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砚 国之瑰宝

2018-12-03 05:55:32中国收藏家协会文房之宝收藏委员会陈国源
中国艺术时空 2018年6期
关键词:砚石文房四宝中华

中国收藏家协会文房之宝收藏委员会/陈国源

【内容提要】本文从砚里到砚外,由微观到宏观,诠释中华砚集历史、实用、文化、艺术、收藏、投资等诸价值于一身,无愧为华夏优秀文化殿堂中一朵绚丽夺目之艺术奇葩。

兰亭古韵砚

下面我以浅陋之见,从砚里到砚外,由微观到宏观,尝试诠释砚之多种价值。

凝古珍碑砚(龙尾石)

国色天香砚(龙尾石)

(一)砚之历史价值

砚,如果从研磨器始,就有六七千年了,它早于并伴随中华民族五千年之文明,逍遥自在地走到了今天。

砚,如果从产生书写工具算起,它是继文字有了之后,随着文字的正规化,以及毛笔、墨、纸的产生,“砚”字的形成,应为汉代。汉末刘熙在《释名》中曰:“砚者,研也,研墨使和濡也。”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砚,如果从中华四大名砚石发现起,应为初唐产生制砚的专用石材,尤其是唐宋开发了端石、歙石、红丝石、洮河石等中华四大名砚石之后,至今也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

由此可见,翻开砚的历史,它溯源于史前,初创于秦汉,盛行于唐宋,朴重于元明,精繁于清朝,复兴于当代。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喜爱甚至钟情的物品,它们在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的历史长河中,必然积累了它们的历史价值,甚至创造了它们的历史辉煌。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砚,与笔、墨、纸一起,创造的历史功绩有:一是它们记载和传承了中华五千年之文明史(世界上五大文明古国有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希腊和中国,其他四国的古文化已消失,只留下了历史的遗迹,只有中国历史记载是最清楚的,传承是最好的);二是它们开创和传播了东方最具魅力的书法和绘画艺术;三是它们成就和培养了历朝历代像王羲之、李白、杜甫、苏东坡、米芾、赵孟頫、董其昌、郑板桥、纪晓岚以及当代的徐悲鸿、齐白石等一大批大文学家、大书画家,甚至大政治家和他们的传世珍品;四是从它们诞生之日起,就直接为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服务的。而中国多数实用、观赏性艺术品,它们是为中华民族的生活服务的,其地位和档次是不一样的。因此,从以上四个方面的意义上讲,笔、墨、纸、砚无愧为国之瑰宝。它们推动了中国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难怪,我国第一部砚的专著的作者、宋代学者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要为它们封侯:笔为“管城侯”,墨为“松滋侯”,纸为“好畴侯”,砚为“即墨侯”。从而也加深了我们对古人为什么要把“宝”字的桂冠戴到笔墨纸砚的头上,世称“文房四宝”的深刻含义。写到这里,在古砚的荣誉面前,我这个新砚收藏家,肃然起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也深感弘扬中华砚文化任重而道远。

清泉印月砚(龙尾石)

剑眉英秀砚(龙尾石)

(二)砚之实用价值

砚是由纯实用性演变为以实用为主与欣赏相结合,进而到实用与欣赏并重,现代又以欣赏、收藏为主与实用相结合,这是砚几千年发展的历史进程。因此,“实用”是古砚最突出的特点和价值,也是它的“灵魂”所在。上面我们讲的“砚之历史价值”,说到底也是“砚之实用价值”所创造的,甚至砚的其他多种价值,也是由砚的实用价值演绎而来的。

以下将主要针对交直流侧不平衡故障时,交流侧不同接地设计方式对保护配置原理、出口方式、动作时序配合等各方面的影响进行仿真分析与验证。

实用价值,是砚最本质的价值。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曰:“器以用为工。”苏东坡也说:“砚之美,润而发墨,其他皆余事也。”实用,是砚之内在美,这是苏东坡用心感受到的。因为古人无论从选材、形制、设计、制作,到砚的大小、厚薄,以及石质、石品等,无不以实用为核心的,一切都是为了使用的目的。

例如选材,古代先人为什么制砚选石材,进而又选石中良材呢?这正是他们的聪明和实践所为。古人从千百种材料:玉、石、陶、竹、木、铁、铜、银、锡、水晶、玛瑙、漆砂、澄泥,以及阿房宫的砖、铜雀台的瓦等,在长时间的反复使用、比较中,择优而取的。文人之所以尊石为先,主要取其“发墨、润笔之优势”,又由于砚石种类多,储量大,易雕刻,石品丰富等因素。至今已发现的中华砚石,名见经传的有130余种,再加上未能上书的约有300种。尤其是在唐宋开发出中华四大名砚石:“端石、歙石、红丝石、洮河石”后,集各种石材优点于一身,可以说“变石为宝,独步天下了”。

星湖春晓砚

再说形制,据古籍记载,唐宋时制砚式样就有70余种。如几何形、仿生形、什物形、暖砚式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汉代的三足和多足形,隋唐的龟形、箕形,宋代的抄手形等,它们都是从砚的研墨、蓄墨、平稳、轻便、洗涤等实用之需而为之的。

另外,文房四宝的使用价值,又是受到当时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而提升的。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科举士大夫时代,如果你拥有好的笔墨纸砚,又能写得一手好的书法和文章,就能前程似锦,前途无量。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就因擅长楷书,被朝廷看中,入了翰林院,并屡升高位。在我国历朝历代有那么多的秀才、进士、状元,哪个不是在文房四宝的使用价值的作用下,成就一生的!因此,文房四宝的实用价值,也是文人墨客攀登仕途的阶梯。难怪,历代文人相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三)砚之文化艺术价值

首先,砚与笔墨纸一起,承担记载和传承我国文化艺术之重任。如果说中华民族五千年之文明史,如同一串璀璨的明珠,那么历朝历代只是一颗颗单独而耀眼的珠子而已。然一代又一代如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等文化艺术,就是串联这颗颗珠子成为明珠的红线,而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又是穿珠引线的唯一工具。这就反映了文房四宝与我国政治、文化、艺术的关系,它们不仅记载和传承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同时也创造和传播了我华夏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

其次,砚是文人墨客朝夕相伴最宠爱之物,也倾注了他们毕生的心血。因此砚之文化艺术气息最重,它集文学、典故、诗词、歌赋、铭文、书法、雕刻、金石等于一体,它具有独特的文化神韵和精美绝伦的艺术风采。

再次,砚石文化又是一种生态文化,也是一种心境的艺术,或称之为发现美的艺术。世界上的文化艺术品,如天河银汉,何止千千万万,如果从它们的形成来分,我认为可以简化分成三大类。一类是纯天然的,如观赏石(包括雨花石、灵壁石、风砺石等);一类是纯手工的,如书画、瓷器、紫砂壶等;再一类是天工人工两者兼而有之的,如中华名砚。它既有人工雕刻之精美,又有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之灵秀。一块绝妙之砚石,那是亿万年的造化,水火轮回,妙造天成,尤其是砚石上的石品花纹,妙不可言。那绚丽的色彩,深沉的质地,奇特的图案,流畅的线条,或似人若马,栩栩如生;或高山流水,天然成画。真可谓“一砚一世界”,“一景一奇观”,宇宙神奇尽在砚中。因此,一个藏砚家就要有眼力和悟性,善于从砚石中发现天然的“神”“奇”“美”“妙”“绝”“化”的物华天宝,才能让你真正享受到“无声之音乐”“彩色之诗篇”的情趣,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交融”之境界。难怪,古今众多文人和藏砚家,钟情于砚石,一旦得到稀世名砚,可以弃官、舍财,而唯砚是命。他们那种“日抚珍品度永昼,夜枕佳砚梦魂随”的痴迷、痴情,实乃被砚之气象万千,天赋之美,所陶醉而倾倒。

在这里我要重复一点,现在有一些古砚收藏家,对上述天赋景观之砚,是不太认可的。他们说:“这哪是砚呀,这不就成了观赏奇石吗?”这种论调,在中华名砚发展到以观赏、收藏为主与实用相结合的当代,就显得有些迂腐而不合潮流了。几千年形成的砚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是永远学无止境的。因此必须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它。砚与任何古玩和艺术品一样,具有两种特性:一是用,即它的实用性;二是美,也就是它的观赏性。而中华名砚在它的观赏性中又表现出它的双重性,一是人工雕刻之精美,二是自然形成的秀美。因此一个藏砚家不能只讲实用性,而忽视观赏性;在观赏性中不能只看到人工之雕刻,而不见天赋之景观。能发现、享受鬼斧神工之美,正是欣赏砚的最高境界。因此,如果见树木不见森林,至少不是一个完美的藏砚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

以上论述砚的文化艺术价值,是砚的内涵所在,而它们反映到人的视觉上,又成了欣赏价值了,在此就不再重复了。

西子芳仪砚

雁湖神韵砚(龙尾石)

灵猴掬月砚

(四)砚之收藏价值

笔墨纸砚,国之瑰宝;中华名砚,宝中之宝。因此,收藏文房四宝,要以砚为首。古人是这样评说的:“论文房四宝者,必云笔墨纸砚。惟笔不能耐久,所为老不中书;纸则置久后酥脆,难于使用;墨陈年代久了,失去胶性,而易于散碎,均难久蓄。惟砚性质坚固,传万世而不朽,历劫而如常,故砚之为留千古而永存者”。为此,我亦写了一首砚铭:“笔妙十美警世,墨奇百里可闻,纸绝千年不变,砚寿万代同辉。”另外,砚比瓷器(易碎)、字画(不易保存)、青铜器(易锈蚀)等,更易收藏、保存,年代更久远。

砚,作为宝中之宝,具有无穷之魅力。在中华名砚面前,那些权臣显贵、美酒佳酿、绝代丽人、通灵宝玉等,也都黯然失色。我在《百砚铭》中有一比:“千古人物,时隐时现;千年珍砚,万世永存。”“饮酒易醉人,玩砚亦醉人;美酒佳肴,难得酒仙醉几日?然传世名砚,则令人陶醉一生。”“知音难觅,名砚难求;红颜佳丽,昙花之秀;奇石珍砚,万古风流。”“以余之见《红楼梦》中通灵宝玉,妙则妙矣,然胭脂味太重,岂有端、歙砚之古朴、灵秀。”“‘端’有眼,‘歙’有眉,端歙二君,眉清目秀,眉眼传神,羞煞潘安,喜煞文人。”

砚,作为宝中之宝,是亿万年形成又不能再生的资源。中华名砚中端石形成4亿年,歙石又10亿年,因此弥足珍贵。早在北宋时,著名文豪、书法家苏东坡赋诗来形容端石水坑开采之艰辛,而物稀更为贵:“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而蔡襄又把歙砚比作和氏璧:“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近几十年来,由于肇庆端石和婺源龙尾石产地超量开采,使资源越来越少,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资源,2007年8月6日,广东肇庆市和高要市二级政府发出“关于炸封坑仔麻子坑砚石硐口的通知”;接着二年后,2009年7月12日,江西婺源县国土资源局也发出禁止非法开采龙尾砚石矿产资源的通知。因此使砚石资源更加珍稀和宝贵。

砚,作为宝中之宝,如端砚、歙砚,古代被皇家列为贡砚和赐砚;如今也成为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馈赠外国元首的国礼珍品。例如1978年10月邓小平出访日本时,将黎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创作的周总理诗词砚(《大江歌罢掉头东》),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福田赳夫首相。1984年胡耀邦总书记访问朝鲜,将歙砚珍品“罗纹仿宋海马云边砚”,赠送给朝鲜金日成主席。1997年11月李鹏总理将雕刻家郑寒制作的“黄山胜迹印痕”歙砚,馈赠给日本明仁天皇。2008年5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日国事访问,端砚再次作为国礼进入首相府。胡锦涛主席送给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的是“端溪鼓砚”。说来如此历史巧合,福田康夫正是30年前的日本首相福田赳夫的儿子,而奇中有奇的是,“端溪鼓砚”的创作者,也是黎铿大师。这正是:“端砚外交,大师精品;两代首相,父子共赏;中华名砚,誉满乾坤。”

在砚之诸多价值中,收藏价值与其他价值的关系:如果说实用价值是砚的开路先锋的话,那么收藏价值则是砚的殿后总管;收藏价值不仅依附于其他价值,而且是受其他价值的影响,又“水涨船高”;它们的价值越高,收藏价值也就越大。

另外,收藏价值不仅与砚内诸多价值有关,而且也受砚外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变化的。近几年来,从杭州西泠印社举办的十几次专场拍卖中华历代名砚来看,凡是有名人题铭、名家收藏的砚,其拍卖价位要比砚本身的种类、坑口、石品、雕工的价格,要高出数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2010年春拍,北京保利公司一方澄泥虎符砚,因为有乾隆御用的附加值,竞拍到1400多万元,创造了砚之拍卖史上最高的记录。当代,中华历代名砚进入拍卖领域,使砚又增加了一个价值,即投资价值。而且,形势越来越好。

纵观砚史,砚在人类历史上发展的趋势,是由简到繁,由实用到观赏,由微观发展到宏观。这正是它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表现,也是由单一的实用价值向多种价值转化的结果。正如同毛虫吐丝成蛹,又破茧化蝶一样,不是变得更美,飞舞的空间更加广阔吗?这也正是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数千年而不衰的最根本的原因。

弘扬中华砚文化,这是一个藏砚家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我在一篇题为《千古伟业,万世传承——弘扬中华砚文化之我见》的文章中,突发奇想,把文房四宝比作四部书籍,并且和古代的“四大名著”做了比较。现摘录如下:

笔、墨、纸、砚,是我国古代先人发明、创造的四件很了不起的书写工具,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然而,在我眼中它们更是书籍,而且是“四部经典不朽的名著”。在这四部博大精深的著作面前,我们永远是读不完、学不完的小学生,而且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我把笔墨纸砚这“四大名著”,与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四大名著做了一番比较,我觉得笔墨纸砚这“四大名著”,更加艰巨,更加宏伟,也更加光辉灿烂。首先,《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它们是由吴承恩、曹雪芹、施耐庵、罗贯中等四位伟大而天才的作家写成的,是非常了不起的传世名著。然而,他们这些文学巨匠的成就,又是依靠笔墨纸砚的实用功能来完成的。因此,四大名著的盛名,也有文房四宝的一份功劳。而笔墨纸砚这“四大名著”,是由历朝历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墨客集体创作的。因此,它们更经典,也更恢宏。其次,《红楼梦》等四大文学巨著,本本都有开篇,又有结尾,是四部完完整整已经写完,也能读完的著作。而笔墨纸砚这“四大名著”,是只有开篇,而没有结尾的书。现在已经完成了“唐代篇”“宋代篇”“元代篇”“明代篇”“清代篇”和“近代篇”。是四部永远写不完、读不完的,需要世世代代来完成的,又是其他任何著作都无法比拟,也不可能超越的宏篇巨著。[1]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到了当代,撰写和传承中华砚文化之“现代篇”的责任,无疑将落在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研究、弘扬中华砚文化的专家、学者、艺术家、雕刻家、收藏家、企业家等有识志士的肩上。因此,我们要义不容辞,而且是当仁不让地共同来承担这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历史的长跑中,一代一棒地传下去,让这千秋伟业,万世传承!

写到这里,应该算结束了。但我心里总是忐忑不安,有一种需要负荆请罪的感觉。主要担心热爱和研究“四大名著”的专家、学者及“粉丝”们,来声讨我对“四大名著”的不恭不敬。其实我也是一位“四大名著”的铁杆“粉丝”,只是出于一个异想天开的念头,想借“四大名著”的声誉,来影响大家都来喜欢和弘扬中华砚文化,而绝没有亵渎“四大名著”的意思。不信的话,可以问问中华名砚,因为与它们三十年的相濡以沫,是最懂我的心意。我在《百砚铭》中说:“人有人缘,石有石缘;砚有砚缘,今生有缘;人间真情,石见知音。”我还为一方“嫦娥奔月砚”题的砚铭是:“敢问明月,情为何物?缘从何来?‘情缘’二字,谁能说清?千人千语,难以道明;人砚之谜,谁能揭晓。品,情人眼里出西施,千寻万呼,道的是一个‘恋’字。评,文人磨砚,武人舞剑,笑傲江湖,讲的是一个‘痴’字。禅,无情哪有‘恋’?无缘哪能‘痴’?悟,这痴、恋、情、缘,让多少情种、痴儿魂萦梦绕,又引发出多少千古绝唱,百代争传之奇人、奇事、奇情、奇缘之动人故事。历朝历代延绵不绝,演奏出人间之永恒的主题。”

注释:

[1]陈国源:《千古伟业万世传承——弘扬中华砚文化之我见》,《艺术中国》2010年第6期。

(责任编辑:张晓东)

猜你喜欢
砚石文房四宝中华
赵朴初的砚石情缘及其诗文考释
中华诗词(2023年8期)2023-02-06 08:52:52
文房四宝
走近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清·风字形端石砚
河北省首届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开幕
公关世界(2016年20期)2016-02-27 11: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