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与慢村慢食慢生活

2018-12-04 12:44演讲人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
餐饮世界 2018年8期
关键词:农业农村

演讲人/温铁军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

大家知道“慢食”是从意大利来的,是意大利的一个组织,针对的是快餐问题(fast food)。它其实是一种在欧洲绿色主义兴起的过程中变成的一种社会运动,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讲的主要是我们所说的“民以食为天”。吃饭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食品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文化问题,乃至于历史传承的问题。

“慢村”是因为我们最近在和意大利国际“慢食”合作的时候提出中国正在推进“乡村振兴”,很大程度上是试图把受到激进的发展主义冲击的乡土社会再予以加强、稳定。所以我们把它叫做“慢村”,我们有了一个从“慢食”这个国际运动派生而来的“慢村”。“慢村”很大程度上是和我们现在所强调的城乡融合、乡土旅游等等有关。人们在城市中过的是一种高度紧张的快生活。

大家应该看到,现在我们在工业、农业两大领域都已经出现过剩的条件下,没有必要再像过去那样注重GDP的增长,加快工业化,加快城市化,那个时代过去了。所以,“慢生活”表明一个新的时代特点。

自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方战败之后,就已经开始了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它是几代人都在做的事情,是一段历史。最早启动乡村建设的是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他是我国近现代以来最早创办本地化综合发展试验区的社会企业家,是中国棉纺织领域等轻工业的早期开拓者。张謇,祖籍常熟,生于南通海门市长乐镇。他主张“村落主义”“地方自治”,是中国近代史上企业界“实业救国”的最早倡议者和实践者之一。在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刺激下,张謇秉持“棉铁主义”的理念聚焦实业,1895年创办以纺织业为核心的“大生集团”,以家乡南通为基地推行乡村社区的基本建设,形成了南通城乡经济与本地教育、文化及政府善治等多元社会发展模式。他首建了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基地,作为棉纺企业原料基地。自1899年大生纱厂正式开工运行至1926年,张謇共投资兴办了40多家企业,组成了经营在地化、产业多元化的大生集团综合系统。一百多年来中国的乡村建设作为当代史上的重要内容是值得我们继续做下去的。

“民以食为天”主要指食品安全。毛泽东也说,世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但是,这个吃饭问题首先是吃饱,接着是吃好,然后是吃得安全。应该关注食品的可持续安全。

农产品是用化学培育的,导致农业一方面严重过剩,一方面是面源污染,面源污染是很难被技术手段解决的,必须改变生产方式。所以我们生产七亿头猪的同时也制造了大量的生活粪便。当然,还有一百多亿只的鸡鸭鹅,平均每年每个中国人要吃十只左右,平均每个中国人要吃半头猪。我们肉类的占有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多。过度消费的理念不仅害自己,还害了子孙后代,因为把资源环境破坏了。所以,这些问题恐怕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因此强调乡村振兴战略的时候指出工业要改变粗放增长,农业也要改变粗放的方式,过去农业是利于粗放增长,不利于提质增效,是安全型的农业,要转变生产方式。所以,我们为什么强调村庄和消费要慢下来,不能再这么粗放下去了,粗放的方式要改变,这种粗放某种意义上是人性的粗暴,要善待自然,否则怎么可能有一个好的未来呢?中央现在要求转变生产方式,因为已经造成了大量的污染。

中国为什么在农业领域中出现这么大的错误呢?是因为我们错误地以为美国模式的那种大农场就是我们要模仿的样板。这些年我们为了追求那个模式,只好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完全变成了化学化农业,当然就是食品严重不安全,造成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子孙后代没有生路。怎么办呢?只好自我改造。

对于现在农业的困境,我自己是研究农业经济的,当然要做点理论归纳。但是,今天我看了一下到会的对理论有兴趣的不多,这一页就过去了。这一页有点意思,其实就是注解刚才那一页,告诉大家说东亚社会不论被叫做什么主义,什么制度,什么政府,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平均分地,而平均分地其实跟西方传来的主义无关,它是几千年来均田免赋政策的翻版,均田免赋是每一个新朝代都做的事。到了我们这一代,我们不叫朝代了,1949年我们均了田,没免赋,因为你要进入工业化,所以直到2005年2006年我们才完成免赋,给农民免税了,所以当代并不见得在农业政策上有多大的差别,如果有,只是人家都免税了,你还没有免税,晚了半个世纪,才完成了均田免赋的整个过程。

你们去看看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按照西方制度搞的没有一个进入工业化的,印度进入了吗?还是印度尼西亚进入了?还是拉丁美洲国家进入了?都没有。恰恰就是东亚创造了小农经济社会基础的进入了,为什么呢?因为小农社会是一个小有产者社会,它是稳定的,小农社会中的劳动力去追求工业收入,是追求短期现金收入的,他不是工人阶级。

我们看这个社会应该产生的是什么?就是这种稳态结构,这个稳态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中产阶级产生于下层社会,但是却被上层阶级所领导着。我们的上层阶级是高度政治化的,而这些年其实中日韩都在做一件事,从80年代到90年代到新世纪做一件事,就是加强对农村的投入,形成农村的社会建设。于是乎这些国家都有什么呢?大量的基层社会的实体资产。作为底层是一个占有着大量实体资产的,也就是这些国家的货币相对稳定,就是这些货币可以货币化他自己的实体资产,只要持续做基本投资,基层社会的实体资产就不断扩张,能够容纳货币,这时候即使有政府债务,它相对于你的资产而言也是一个小的百分比。所以为什么东亚社会同样经历危机,但东亚社会却能立于不败之地,在于它的社会结构是双金字塔的结构,它可以相对比较稳定。

乡村振兴是中国的一个大战略,财政金融所有的优惠政策向乡村振兴倾斜投入。中国有一个劳动力池,城市叫资本池,危机都会爆发在城市,只要维持住乡村劳动力池,危机到来的时候,哪怕有很多失业,你还有地方让这些失业人群有饭吃。

中国实际上面对的挑战,是全球经济下滑。从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下滑,其实往前走,走到70年代,当西方发生战后生产过剩的时候,全球经济就开始下滑了,特别是实体经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实体经济下滑过程中是撑不住的。

欧洲转型转得比较早,就是欧洲的实体产业溢出,整个社会转向绿色主义,于是乎欧洲形成了相对比较好的资源环境条件。

英美转型晚,因为它的资源环境最好,所以美国转型是在大危机之后,这次2007年次贷危机,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美国社会开始转型,叫新经济运动。社区复兴的方式形成社区自救。

我们看中国这些年,它的重大转型做了什么?主要看2005年以后,中国在2005年以后十几年的时间里,向农村投了14万亿元。这个概念其实是等于两万多亿美元。60%以上投到基本建设,于是农村现在实现的是沿海开发区的标准,叫“五通一平”,通路、通电、通水、通宽带、通气,五通进村,现在农户通电率99%。“平”指平分土地,农田水利建设,这意味着任何企业创业都有最好的条件,所以农村现在变成了中小企业创业的最好领域,大量的人开始下乡,变成了一个新的下乡运动,这是中国的城乡融合,生态文明转型的基础。为什么中国现在面临危机强调乡村振兴?就因为它是一个基础,能够有效地承载全球危机爆发形成的大规模失业,我们现在沿海已经开始出现了企业倒闭,失业的人在增加成为趋势,可能会越来越严重的。

对新农村实行“三治”结合,在自治基础上实现法治与德治的结合,不再像过去那样只强调法治,农村还是应该以乡土社会的自治为基础,达到最高的目标就是德治。其实礼仪就是一个德治的体系,不能简单地说就是一个道理。

接下来所有人都在下乡,大资本纷纷下乡。网络体系在农村普及,在任何一个山里边都可以轻易的使用WiFi,几乎等于没有区别地让大家可以沟通起来了。所以,下乡是一个潮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重大的转型是生态文明转型,生态文明主要是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相配合,推进的是城乡融合与社会农业,社会农业一旦成为现实,食材至少是不用再担心了,否则你再好的烹调技艺也架不住烂的食材。

在农村发展生态住宅、生态农业、环保农村,不能让钢筋水泥下乡,弄得到处都是建筑垃圾,所以现在传统的建材可建立回收这套体系。市民参与式农业应该是安全度最高的,同时推进合作社建设,帮助农民组织起来,发展各种文化活动,让老有所养,组织老年协会,再搞有机农业,然后把他们聚集到一起,变成一个大型的国内网络体系。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