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强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博爱,是许爱周先生的处世哲学,也是爱周中学教书育人的特色文化主题。从六十年前许爱周先生捐资创办学校起,博爱精神就一直薪火相传。学校以博爱文化为主题特色,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施仁爱德育,营造文化氛围,让学生在爱的课堂上学习、在爱的团队和环境中成长,实现立人达人的教育目标。
一、爱的课堂——深化课改,落实以生为本
为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校课堂转变为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模式,学校实施“导学精讲,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导学精讲,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合作单位,导学过程具体分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自测反思四个环节。
1.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是现代办学理念的核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为此,本环节设置“课前自学”和“课内自学”两个阶段。
教师可提供导学案给学生。导学案中含有教师的“导案”和学生的“学案”。导案是教师的导学设计,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做到两案呼应,相互印证。
2.合作探究
利用“兵教兵”“兵练兵”“兵正兵”战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本环节主要包括“小组合作”和“分组合作”两个步骤。
小组合作就是以“小组活动”形式为主,将学习任务分配给小组内每个同学来完成,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活动中能主动学习,动手动脑动口,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有效认知”。
分组合作即教师将本节课学习任务平均分到各个小组内,学生根据小组讨论情况,对自己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讨论、分析等,充分发挥小组同学的集体智慧,结合其它小组的研究情况,把自己组没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使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小组内有不同的答案,找出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方案的措施;也使同一个问题在全班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思考与交流,达到“多元交流”,实现对本节所学知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机结合。
3.精讲点拨
精讲就是教师要抓住问题的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从个性到共性,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一道总结梳理当堂所学知识,归纳方法,揭示规律,总结提升,构建知识网络,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点拨就是让疑点不同的几个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
4.自测反思
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回顾、整理和反馈,从真正意义上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良好思维品质的生成。要求教师对所学知识做到随堂检测、随堂反馈,及时整合、优化和提升,使“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随着“导学精讲,合作学习”课堂教改推陈出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率有所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来,学校高考连创佳绩,连续两年被评为湛江市高中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达标单位(高考先进单位)。
二、爱的德育——开发教材,融心育于德育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学校实施仁爱德育,践行“心育育心”,开发博爱系列校本教材,开设学生社团,让学生身心得到全方位发展。
1.践行“心育育心”
近几年来,学校注重德育从心开始,将心育融入德育,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构建德育“心”机制。学校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培养班级心理委员,建立专职心理教师和学生心理辅导团队,开展心连心活动,有效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指导中心师资力量雄厚,环境优越,设施齐全,成为呵护学生心灵成长的家园。
二是整合德育“心”课程。学校通过专题研讨会和班主任例会有计划地组织心育培训,使班主任拥有相应的心育知识与技能,更好地为学校德育服务;学校支持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心育培训,学习“育心”理论,掌握“育心”方法,达到骨干带全体,辐射宣传的目的。
三是拓展德育“心”内容。学校重视学生心理委员的培训,同伴心理互助成效显著;心理教师国旗下讲话,增强师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积极开展心理讲座,营造良好的校园心育氛围;定期出版心理知识展版,针对焦点问题为师生排忧解难;利用家长会或《心语》报向家长传授心育知识,端正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把家校结合的教育落到实处。
2.开发博爱教材
学校开发了博爱系列《知人》《齐物》《兼爱》等校本课程教材,分别用于高中三个年级,每学年初安排一节“博爱讲堂”作学习动员辅导,由校长主持学习;每学期安排8课时,由班主任主持学习。组织学生讲好爱周先生“和协诚一”故事、校友“励志助学”故事、被评为全国美化家庭的离休老师梁凌亚为家乡捐赠图书室的故事等,引导学生诵经典读诗书,培养仁与爱的品质、君子和而不同的情操、达则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博爱”系列校本教材之一:《知人》。行善是博愛思想重要的体现。“知人而后行善”,这不仅是智慧,更是爱的体现。同时,爱是双向的,在接受他人帮助,了解他人的良苦用心之后,我们要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因此,知人、行善、知恩图报三者是密切相连的,都体现了博爱的思想。鉴于此,我们将《知人》这本教材划分为以下三个单元:知人者智、知人行善、知恩图报。教材所选用的故事涵盖古今中外的领域。我们希望同学们通过对其学习能够学会了解他人,帮助他人,回报他人。
“博爱”系列校本教材之二:《齐物》。取庄子的名篇《齐物论》为书名,主旨为“博爱大同”的思想。庄子主张物我平等、物我同一,站在道的高度,观察天地、万物和人,追求物我同一、物我平等、物我和谐,真正做到与自然合一。鉴于此,我们将《齐物》这本教材划分为以下四个单元:玩物合一、心存敬畏、与物为春、精神家园。每个人都应怀着博爱之心、敬畏之心、平等之心善待身边的美好事物,真正做到“与人为善,与物为春”。
“博爱”系列校本教材之三:《兼爱》。中华民族“仁爱”之风源远流长,许爱周先生秉承民族文化之精髓,心有大爱,高山景行,其“博爱”之精神显扬于四海。爱中学子饮水思源,当以学习、传承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思想为己任。鉴于此,我们将《兼爱》这本教材划分为四个单元:仁者爱人、大爱无疆、真情无价、爱心永恒,培养学生高远的志向、广博的胸怀、高尚的情操、如一的言行。
3.开设学生社团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是习主席的教育观。通过社团活动挖掘学生潜能,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人人出彩处处出彩机会,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学校根据学生特长和兴趣,开设了足球社、健美社、舞蹈社、音乐社、创客社、航模社、文学社、诵读社等三十多个社团。每位学生都参加了一两个社团。每周定时开展活动,每年举办长达一周的社团节进行集中展示。让学生在自己特长展示中找到自信,提高能力发展智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近年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社团皆取得不俗的成绩。如学校老师以感恩题材原创舞蹈作品《岁月神偷》,舞蹈社社员们真情演绎,荣获湛江市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特等奖、广东省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健美社健儿参加广东省大中学生健美操啦啦操联赛总决赛获比赛甲组自选动作第一名、足球社队员2015年和2017年两获市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初中组)冠军。
三、爱的文化——春风化雨,文化浸润师生
学校传承了许爱周先生的博爱精神,师生的仁爱思想薪火相传,校友们“励志助学”影响深远,确立了“博爱”校园特色文化。
1.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确立“博爱”文化,一代代爱周人夯实“一训三风”,践行“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立足特色、求实创新”办学理念,彰显了“挖掘潜力、发展个性、文理兼修、体艺见长”的办学特色。学校校训为:勤、朴、和、达。勤,勤能补拙;朴,朴实毋华;和,和而不同;达,达则兼济天下。校风为:民主、务实、拼搏、进取。教风为:敬业、爱生、严谨、创新。学风为:尊师、守纪、好学、多思。
为让学生在充满爱的学园中健康成长,身心得到爱的雨露滋润,学校不仅修缮了学校创办时的瓦房建成校史馆、许爱周先生事迹陈列馆、1960年师生一起建砖窑烧砖建起的礼堂,还修建“爱”的主题雕塑、“博爱”浮雕、博爱广场、卓越广场、感恩厅、励志园,美化了爱周大道。此外,学校设计了校徽“爱之感恩”,创作了校歌《我家在爱周》,用以呵护爱周先生沉甸甸的那份爱,传承并发扬光大。
2. 班级文化建设
(1)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班级依据年级《级部自主管理章程》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制定班级的《班级自主管理章程》,通过学生参与、砺练、感悟,内化等途径,以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和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现代公民,提高班级管理实效为主旨的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群体管理活动,从而促进班级及班级内每一个成员的良性发展、自主发展、全面发展。
(2)班級环境文化建设。在班级环境布置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环境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一是制定设计班级的班徽、班旗、心语、口号等,用心装点教室,把学生优秀的习作、漂亮的图画、精心制作的手工等成果展示出来,让整个教室洋溢着文化的气息。二是设置图书角。鼓励学生捐献自己家里的书籍,不断充实班级图书角。并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如交流读书心得,评比“阅读之星”等。
(3)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塑造班级精神,打造班级特色,需要通过活动来培养。一是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自行组织、自主参与,自主评价。如辩论大赛。二是举办有趣的文化活动,如校本课程课本剧表演。还可以结合学科教学开展各项学科活动,如“智慧数学”“创客与学习”等,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三是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如开展郊游活动,到敬老院等。
通过以上措施,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是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湛江市德育示范校、湛江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湛江市特色文化校园、湛江市文明校园。
“静待花开,与爱同行”。爱周人在博爱文化的熏陶下,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满怀梦想,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 魏家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