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审美和美本质的新观点

2018-12-01 12:18李淼鑫
神州·上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愉悦感美感本质

李淼鑫

摘要:本文是从审美对于人的意义价值作为线索,结合进化论的思想、人类认知世界时的特点、人类生理欲望的特点为根据,展开了对于审美欲美本质的探索。

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它的基础一定需要拥有客观的参考点作为理论建立的依据,哪怕是人文学科也不应该例外,就如马克思对于社会形态的发展的理论一样,以现实的生产力为客观参考点,才使得关于社会形态发展的关系变得理据清晰,并可反复推导验证,并作为改造社会的理论依据。

审美和美的本质是美学理论建立的基础,所以对于找到论证它们客观参考点也是美学理论变得理据清晰的关键,最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发现美、创造美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审美和美的本质;新观点

一、对审美意义价值的分析

要了解审美的本质,对于它根本意义价值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赋予了它太多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我们第一步就是要找出它们根本的意义价值。

一个事物的根本意义和价值,一定是不可替代的,具有唯一性,就好像吃东西,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有品味美味、社交等附带的收获,但是填报肚子才是它根本的意义和价值,不可替代。

“审美”也是如此,很多人认为审美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提高人的人文关怀,帮助人们走出迷茫等等。

这里不是说这些意义和价值不对,而是这些意义和价值不是“审美”的根本意义与价值,原因很简单,这些意义价值也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甚至效果更好,“审美”并不是获得它们唯一和最好的途径。

还有人认为审美的意义在于给人带来愉悦感,但只要是欲望的满足都会产生愉悦感,所以这也不是审美专属的意义价值。

二、审美的本职工作

“审美”是人的日常行为活动之一,不需要学习就会,与生俱来。所有与生俱来的本能都是进化赋予的,我们知道进化的目的是生存,它的根本是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不会无聊的给予生物一个与生存不相关的功能,那么审美这个行为活动一定是对于人类的生存繁衍有作用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它的本职工作到底是什么呢?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我发现了一个审美对于人不可替代的任务:本能的去寻找规律,在理性以前。

我们这里要说明的是,审美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人类认知世界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于无规律的事物,难以记忆和理解,我们要有效率的认知这个世界,首先是把有规律的事物先找到,而审美正是利用了这一点。

这是进化赋予人身体的本能,但是我们的意志并不能在感性层面知晓这个原理,它在感性层面所呈现的就是“审美”。

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只有审美在本能的做着“寻找规律”这个事情,在人类理性的干这个事情以前,没有其他可替代。可以想见如果我们没有审美这个能力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就会欠缺一个环节,我们整个种族的生存和繁衍就不仅是面临巨大的挑战,灭绝都是可以肯定的。

由此也可以做一个推论:其他部分高级生物也有可能拥有这个功能的,它们与人类的主要区别在于后期理性能力的强大与否。

三、美是审美的因果

在审美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了审美的对象具有潜在的规律性,身体会自然产生一个信息告诉我们,这个信息就是一种愉悦感,人类为了区别这种愉悦感与其他感觉的不同,为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做“美”,美就是美感,审美为因,美感为果。

其整个过程如同针刺激我们的肌体,身体用痛感来告诉我们的意识是一样的,事物的规律性就是对于我们感观的一种刺激,从而产生美感。

由于规律性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这使得美也有了一定的客观性。但在实际的审美活动中,我们会发现不是所有有规律的事物都可以让我们产生美感的。

这是因为审美的本职工作寻找的规律不是一般的规律,而是新规律。

但要获得美感仅仅具有规律还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要满足另一个条件:“有新意”。审美的意义在于帮助人辨别关注的对象是否具有认知的价值,那么一个新的有规律的事物,肯定比一个旧的有规律的事物更具有潜在的认知价值。

美感强烈的程度就取决于这两点,越有新意且规律越明显,美感就越强烈。

四、审美的本质

审美的本质就是人的一种欲望,人的所有欲望都满足下面三个特点:

1、欲望得到满足快乐就会产生,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滋生痛苦。

2、同一种欲望不会时时刻刻都存在,它需要适当的条件才会被激发。

我们以食欲为例:我们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想吃东西,只有适当的条件出现我们的食欲才会被激发,比如肠胃中没有了用来消化的食物,或者感受美食的时候,我们想吃东西的欲望就会显现出来。

3、每一种欲望都负担着生命存在下去的一个不可替代的任务;

一个正常的人类,他的每一种欲望几乎都没有一个是可有可无的,它们都承担着人类生存下去的一个重要的功用,一个不可替代的任务,比如食欲负责了人类进食的任务,情欲负责了人类寻找交配伴侣的任务等等。

4、欲望可以被通过理性分析运用自我意识进行克制;

人可以通过理性的分析判断自身所处在环境,根据环境与自身的利益关系对自身的欲望进行控制——是让欲望去指挥自己的行为,还是控制住欲望从而控制住自己的行为,使得自身当下的行为更符合自己的利益,此特点也是人管理自我情绪的主要方式。

五、一次自然而完整的审美过程

一次完整的審美过程可分为下面四个阶段:

1、审美欲望的被激发

在感性层面,人处于无意识状态时,感观处于一个新环境或者发现了一个新事物时就会被激发。当人处于理性状态下,可以引导意识进入审美的状态从而激发审美欲。

2、非条件反射关注审美对象

当我们处于一个复杂的环境中,各种各样的事物琳琅满目,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时间进行观察审美,那么在这个环境中在感官上,与其他事物差异最大的事物就会被我们首先专注,这应该是一种非条件反射,与身俱来的,这也就能解释,刚出生婴儿是如何一步一步认知这个世界的。

例:一面白墙上有一个黑斑,白色的面积远大于黑斑,但是人的注意力总是不经意的被黑斑所吸引。

3、美感的产生

审美欲会促使人产生审美的行为,如果观察者可以发现关注对象的规律或者潜在的规律,那么被名为美感的愉悦感就会在身体里产生。

4、占有欲的被激发

美感的产生会成为另一个欲望——“占有欲”的激发条件,使得观察者想要占有该审美对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只有占有了,才会让观察者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和把玩,从而认知到事物更多的特点,把感性层面的审美提升到理性层面的认知。

六、第二种美

现实生活中的审美现象要远比上文中已经写到的复杂很多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第二种美。

我们常常用“痛”来形容内心的难受,但这种难受并非真正被利器伤害肉体的那种感受,它只是借两种感受中相通的部分来做的一种比喻,本质上是一种文学修辞的方式。

同样的我们也常常用美的感受来比喻其他一些有相通部分的感受,我们把这种方式叫做“美化”或者“崇高化”。

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第二种美”,因为语言的不严谨,也往往把这种美认为是根本的美,这就造成了我们对于美认知的混乱。

猜你喜欢
愉悦感美感本质
找到工作的愉悦感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