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1日,《2018年北京市缓解交通拥堵行动计划》正式发布,列出了今年本市要完成40项交通缓堵任务清单。根据行动计划要求,将从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交通服务水平、静态交通管理、区域交通治理、智慧交通、政策支持等六个方面全方位治理交通拥堵。
根据行动计划安排,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今年将实施完成道路疏堵工程100项。在全市主要道路拥堵点段完成市级疏堵工程20项、区级疏堵工程80项。
同时,将加快推进长安街西延、广渠路东延、京良路东段、永引南路、北辛安路、化工路等城市主干路建设,以及西外大街西延、通马路、丽泽路等城市快速路的升级改造;将加快中心城区和通州区次干路、支路建设,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城六区和通州区建成通车次干路、支路35条以上。城市副中心路网建设方面,要实现采林路东延工程建成通车,抓紧建设孔兴路、通怀路、漷马路、通武路、推进八里桥新桥建设等。
在推进京津冀路网互联互通方面,今年将实现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同时,推进新机场高速公路、新机场北线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建设团河路;推进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2019年北京世园会涉及的相关道路建设,实现兴延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加快建设延崇高速公路。
此外,还将开展“三城一区”、新城与中心城区之间交通规划研究,开展北清路、安立路等重点道路提级改造前期研究工作。
轨道交通建设方面,今年除了实现轨道交通6号线西延(海淀五路居—苹果园南路)和8号线三期、四期(珠市口—五福堂—瀛海)开通试运营外,还将加快推进轨道交通新机场线、22号线、7号线东延、12号线、14号线剩余段、16号线、17号线、19号线、28号线、燕房线支线等线路建设。
同时,将同步完善轨道交通站点接驳换乘条件。研究制订全市轨道交通新线接驳三年行动计划,优化调整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接驳线路布局,加快轨道交通站点周边自行车道和步道建设。在部分重点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建设驻车换乘(P+R)停车场等。
此外,今年还将研究编制全市地面停车规划,明确允许停车区、临时停车区、禁止停车区范围,做好停车位总量控制。
根据行动计划显示,今年将加快推进望京西、北苑北、苹果园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开工建设东夏园综合交通枢纽;开工建设京张高铁清河站配套交通接驳设施,推进丰台火车站、星火火车站配套交通接驳设施建设;研究市内交通枢纽与民航机场的快速接驳方式;加大公交专用道施划力度,新增公交专用道40公里以上,形成连续的公交快速通勤走廊,并新开、优化调整公交线路40条以上。
今年,还将统筹推进对电动自行车及电动三轮、四轮车的治理,采取严格措施,加大对违法生产销售改装、无牌上路、闯红灯和不按交通标志标识行驶等突出违法行为的整治力度。同时,抓紧推进《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修订工作。
鼓励引导新能源小客车分时租赁发展,增加新能源小客车分时租赁用车网点的同时,还将加大对网约车、共享单车的管理。
此外,今年还将完善共有产权住房销售和公租房配租保障措施,研究制定鼓励以租赁方式解决职住平衡的相关政策,增加中心城区、高密度就业区租赁住房供给。根据计划,40项任务都将在年内完成。
2017年,北京市缓堵行动计划各项任务均得到全面落实,疏堵工程和次支路建设等超额完成预定目标,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2%。
“自2003年起,北京市区两级已完成了2200余项各类疏堵工程,为缓解局部地区交通拥堵起到了重要作用。”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容军表示,2017年北京在“规建管限”四个方面运用“加减乘除”四项方法,缓解交通拥堵。
据介绍,北京市区两级共实施疏堵工程115项,有效打通堵点、治理乱点。包括东南三环分钟寺桥匝道改造、京哈高速漷县收费站进出口路段拓宽、大望桥地下通道连接步道等,超额完成了行动计划确定的100项工作任务目标。
以分钟寺桥匝道改造工程为例,该路段早高峰时段,路段速度由28.0km/h提升至50.7km/h,提升了81.1%,晚高峰时段速度由16.6km/h提升至40.7km/h,提升了145.2%;同时,改造工程还提升了京沪高速驶入三环内环车辆通行效率,晚高峰时段运行速度提高近一倍。
北京城六区在2016年开工建设90条次支路的基础上,2017年再实现新开工次干路、支路92条,进一步加密中心城路网。
北京市是交通运输部确定的第一批公交都市创建示范城市,北京将公交都市建设作为治理“城市病”、缓解交通拥堵的根本途径。北京地面公交线网进一步完善,还继续加大慢行系统改善,升级绿色出行环境。
2017年,北京公交优化调整公交线路41条,新开微循环公交16条,重点加密新建社区、新兴产业园区及地铁站周边线网覆盖;定制公交、高铁快巴、旅游专线等多样化公交线路达到309条。
同时,轨道交通网络效应激发城市新动能,随着2017年12月30日轨道交通燕房线、磁浮S1线、西郊线的开通试运营,本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已达22条、总里程608公里。
按照北京市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北京市城区完成3200公里的自行车系统的治理工作。截止到2017年底,已经完成了治理1014公里,完成了将近32%。按照市区联动,区域联通,成片成网,综合治理的思路,主要采取完善标识标线,交通路网的区划,包括局部路段和路口的管理等综合措施,更好保证自行车的路权,自行车连续通达能力和安全水平。
数据显示,步行自行车系统吸引率提高,行人交通量提高了4.42%,非机动车交通量提高51.85%。
2017年共完成635公里自行车道治理工程,完成步道维修26万平米,步道阻车桩设置5482根,非机动车道彩色铺装设置6.8万平米等。
目前,《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草案已通过市人大常委会三审。
据介绍,在对《北京市机动车停车管理办法》实施三年的效果开展评估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需要和社会法治需求,推动将现行政府规章上升为地方性法规,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公民等各方的权利和责任,从“分类定位、增加供给、盘活存量、有偿使用、差别收费、规范经营、严格执法、社会共治”等8个方面构建停车公共治理体系,形成合力,切实将停车治理纳入法制轨道。
2017年完成停车资源普查和数据分析,最终核定出截至2016年底全市城镇地区的车位总数为382万个,其中居住类车位219万个。
同时,开发建设了北京市路侧停车动态监测和电子收费管理系统平台,实行路侧停车电子收费改革试点,目前已经在城六区和通州区的37条路、4086个车位建设完成并上线运行。
加大智慧交通应用,继续实施中心城区和副中心主干路道信号灯绿波功能,进一步提升交叉口的通行效率。不断提高公共交通、公共自行车等信息服务建设,为绿色出行提供便利。
2018年北京计划再开通3段地铁线路,运营里程增加到630公里以上。并且,把握地铁已经成网、共享经济快速发展给交通系统运行和发展带来的变化及影响,通过加快轨道交通建设,鼓励共享自行车、分时租赁、网约车、自动驾驶等新业态规范发展,消化人口和车辆增长带来的新增交通需求,优化交通出行结构。
链接:何为智慧交通
智慧交通是在智能交通(简称:ITS)的基础上,在交通领域中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移动互联网等技术,通过高新技术汇集交通信息,对交通管理、交通运输、公众出行等等交通领域全方面以及交通建设管理全过程进行管控支撑,使交通系统在区域、城市甚至更大的时空范围具备感知、互联、分析、预测、控制等能力,以充分保障交通安全、发挥交通基础设施效能、提升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为通畅的公众出行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服务。
智慧交通是在整个交通运输领域充分利用物联网、空间感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综合运用交通科学、系统方法、人工智能、知识挖掘等理论与工具,以全面感知、深度融合、主动服务、科学决策为目标,通过建设实时的动态信息服务体系,深度挖掘交通运输相关数据,形成问题分析模型,实现行业资源配置优化能力、公共决策能力、行业管理能力、公众服务能力的提升,推动交通运输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经济、更环保、更舒适的运行和发展,带动交通运输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