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图书馆总分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18-12-03 03:04阮书香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8年9期

阮书香

摘 要:总分馆模式是当今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一大趋势。文章简述了扬州市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模式,分析了城市书房运行模式的特点及可供参考之处,同时指出了总分馆模式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8)09-0120-02

关键词:总分馆模式;城市书房;扬州市图书馆

自2012年起,扬州市委、市政府对构建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建设“书香扬州”不断提出具体要求。经过几年的努力,扬州市图书馆基本建成了以总分馆、流动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掌上图书馆为基础,以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为区域划分的“四位一体”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有效地保障了市民的阅读需求。

1 扬州市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模式

1.1 扬州市图书馆分馆的建设特点

扬州市图书馆最初建设的分馆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依托社区,以人口较密集的小区为服务中心,由总馆提供图书配送、社区提供场地及工作人员,负责图书的借还及分馆的日常管理等工作。二是设置24小时自助借还机。第一种分馆形式的缺点是开馆时间受社区限制且场地较小,仅能用来借还图书,不方便阅读和学习。第二种分馆形式的缺点是24小时自助借还机提供的图书数量有限,且没有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指导。

2015年,扬州市图书馆在学习了温州的城市书房建设模式后,将其原有的两种分馆模式融合,打造了具有扬州特色的“24小时城市书房”的分馆模式。城市书房模式相较于传统的分馆模式,面积更大,功能更完善,不仅能够满足读者借阅图书的基本需求,还提供了知识共享、信息交流、互动阅读等功能。目前,扬州已建成了22所城市书房。城市书房的建设充分考虑了人口密集度、交通便利性、服务半径、消防安全、阅读需求、市民意见等因素,地址尽量选在一楼临街处,馆舍面积约为150~300平方米,可配置5,000~20,000册图书、30~100种期刊、20~50席阅览座位。

1.1.1 公开申报,精准布点,贴近群众需求。“24小时城市书房”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选址,由专家委员会实地考察、综合评分后确定。目前,扬州的22所城市书房都位于大型社区、商业中心等人员密集的区域。在城市最繁荣、离百姓最近的地方建设城市书房,体现了扬州的城市主政者对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高度重视,既方便了市民,又提升了城市形象。

1.1.2 量体裁衣,营造氛围,彰显地方文化。现代人的阅读追求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书籍,更是在寻找美好的阅读体验和心灵慰藉,因此,城市书房既要体现城市的文化风格,又要营造家庭般的温馨氛围。扬州的“24小时城市书房”根据地理位置、受众定位、阅读需求等因素,对城市书房的外观和内部装饰进行了古典、现代、简约等风格迥异、独具特色的设计,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和文化体验。

1.1.3 数字智能,绿色环保,提供“一站式”服务。扬州的“24小时城市书房”为市民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满足了读者在图书馆闭馆期间的阅读需求。每个城市书房都小而精,收藏了文学、哲学等各类图书,为读者提供自助办证、阅览、外借、数据库检索、二维码书刊数字资源下载等一站式阅读体验服务,使其成为一个功能齐全的“微型图书馆”。“24小时城市书房”以人机对话的自助模式为市民提供所有服务,城市书房内多个高清摄像头与扬州市图书馆的控制中心联动,实时监控城市书房现场,为无人值守的自助服务提供安全保障。

1.2 扬州市图书馆分馆的运行模式

1.2.1 采取合作方式吸引社会团体参与。扬州市图书馆“24小时城市书房”的建设采取与政府及企业合作的模式,由总馆提供图书、设备及人员培训、技术保障,由合作单位提供场地、装修及水电、物業、管理人员等。自2015年城市书房开放以来,每次新城市书房的选址都会吸引众多单位前来竞标,使城市书房项目顺利在扬州落地生根,并在短时间内迅速得到市民的认可和喜爱。

1.2.2 运用社会化管理方式吸引志愿者参与服务。随着城市书房数量的日益增多,市民能够更加便利地享受文化服务,同时管理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这时,一批志愿者走进了城市书房,每到节假日,很多大学生就自发来到城市书房打扫卫生、整理书架等。群众的积极参与为城市书房的管理及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也加深了他们对城市书房的归属感。

1.2.3 统一管理,打造自助式图书馆。图书馆通过制定统一标准,使城市书房能够与总馆实行统一管理。如:扬州市图书馆成立专门的分馆管理部负责管理“24小时城市书房”,实现管理与服务的“六统一”:图书资源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培训工作人员、统一指导、统一规范服务流程、统一标准,即由总馆采编部门统一采购图书,加工完成后由配送部门统一配送,每所新建城市书房工作人员的招聘由总馆统一进行并负责培训,服务采取统一标准、统一模式,为所有读者提供无差别服务。

2 总分馆模式的服务成效

2.1 实现公共阅读服务的便利化

总分馆之间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分馆以服务读者为主要任务[1]。读者只要拥有一张扬州市图书馆的借阅卡,便可在各个分馆通借通还,如出门逛街累了可以就近到城市书房坐坐,休息一会儿再顺便借几本书回家。截至2016年年底,扬州主城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网络覆盖率已达到90%,接下来还将进一步辐射其下属县市,实现整个扬州市的图书大流通。城市书房24小时不打烊的服务方式保障了市民的晚间阅读。2016年,扬州市图书馆的图书流通量为170万册/次,比2011年增长了333%,扬州的“个人综合阅读率”位居江苏省第三位。

2.2 促进公共阅读服务的均等化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普遍均等是我国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基层图书馆分馆的建设是实现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目标最现实的选择,对满足基层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切实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问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扬州市图书馆总馆位于扬城主干道文昌西路466号,位置比较偏僻,许多读者表示去一趟非常不方便。“24小时城市书房”在城区各处的布局有力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不论居住在哪个社区的居民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触到图书馆,享受图书馆的服务。遍布在扬州大街小巷醒目位置的“24小时城市书房”是扬州市民闲时的好去处,又是人们学习深造的好场所;既是扬州的精神地标,又是扬州市民的精神港湾。

3 总分馆模式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城市书房给市民带来了许多便利,同时也给图书馆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具体来说,城市书房在运行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管理问题。城市书房分散在扬州各镇(街道),增加了总馆的管理难度。目前,扬州“24小时城市书房”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由扬州市图书馆的分馆管理部负责,但因每个城市书房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致使一些制度执行得不到位[3]。二是城市书房的人员配备问题。在现有机制下,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是有严格限制的。因此,扬州市图书馆在分馆建设中大量使用编外员工成为必然[4]。城市书房24小时开放,每个城市书房至少配备两名工作人员,人流量大的城市书房则需要有4名工作人员实行两班制,这就对城市书房工作人员的人数提出了一定要求。三是图书流通问题。有了城市书房,读者就会选择离家最近的地点还书,致使一套图书可能被分别还到不同的分馆,而配送部门来不及把书集中到同一分馆,读者只能自己前往各分馆借书。因此,严格来说,总分馆间的通还已全面实现,但通借还不能完全满足读者的需求。四是后台技术支持问题。目前,图书馆的很多工作都依赖于计算机,离开了计算机和网络,许多工作就无法完成,而总分馆模式则对计算机技术及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对策及思考

4.1 城市书房的发展需要政府大力支持

城市书房的运营是非营利性的,需要政府引导及财政支撑才能保证其得以持续稳定发展。城市书房的建设采用政府投入与社会参与的方式,政府的前期投入必不可少,如图书采购、设备购置、书标等易耗品及维护与管理人员的费用等。而城市书房要想更方便地服务读者就要建在最醒目、最好的位置,这就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甚至是舍弃一些财政收入进行支持。

4.2 城市书房的运行需要精细化的管理模式

城市书房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各区域居民的文化需求、阅读品味存在差异,因此图书馆在配送图书时应考虑精准推送,同时可以根據某些读者的特定需求专书专送。读者可以通过电话预约、网站留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以便图书配送部门将其需要的图书送至相应的分馆。笔者认为,图书配送工作可以外包给物流公司,这样既可以提高配送效率,又能将图书馆工作人员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图书的精准推送上,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4.3 城市书房需要进行全市推广,实现大面积覆盖

城市书房要想起到更大的作用,就要进行更大范围的建设,覆盖城市的各个角落,真正保证市民阅读的便利性。同时,总馆还应加强下属区县的城市书房建设,积极拓展城市书房的服务范围,深入普及区县甚至农家。

参考文献:

[1] 田武军.我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分析[J].当代图书馆,2012(4):4-6.

[2] 林映荷.浅论乡镇图书馆分馆建设[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5(4):16-17.

[3] 万文晴.主分馆“一体化”管理模式探析:以佛山市禅城区联合图书馆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6):92-94.

[4] 许晓霞.“苏州模式”的演进及价值再挖掘:写在苏州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十周年之际[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3):16-23.

(编校:徐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