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本求源 返璞归真
——由“连续两问”回归低段学生解决问题“本真”探究

2018-12-04 06:16:50江苏滨海县教师发展中心於红中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32期
关键词:读题审题解决问题

江苏滨海县教师发展中心 於红中

小学生在做数学作业时很容易产生错误,特别是在低段学生的解题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错误。本文就教学二年级上册的笔算两位数加减法中的“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时,学生易出现的错误展开初步探究。

一、错题分析 瞄准问题

(一)习题呈现

一次,练习课上笔者出现这样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一捆电线长100米,一班先用去20米,又用去38米,一共用去了多少米?二班需要40米,剩下的电线够不够?

这是一道拓展题,题的设计突出综合性、应用性和开放性,在学生掌握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基础上设计的,对学生的学情是一个很好的检测。课后批阅学生的练习并对该题做了如下统计:

(二)典型错解分析

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不多,做练习都是在老师读题后才进行的,所以到二年级时,还有好多学生没有养成读题的习惯,拿到题目提笔就做,而不是认真地读题、理解题意,即使在做最基本的题目时也会出现差错。

第一种:全错。不认真读题,没理解第一问:一共用去多少米?见到“用去”就减,出现“又用去”继续减,没有理解一共用去是“求和”的意思,导致第二问也错。

第二种:错第一问。不认真审题,学生刚开始学习两步应用题时,易受表面特征的影响,往往根据题目中信息的多少来区分一步与两步,认为题目中有三个信息就属于两步,然后根据信息分配的空间邻近性来确定运算顺序。

第三种:第二问回答错误。第二问是先计算再判断回答的类型,例如“够”“不够”“能”“不能”。实际练习中,学生对此类解决问题的掌握还不是很好。本例中,对于二班要用的40米和一班剩下的42米,比较后应得出“够了”,但有些学生理解得不透彻,算式写对了,最后比较时又错了或漏了。

(三)改进策略和再教建议

1.培养学生审题习惯。在分析时,强调学生先标出问题一号和二号,知道解决问题的先后次序,并圈点出关键词,以帮助理解和注意。

2.分清问题的类型,形成策略意识。让学生认真读题,理解“够不够”“可以么”“行么”这类问题,要坚持一算、二比、三回答这样“三步走”。有了这样的经历和过程,体验了“三步走”的方法与技巧,学生在之后解决同类问题时,正确率有了较大的提升。然而在临近期末复习的一次综合试卷上又出现了这类题,改了其中的第一问,把“一共用去了多少米”变为“一共短了多少米”。如下题:一捆电线长100米,一班先用去20米,又用去38米。这捆电线短了多少米?二班需要用40米,剩下的够不够?

批阅中发现,将近一半的学生没有解决第一问,大多是因为不理解何为“短了多少米?”,也有学生糊里糊涂地把100连续减了一班用的两次:100-20-38=42(米),硬生生地算成了剩下多少米的问题,更有甚者,列式为一班两次用的相减:38-20=18(米)。这样的状况引起了我深深地思考——为何又错了呢?

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结构尚未形成,思维还没有成熟,在数学学习中容易出现许多错误。如:未完全掌握知识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学习习惯较差,容易粗心,等等。怎样减少学生作业错误率,寻找相应的对策,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

二、因材施教 整合归纳

(一)“圈出来”认识名词术语

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太少阻碍了顺利读题,也阻碍了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所以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字、词教学。对于实际应用题中常见的名词术语要加以指导,如“多、少、一共、还剩、原来、同样多、相差”。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圈出不认识的字,老师就在黑板旁白处写出并标上拼音,并留上几天,平时练习可以抬头找到该字。久而久之,这些常见的词语就变成孩子们的老朋友了,对顺利且正确解题做了前期铺垫。

(二)“讲出来”把握“题干”

一年级是解决问题教学的起始阶段,开个好头是至关重要的,而知识的回忆与恰当的复述可以让他们有效地把握题干,为进一步审题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材中的问题解决大多都是采用有趣的情境图方式展示,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图中把看到的信息有条理地一个一个讲出来。复述题意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很好地把握“题干”。

(三)“划出来”找出关键句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引导学生从题目中找出和问题有关的信息,指导学生用不同颜色笔和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如“——”表示已知信息“……”表示关键词等,强化学生的有意注意。在划线记点的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关键词语做必要的解释,这样有助于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当老师看到他们画的重点词和标注,就知道他们是怎样想的,即使题做错了,也知道他们到底错在哪里,是不是认真分析了,之后老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四)“画出来”运用直观

把题目“画”出来,让数与形结合,用线段图把题目数量关系直观地显示出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关系明朗化,为正确解题创造条件。把题中的骨架“画”出来,就是把抽象复杂的问题变得形象直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所有的应用题都可以用“画”来帮助解决,然后启发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巧妙地解决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心设计 生成发现

(一)精心预设,让“错误”未雨绸缪

根据教学内容,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差错”,将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适当改变教学顺序:将一些教学内容提前,一些教学内容延后,适度增减一些内容;将一些简单的、学生不教也会的内容减少,增加一些与例题相关的、有一定思维含量的变式训练,让“错误”未雨绸缪。

(二)培养习惯,防患于未然

1.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督促学生把数字写端正,写清楚,保证自己能看清运算的符号和数字,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运算的正确率。

2.养成认真的审题习惯。让学生养成看清楚题目的习惯,速度不要过快,要整体记忆,看清运算符号和数字,写好后可以迅速与原题目比照一下,等等,从而减少误看误读而带来的错误。

3.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检查的习惯不能说说而已,要教会学生检查的方法,督促他们养成检查的习惯。也可通过恰当的时机让检查出错误而获得好成绩的学生进行现身说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由于认真检查所带来的成功,自觉养成主动检查的习惯。

(三)开设“绿灯”,让“错误”不再可怕

作为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允许自由小议与“插嘴”,让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体会学习的乐趣。这盏“绿灯”,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切实的保护,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猜你喜欢
读题审题解决问题
心爱的读题猫
小读者(2023年8期)2023-04-30 02:27:02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三招”学会审题
小学生数学读题漏词现象分析
教书育人(2019年4期)2019-01-11 02:05:25
“读题时代”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
新闻传播(2018年14期)2018-11-13 01:12:48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