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当代人类在环境伦理中应处的地位

2018-12-01 12:18孙晓彤
神州·上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人类

孙晓彤

摘要:本文结合了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权利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四种环境伦理学派,以克莱门茨“生物演替—顶级群落”理论为例,讨论人类在当代环境伦理中应如何定位。

关键词:克莱门茨;人类;生态环境

一、西方环境伦理学中人类的地位之争

人类作为环境伦理学研究的研究者,同时也是环境伦理学体系中的被研究者,其地位在西方不同的环境伦理学派中有不同的论断。

1.人類中心主义的局限

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有四个主要表现形态,即自然目的论、神学目的论、灵魂与肉体的二元论,以及理性优越论。总结这四种表现形式,可以看出,在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论者眼中,人是一切存在物存在的目的,是唯一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的对象。尽管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在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中克服了这些负面内容,但它仍然过于看重个人利益,它并没有真正集中在全人类的利益上,也没有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探究。

2.动物解放/权利论的争论

动物解放论的代表彼得·辛格认为,动物具有与人一样的感知快乐和痛苦的能力,因此也要平等地关心它们的苦乐利益。彼得·辛格提出“动物的解放是人类的解放事业的继续”这个命题,正因为动物本身并没有解放自身的能力,所以它们的解放更加需要人类的努力。

汤姆·雷根对彼得·辛格的动物解放论不满意,因此,他提出了动物拥有权利的主张,试图从根本上杜绝人类对动物的无谓伤害,这是一种绝对主义的动物权利论。

动物解放/权利论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将道德关怀的范围扩大到了除人以外的其他存在。但动物解放/权利论只关注了动物个体的福利和权利,并没有科学的认识到人与其他所有自然中的存在物之间的关系问题。

3.生物中心主义的缺陷

阿尔贝特·史怀泽提出,所谓的伦理,“就是敬畏我自身和我之外的生命意志”。这种对生命敬畏的伦理,是对人的无限的责任和义务,是一种对内在美德的极高追求。他认为,敬畏生命的人只能在为了拯救另一个生命的情况下,才能带着责任感和良知,伤害或牺牲某些生命。

在生物中心主义中,人对自己在环境伦理中的地位有了新的更加科学的思考,正确认识到了人类作为自然界生命共同体中的普通成员,并不应该把自身的地位看的过高,这一点认知是十分可贵的。

二、克莱门茨“生物演替—顶级群落”理论中的人类地位

克莱门茨·弗雷德里克是20世纪美国杰出的生态学家和植被研究的先驱,他的“生物演替—顶级群落”理论,是将整体性理念引入生态学中的伟大尝试。

1.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

生态中心主义强调环境伦理学必须是整体主义的,生态中心主义更加关注生态共同体而非有机个体。

克莱门茨的“生物演替—顶级群落”理论,主要观点就是“演替”。他认为在任何一个既有的栖息地中,都发生着一个清晰的被称为“演替系列”的演进,它从原始的不平衡植物聚集演变为复杂的、相对平衡的、自我存活的顶级结构。

这种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一切生物看做一个整体,将所有自然界生物的活动看做有目的的演替模式的理论,强调了环境伦理学的整体主义,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点,从单一的有机个体,放大到了整个生态系统。

2.作为“被动的客体”的人类

“生物演替—顶级群落”理论强调人要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方式能使人的活动对其他物种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降到最小的范围内,要求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这是克莱门茨理论中极富智慧性的闪光。

由于克莱门茨的理论植基于生态学,将“生物演替─顶级群落”的自然法则视为主体,人类实际上成为了“被动的客体”,却要求人类关心自然并尊重自然的规律。在克莱门茨的理论中,虽然具有生态中心主义的先进性,但对于人在环境伦理中的定位,还是存在明显的缺陷。

三、当代人类在环境伦理中应处的地位

人类作为生态环境中的一员,应该正确了解自身的定位与价值,正确发挥人类道德关怀的作用,强化环境道德责任意识,承担起道德主体的道德任务。

1.汲取西方环境伦理主要流派的启示

从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权利论,生物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这四个主要流派各自具有其先进性和局限性,可以看出的是,对于人类在环境伦理中的定位,这四个流派是存在不断进步的认知的。

首先,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者已经认清,凡事以人的利益为先是不可取的,人不可能只对人类负责,与此同时,也正确地认识到任何环境伦理的学说,都应以全人类的利益作为中心。其次,动物解放/权利论中,确实认识到人应该对除人以外的动物进行道德关怀,强调了要公平的对待人和动物。然后,在生物中心主义中,人类可以认识到,道德关怀的对象应该包括一切生命,环境伦理应是对所有生命都保持敬畏的心。最后,生态中心主义则强调了人类作为生态环境这个整体中的一个有机个体,要正确认识自身的自然权利与义务,协调个体与整体、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关系。

2.结合环境道德进行环境伦理实践

认清人类在环境伦理中的定位后,就应该形成正确的环境道德,并且进行环境伦理的实践。当代人类普遍提倡的环境道德,首要的就是保护环境,保护环境不只是个人的行为,而应该倡导全社会肩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在全世界范围内提倡生态公正,不仅是对生物和自然界的公正,还应包括每个人平等地享有环境上的权利。敬畏生命,反对无故伤害生命,致力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人类对自然采取的一切干预手段都要适度。

生态环境作为全人类共有的财富,在进行环境伦理实践时,应包含的方方面面的内容。首先应保证立法,对任何和环境相关的活动都应确定合适的法律进行规范。其次,要重视环境道德的教育,教育是推广环境伦理的最好途径。再次,要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可逆转的破坏。最后,重视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是全世界的问题,过量的人口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负担和破坏,因此,有必须合理控制人口增长,转变传统的生育观念。

参考文献:

[1]赵斌,张江.整体论与生态系统思想的发展[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5,(05):15-20.

[2]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牛庆燕.全球化视域中的生态主义伦理精神[J].伦理学研究,2017(01):115-120.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人类
颤抖吧,人类
人类会成长起来吗?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