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金沙
摘 要:初中政治教学关乎着德育教学,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对初中政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标准,它要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地方文化,让学生形成强烈的本土情怀,增强主人翁意识。本文以初中政治教材为背景,将着重探究地方文化渗透和相关应用。
关键词:地方文化;政治教材;渗透
“十里不同俗”,我国本是多民族国家,且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而地方文化是学校进行教学的基本资源。在初中政治教学融入乡土资源,发扬乡土文化,可增添政治教学的趣味性和高效性,具有重大意义,值得推广。
一、渗透方法
1.巧用资源。
教材是最直观的资源,它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资源。地方文化具有别样的乡土气息和趣味性,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渴望更深入地认识自己的家乡,而生动形象的地方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性。以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为例,设计了如下问题:“提到家乡文化,使学生会想到什么”,学生们积极发言,课堂氛围十分活跃,纷纷提到了阔龙水花灯戏、黔山进士楼、古邑双面大戏楼、福泉阳戏、张三丰文化等。组织学生欣赏猴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转折之路、揭开朱家山原始森林的神秘面紗,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表达内心感受,增强学生的主观理解。由此可知,在初中政治教材融合地方文化,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填补教材的空白,增加教学趣味性和生动性。
2.改变方法。
教无定法,只有积极开展教学实践,逐步积累,方能少走弯路。地方文化源于本地,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亲切感,绝大多数学生都容易接受。学生一般比较了解自己家乡的相关资源和背景信息,而且十分关注。假若片面灌输理论知识,通常会让学生产生反感。但教师若能依照教学需要,在教材中有效融合地方文化,全面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却会得到意料之外的效果。例如,利用案例分析,情境教学等开展教学活动,可迎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调动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可让学生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的基本内容。借助家乡的代表人物开展教育活动,非常容易提高学习自主性,使其尊重这些任务,并从中得以熏陶,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二、初步应用
1.应用地方文化使其思考。
在政治教学中,假若片面讲解政治概念,则学生会对政治学习形成错误认知,可能会主观臆断,将政治学习等同为理论知识的盲目学习,削弱学习自主性,始终处于被动位置。基于此,初中政治教师应借助教材中的地方文化内容引导他们思考,使其辩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例如,在学习传统文化内容时,可引入本地的道家文化。道家哲学是一门最朴素的社会和自然科学。道家的许多经典著作都精辟地道出了社会和自然的发展规律。例如《道德经》、《孙子兵法》。其中《道德经》中的观点博大精深,其理论包罗万象,能跨越时空应用世间万物。《庄子》这部文学成就很高的哲学经典所阐述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如此之精辟,以至于可以治疗现代人的精神空虚,这有利于现代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初中政治概念一成不变,但政治概念却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且某些概念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性。假若学生无法深入钻研,则相关理解便会出现偏差。教师可引导学生研究存在争议的文化,帮助学生去粗取精,正确认知。
2.应用地方文化使其得到熏陶。
地方文化源远流长,且已得到认可,在政治教材中,如果引入地方文化开展案例教学,则可让学生正确认知地方文化的内涵,并主动接受有关文化思想,而初中教师通过这一教学手段能够改善教学情况。例如,在学习价值和价值观内容时,可引入阳戏,这是因为阳戏不仅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而且其剧目内容蕴含着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道德观和哲理,像《韩信追霸王》一出,就反映了“骄兵必败”的道理。而《孟姜女寻夫》展现了一位贤淑善良、情深义重、对爱情坚贞不渝、不畏强暴的劳动妇女形象,她的精神可歌可泣,即便在当代,无论我们的价值观怎样改变,孟姜女身上所折射的公认的传统美德,仍然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
3.应用地方文化使其知识面得到拓展。
教师开展政治教学活动中,既要引导学生完成理论学习,也应组织学生开展政治实践活动,使其对地方文化有更深入的认知,教师可把实践教学和地方文化整合到一起,让学生通过实践得到理论认知,最终使其知识面得到拓展。
多媒体技术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借助多媒体可为学生展示和地方文化相关的内容,能让学生形成直观感受。例如,学习爱国主义内容时,为培养爱国情怀,建议利用多媒体播放草塘千年古邑旅游区,此地集红色文化、商贾文化和龙狮文化等不同民俗文化于一身,我们在欣赏朱家山原始森林面貌的同时,还可以领略猴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转折之路。此外,也可播放苏武牧羊的影像,让学生体会爱国主义精神,思考、反思,使其在和平年代,仍然保持高度的爱国情怀,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报效祖国。
综合来说,如果能在初中政治教材中融合地方文化,则可为学生创造适宜、亲切的文化情境,使得广大学生进一步钻研政治知识,增强整体的政治思想意识,有效推进教学事业的前进进程。
参考文献:
[1]马玉梅.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让校本教材熠熠生辉[J].教学月刊,2017(7):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