李光典曾经面临的窘境。随着精准扶贫大力推进,电商扶贫通过示范点及项目建设等,积极有效地推动了农产品销售途径的拓宽。

云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为了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益,当地结合气候、生态等优势条件,从“十一五”期间,云县就开始推广种植龙胆草、重楼等中药材。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药材的品质相对稳定,种植面积也在逐步扩大。但李光典经历的窘境,对当地大部分农户而言,都感同身受。

精准扶贫以来,云县当地为贫困户提供中药材种苗、种植技术等帮助,并积极拓宽销售市场。电商扶贫就是其中的重要方式。

“为解决农户销售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我们在村里建立合作社,设立收购点,以减轻农户销售的路途负担。”云县信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何凤春说,公司在2013年成立后,梳理农户资源信息和外界需求信息,依托“互联网+”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最大限度实现资源与市场的对接。2017年,经由该公司销售的中药材超过1200吨,农副产品超过1000吨,辐射带动的贫困户超过5000人。

“再没有出现‘种一坡、收一箩’的情况了。”李光典说,公司不仅帮助他们对接市场,还提供种植技术和种植标准,按照公司标准种植出来的龙胆草,销售价格高于市场价,现在卖一次龙胆草可收获近3万元。

作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云县已建成1个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2个县级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心,在95个行政村设立电子商务服务点及配送点。2017年,当地电商平台上的农产品交易额为3800万元,增长80%。

不仅如此,据了解,得益于电商平台的建立与完善,有客户在了解到云县有火草花后,还让电商平台提供火草花。在当地最常见、最不值钱的火草花,由此有了销售市场。现在由火草花制作而成的枕头,在部分地区供不应求。

事实上,“运不出、卖不掉、价不高”是许多贫困地区农产品在销售环节上的共同烦恼。通过电商扶贫,让贫困地区的农产品更加精准、便捷、稳定地对接市场,各地不乏创新实践。比如寻甸县就在淘宝网上注册开设农产品销售店,实现30余个农产品上线销售;借助云南农垦集团电商平台,实现20余个产品上线销售;组织农产品进北京朝阳、上海华理、昆明市级行政中心,曾经藏在深山人未识的优质农产品,如今走进千家万户。

总而言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最关键的是让老百姓鼓起钱袋子。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也是拔掉“穷根”、实现稳定脱贫的必由之路。凭借产业扶贫栽下的“摇钱树”、形成的“聚宝盆”,一些地方脱贫出列动能十足,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将甩掉“贫困帽”,踏上小康路。

新闻链接>>

云南农产品电商扶贫联盟成立

10月21日,在云南特色农产品流通协会基础上,云南省农产品电商扶贫联盟成立。

商务部牵头成立“中国电子商务扶贫联盟”,并对外发布“电商扶贫品牌推介产品”遴选结果,云南省有34家企业入围该联盟。

云南农产品电商扶贫联盟旨在响应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的号召,推动电商精准扶贫,充分发挥云南自然优势。联盟吸收了与电商相关的云南及远科技有限公司、云南积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光大银行云南省分行等12家优势企业和相关机构,将依托协会农产品信息资源,致力打通电商交易、科技支撑、舆论宣传、快递包装等电商全产业链,解决农产品通过电商渠道上行方面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物流快递成本高等难题。

未来,联盟将和云南省内外销售平台、大型卖家、政府扶贫单位合作,开展软硬件开发及培训相关服务,发布电商扶贫信息、解读政策,对接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业务,统计电商扶贫数据等六项主要工作,以保证农产品价格、质量,实现电商农产品的价格稳定、质量可追溯,打好云南“绿色食品”这张牌,助力农民脱贫致富。

猜你喜欢
造血贫困户精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咸丰 审计增强支部“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