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青松 林艳萍
导 读:
群文阅读是阅读方式的革新,它可以把读者的阅读能力从“读懂”一篇文章提升到“读通”一类文章。蒋军晶老师这节群文阅读课,从小说环境、人物、结局入手,引导学生细读思考,教会了学生带着思考读故事,并且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做到了真正从学生的精神发展和生命体验出发,关注过程,关注个性体验。
一、 读懂环境描写
师:请你默读课文《桥》,这篇文章很多地方写到了洪水,找一找,画一画。
(生默读,画句子)
师:(教师将句子罗列在PPT上)通过画句子,我们发现,这些描写洪水的句子分布在文章的各个部分。这些句子写出了什么?
生1:这些句子写出了当时的洪水很大。
生2:这些句子写出了洪水非常凶猛,当时情况非常危险。
师:这些句子都是在写洪水,把这些句子放在一起比较,你就会发现作者写洪水用了多种方法。
生3:我发现作者还用了比喻的方法,例如,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狞笑”这个词写出了洪水到来时那种恐怖的感觉。“狞笑”是一种拟人的写法。
生4:我发现作者还用了比喻的方法,例如,第一句:“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就是把雨水比作从脸盆里倒下来的水。
生5:我发现了作者用了“对比”,例如,作者写洪水一会儿到了人的腿部,接着到了腰部,最后把人淹没,这是对比。
师:同学们发现作者用了不同的手法写出了洪水来势汹汹。你们再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1:我发现了它们的共同点是句子都非常短。
师:是的。我们来看第一句:“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像泼。像倒。”两个字就成句子。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两个句子写长一点儿。我们先把它们扩成两个词语。
生2:瓢泼大雨、倾盆大雨。
师:还可以扩展得更长一些,你看老舍先生是怎样写大雨来临的。“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天空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师:你看,一比较,我们就可以知道,即使同样写下雨,可以写得具体,也可以写得简洁;可以用长句,也可以用短句。《桥》的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写法——單词成句,单句成段?
生3:这可能是个人的偏好。
生4:因为文章本身就不长。
生5:这样写,让人读起来感觉很急迫、很紧张。
师:那我们串起来读读看,边读边感受。
【赏析】
群文阅读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有三种操作方式:一篇带多篇、课内多篇、课外多篇。蒋军晶老师在教学《桥》这篇文章时,采取的是一篇带多篇的形式。《桥》是一篇小小说,它除了具备小小说的一般特点外,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文中的环境描写。文中的环境描写单词成句、单句成段,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在教学过程中,蒋老师先让学生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再将环境描写的句子罗列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且,蒋老师还引入了老舍先生对大雨描写的相关句子,与《桥》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进行比较。学生在对这些句子的比较中,发现了文中句子言语表达的特点,在交流讨论中,较好地领会了其作用。
二、探析小说的人物
(比较《桥》与《“诺曼底”号遇难记》的相似之处,学生自主默读,完成学习单。)
师:小说读完了,大家有没有发现《“诺曼底”号遇难记》与《桥》这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
生1:都描写了危险到来时周围的环境与气氛。
生2:都用了一些意思相同的词语来表现当时人们的惊慌、恐惧。
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桥》和《“诺曼底”号遇难记》这两篇小说之间有许多相似点。但再比较,我们又能发现它们的一点不同。
生3:《“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船长是以“死”告诫大家排队,而《桥》中老汉是用“退党”来警告大家的,我觉得船长的威慑力更大。
师:是啊,大家遇到的危险一样,大家的恐慌一样。然而,在《桥》里,村长并没有像《“诺曼底”号遇难记》里的船长那样以“死”相逼,只是以“退党”作为警告,村民却自动排成一队。村长的警告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
(生默读,批注)
生4:文中写道:“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是大家所拥戴的,说明平时他为村民做了不少好事,所以大家信任他,听从他的安排。
生3:“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老汉像一座山,这个比喻让我感觉到老汉当时很镇定、很坚定,给人一种安全感,也是一种威慑。
生2:老汉很早就站在木桥前,以身作则,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老百姓也不是傻子,他们看在眼里。
生1: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这也是一种威胁。
师:很好。对党员来说,退党是一种耻辱,只有违反了党的规定,犯了重大的过错,才会面临退党的威胁。因此,老汉的这句话无形中震慑着一批党员。
生5:老汉让儿子排在队伍的最后面,这是最有说服力的。
师:你看,我们读小说,感受一个人物,就是要这样读,从文字中、从细节里去感受。
【赏析】
蒋军晶老师说过:“群文阅读,就是要强调对真实的阅读材料的模拟,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们接触真实、多元的文本,练习真实、实用的阅读策略。”关注阅读策略,是群文阅读的重要价值取向。单篇阅读与群文阅读相比,某些阅读策略是群文阅读中比较突出或特有的,如求同、比异、整合、判断等阅读策略。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蒋老师引导学生将《桥》与《“诺曼底”号遇难记》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发现了这两篇小说都描写了危险到来时周围的环境与气氛,都描写了当时人们的惊慌与恐惧。蒋老师在教学中,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发现两篇文章的相同点,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当所有人都陷入恐慌时,《“诺曼底”号遇难记》里的船长以“死”相逼,《桥》里的村长以“退党”作为警告。“为什么村长的警告有这么大的力量?”群文阅读,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取向就是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引领学生发展深度思考能力。蒋老师的这一问,促进了学生进一步深入地思考,深度学习就此展开。学生在思考交流中,逐步学会了阅读小说、感受人物形象,需要从文字、细节入手。
三、研究小说结局
师:《桥》《雪夜》《在柏林》《窗》四篇文章,内容完全不同,但写法上有相似之处,你发现了吗?
生1:它们都有一个很特别的结局。
师:怎么特别呢?
生1:结尾都出人意料。
师:小说是不是一定要这样写呢?再把这篇文章改一改,把句子中的“小伙子”改成“他儿子”,其他的不改变。这两个版本,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生2:我更喜欢课文的版本。文章最后才交代人物关系,让人感到很意外,非常吸引读者。
生3:喜欢课文的版本。读到结尾时感覺很震撼。
生4:喜欢课文的版本。开始不写出父子俩的关系,突出了老汉把儿子当作一名普通的小伙子。
生5: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
师:综合以上同学的讨论结果,我不得不明示这篇文章的体裁,这是一篇小小说,也可以说是微型小说。这种体裁的特点就是设置悬念、结局意外。(板书:小小说 微型小说 设置悬念 结局意外 耐人寻味)
师:今天,蒋老师还带来了一篇小小说,但去掉了结尾,大家通过阅读前面的内容,猜猜小说的结尾。
(生投入猜测结尾的学习活动中)
师:比较是一种很实用的阅读策略。你看,今天我们通过比较,发现了环境描写的一些方法,更深入地了解了小说中的人物,也明确了小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结尾出人意料。
【赏析】
群文阅读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开展群文阅读最难的是如何确定议题,其次是文章的选择。进行议题选择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不同需要,确定不同的议题。可以按照作家、体裁、观点、表达方式、人文主题、阅读策略等不同的议题展开教学。文章的选择,最重要的一点是关注文章间的互文性,便于学生发现文本间的内在表达规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蒋老师是以“小小说”为议题,提供五篇小小说让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学生发现小小说的言语表达规律,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运用,给一篇小小说补充结尾。学生在比较阅读、学习运用中,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还促进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群文阅读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掌握默读、浏览等无声视读的技能;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适应真实的阅读材料;能够引导学生感受、学习文学的表达,练习复杂情境中的思考力。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形式,值得所有语文老师深入探究,以便更好地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