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瑶
摘 要:民间舞蹈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它的艺术价值,深入对道具类技术技巧、徒手类技术技巧的研究,以便在民间舞蹈表演中,能够合理运用这些技术技巧,达到“形”与“情”统一、“形”与“象”统一、“形”与“意”统一的表演效果,通过舞蹈者自身情感的宣泄,赋予作品情感,通过舞蹈形象的塑造,将作品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在观众眼前,同时,通过技术技巧的合理应用、衔接,根据乐曲内容,创设出与之相契合的意境。
关键词:民间舞技术技巧 民间舞蹈表演 运用
舞蹈,最早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抒发心志的即兴表演,是人类最早的无声符号语言。中国文化传承演变数千年,民间舞蹈记录下了民族的传统文化,刻下了历史的沧桑岁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记录者与见证者。作为我国民族文化土壤上孕育的一朵奇葩,民间舞汇聚我国文化艺术及民族精神,充满了浓烈的生活气息,融汇了各民族特色,而且为了丰富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和内涵,从中国其他传统文化元素中,吸取了一些技术技巧,比如说中华武术、戏曲、杂技等,使得舞蹈表演者的体态和动作更为多样化。
一、 民间舞技术技巧
民间传统舞蹈一般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以及地域性,中国有56个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加上各种类型的地域生态环境,造就了中华传统舞蹈的多样性。民间舞蹈充分反映了民族文化及部落精神,从其文化内容和性质上可划分为宗教祭祀舞蹈、娱乐喜庆舞蹈、生产劳动舞蹈、生活习俗舞蹈以及英勇斗争舞蹈,真实还原了中华各个民族的日常生活场景,具有浓烈的地域特色和异域风情。
民间舞起源于民间文化,来自于实际生活,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增添了一些丰富的元素,发展成为现今的民间舞技术技巧体系。技术技巧是民间舞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东西,也是这么多带民间舞蹈创作者的心血,根据其形式,民间舞技术技巧可分为以下两种:①道具类技术技巧。采用以扇子、手绢等道具,借物传情,借用手腕的力量,将之演变为一个极具观赏价值的动作,比如说扇子,有转扇子、空中抛接扇等技术技巧,再比如说东北秧歌中的特色转花,有立转花、过肩花等动作;②徒手类技术技巧。舞蹈是身体语言的集成,因此肢体就是最主要的表演道具,在民间舞中,有一些典型的徒手类技术技巧,比如说蒙古族舞蹈中的碎抖肩,维吾尔族舞蹈中的旋转等等,这些技术技巧各有特色,别具一格,而且往往充满着民族的特色,充分表达了当地的习俗文化。
民间舞技术技巧是我国民间舞蹈表演中的精髓,而且每个民族由于其生态环境和文化元素的差异,都有自成一派的舞蹈派系,所使用的技术技巧风格迥异。以汉族为例,自古以来,汉族民间舞蹈多出现在除夕、元宵、祭祀、庙会等场合中,供大家观赏,热闹喜庆,能够营造出一种浓烈的节日气氛。汉族文化博大精深,在这一民族的民间舞蹈中,有着众多优秀的舞蹈派系,比如说安徽的花鼓灯,在这个表演中,以“盘鼓”这一模块的表演最需要技巧,在演奏过程中,需要将兰花在鼓架子肩、腰部演绎出各种姿态,这称为上盘鼓技巧表演,兰花在鼓架子腰、腿、手部进行双人武功表演,则称为上盘鼓技巧表演,而“豚跳”、“倒爬城”、“燕子三抄水”等鼓架子单人表演技巧,则属于下盘鼓的范畴;再比如说山东的鼓子秧歌,根据其表演内容可分为文场和武场两部分,在武场表演中,可借助“鼓”、“伞”等道具,需要应用到多种技术技巧,舞者跑动时应大步迈进,压低身子,步伐坚实有力,跳跃是则如旱地拔葱,强调干拔与上蹿,只有有效掌握了武场表演中蹲、踢、跳等技巧,才能够将鼓子秧歌那种稳健刚劲而又不是潇洒飘逸的风格演绎出来。
二、 民间舞技术技巧在民间舞蹈表演中的运用
1.注重“形”与“情”的统一
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必然融入了创作者的心血,充满了细腻的情感,舞蹈作为一种肢体语言形式,也是人们表达喜怒哀乐的一种方式。在民间舞蹈表演中,技术技巧的应用,能够使表演在观赏度上得到提升,但同时也不可过分注重技巧,而忽略了情感,应该强调“形”与“情”的统一,即在保证美观度的基础上,适当应用技巧,来渲泄出自己的情感,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说,在男子彝族三人舞《小伙、四弦、马樱花》的表演中,表演者采用了前抢脸、后小翻、后飞燕、倒踢紫金冠等舞蹈技术技巧,作为一种场上角色表达自己情感的动态语言,使得整个舞蹈作品的情感语言更加饱满充实,让观赏者的情绪能够被充分带动起来,进入到舞蹈者创設的情境中,充分感受到民间舞蹈艺术的魅力。
民间舞蹈表演本来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达自己情绪的一种语言,最初的时候这些舞蹈都是即兴表演,而不是可以编排,有着固定动作和姿态的,这种原生态的舞蹈,由心而发,最具有感染力。目前,在大多数区域,民间舞蹈表演都仅存于舞台上,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内涵,但是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还是经常会在重大节日中看到这种较为原生态的民间舞。比如说藏族舞蹈中的热巴,这种民间舞一般是由世袭的流浪艺人传承下来的进行表演的,在其中的铃鼓舞表演部分,男舞者手持铃铛和耗牛尾,女舞者手举单柄手鼓,左手持长鼓槌击鼓,舞到热烈处,就会拉开距离开始技巧表演,女舞者集体表演“顶鼓旋转”、“扭腰打点”、“缠头击鼓”等技巧,随后散开,男舞者在鼓声伴奏下,上场表演“单腿跨转”、“躺身绷子”等技艺,热闹非凡,感染力十足,能够让观众充分感受到舞者传达的情绪。
2.注重“形”与“象”的统一
在多年的传承与演变中,传统文化艺术形式逐渐与人们的实际生活脱离,演变为舞台上的一种表演艺术。在现代化民间舞蹈表演中,表达情感,渲染氛围,纯属表演基础内容,要想真正地感染观众,必须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法,适当点缀民间舞技术技巧,塑造出生动形象的人物形态,在乐曲的烘托下,营造出相应的舞蹈情境,令观众如身临其境。比如说杨丽萍的民间舞蹈表演作品——《雀之灵》,就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孔雀形象,在表演过程中,舞蹈着用手指及手腕演绎出孔雀的头颅,并且通过手腕、手臂、肩膀、腰部、腿部的动作,层层律动,将一只漫步在森林中,高傲而又美丽的孔雀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这就是民间舞技术技巧的高阶展现方式,达到“形”与“象”的统一。
模仿是舞蹈表演中的一个基础元素,在民间舞蹈表演中,蛇、孔雀、马等动物形象以及花朵、大树等植物形象都会出现,舞者通过这些形象的演绎,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一种感悟,或者是对于舞蹈艺术的追求。杨丽萍之所以成为中国民间舞蹈表演中的大家,就在于她對舞蹈的那种极致追求,以技求道,在《雀之灵》这一舞蹈作品中,孔雀那高洁超然的形象跃然展现在观众眼前,令人真正感受到舞蹈艺术的魅力,实现了“形”与“象”的统一。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艺术作品也是以物为主体,通过演绎和模仿来表达舞蹈传达其中的思想和真义的,比如说男子独舞《蚂拐》,在表演过程中,舞者会通过手脚弯曲的跳跃、斜身的圆圈小翻等动作来演绎“蚂拐”,使之在舞台上活灵活现,让观众一眼就能够知道自己表演的内容,这也是舞蹈的一种境界。
3.注重“形”与“意”的统一
民间舞动作丰富,表现语言多样化,令人观赏起来,就像一幅水墨画,一些不经意的细节,其实都蕴含着深意,是整个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注重“形”与“意”的统一,是指在民间舞蹈表演中,创造情态意境,通过模拟的方式创造舞蹈形象,并调动观众的联想能力,展现出自己想要的效果,以及内心深处的画面。所谓追求“形”与“意”的统一,其实是民间舞在长期传承过程中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再升华到原生态艺术的一种过程,民间舞本来就来源于实际生活,从实际生活中吸取元素,而舞蹈技术技巧只是创造意境的一种工具。
因此,在表演过程中,需要以所表达的情感或者是演绎的事物为主体,合理应用技术技巧。比如说,在朝鲜族舞蹈《长白瀑布》中,舞蹈所表演的主体内容是扇子,乐曲节奏为慢板→快板→慢板,这说明其舞蹈结构应该从静态转变为动态,再回归静态,在快板演绎的高潮部分,舞蹈者充分运用了抛、甩、抖、抽、转等技巧,将长白山中奔腾而下的瀑布展现在观众眼前,创造出了与乐曲相契合的意境,表现出了一种高度协调统一的舞蹈艺术境界。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传统习俗的淡化,民间舞蹈渐渐失去了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依托,慢慢与人们的生活脱节,成为仅存于专业舞蹈表演的一种类型,导致其发展与传承受到一定限制。为了保护民间舞蹈艺术,让其在舞蹈表演中发光发热,应该加大对于民间舞技术技巧的研究力度,在民间舞蹈发展、传承与演变过程中,各代民间舞表演者吸收了来自武术、戏曲等文化瑰宝中的元素,创造出了民间舞蹈表演特有的技术技巧体系。在民间舞蹈表演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这些表演技术技巧,对于提升其表演水平,扩大民间舞的艺术影响力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田青.浅析胶州秧歌传统、典型组合“拧和抻”的渊源及其演变[J/OL].黄河之声,2017(19).
[2]赵新琳.新疆蒙古族萨吾尔登舞蹈的形态分析——以阿吉姆萨吾尔登舞为例[J].艺术科技,2017(7).
[3]李佩蓉.谈民间舞蹈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解读之“四观法”——以作品《一枝红杏》为例[J].大众文艺,2017(12).
[4]刘冬.原生态舞蹈艺术之美——从山西民间舞蹈看原生态舞蹈文化的意义[J].黄河之声,2016(18).
[5]俞贝贝.浅谈中国民间舞教学中节奏的重要性与训练方法[J].农家参谋,2017(17).
[6]冯水莲.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中情绪与情感的关系及其运用[J].艺术评鉴,2017(12).
[7]王红亮.探讨舞台民族民间舞表演中情绪与情感的关系及应用[J].音乐生活,2016(11).
[8]陈玲.中专课堂民间舞蒙古族舞蹈教学初探——以“肩部动作”的教学为例[J].大众文艺,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