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鸿
清明节前,随几个朋友小游。既是朋友,又是小游,便信马由缰了。
过了汉水,任车向南。葱茏的丘陵闪过一个,又呈现一个,巨浪似的重重叠叠,滔滔不绝,很是赏心悦目。不过总是这种隔雾观花的风景渐渐也就无趣了。
一人提议:“离开公路,走小路!”众口齐呼:“好!走小路!”便看到一块朱家河村的界碑。可惜仅走了几十米,竟不能通车了。小路还是小路,其蜿蜒推进,只是轮胎所辗的混凝土路变成了原始的土路,遂只能步行。
竹在岩旁,松在垅侧。阳光轻染,草木幻黄。空气透明,蝉便脆鸣。
蓦地出现一个沟壑,形势遂顿然开朗。斜坡三面,皆種其茶。一排,两排,八九排,叶子密而发亮。几个采茶的男女,有老有少,正在叶子之间拣选。想看一看他们的神情,就喊了一声,以让他们惊动。虽然老夫发狂,但采茶的人却毫无反应。
书上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朱家河的茶似乎应该属于巴山峡川的范畴,可惜我过去唯知道西湖的茶,有一年至杭州,还专门登翁家山见识了一次龙井茶。朱家河的茶尽是六七年的新茶,看起来并没有高至数十尺的老茶。
不惑以后,颇喜饮茶,但农药和化肥却使人常存忌讳,往往为买什么茶踌躇再三。我多买云南的茶,是图其地方僻远,污染少。现在看到采茶的人,不禁兴奋,便问这里的茶怎么样。他们低着头,伸着手,目光流转,寻找着可摘之尖,对吾辈置之不理。阳光尚软,然而也够晒了。他们都戴帽子,凡姑娘还用纱巾护着脸。
尴尬之际,从丛林里出来了一个青年,便请教他。还好,他也是采茶的。
他说:“这里的茶没有问题。”“怎么没有问题?”他说:“用灯灭虫,施农家肥呀!”“谁能保证呢?”
他急了:“你们怎么上山的?不会是开车上山的吧?这里不通车就是为防止尾气污染呢!而且这里不只是单一的茶,果木、农田、鱼池,什么都有!为什么?生态平衡呀!生态平衡才会出产优质的茶!”“你是老板吧?”“打工的。”说着过去采茶了。
素知茶之不易,平常用茶总是要喝尽其味。偶尔有一芽或一片叶子落在桌面上,辄会拣起来放进壶里。临茶究茶,也许更要珍惜了。
选自《新民晚报》
2018年4月24日
赏 析
饮茶之人都追求茶叶品质,却不太了解茶农的辛苦。不单指体力上的劳累,而是为了好茶而甘愿保持初心的实诚劲儿。
文中有三处苦与甜的交融。若不是走泥泞小路,就不会遇见茶农;若不是远离公路,茶园就避不开污染;若不使用农家肥与灭虫灯,茶农就保证不了茶叶的纯净。你们瞧,每一次决定都需要有一点小小的抗争,或者说在心里放弃些什么,也许这就是所谓苦与甜的博弈。正如文末所言,得之不易,就会倍感珍惜。苦尽甘来之说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