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软技能”构建与实施

2018-12-01 01:41袁勋伟
职业·下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综合素质培养策略

袁勋伟

摘要:本文通过对市场、行业、企业的调研,阐述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企业不同的人才标准,及软技能的内涵、重要性。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中职学校应像抓专业技能一样抓学生软技能培养,提出了学校加强对学生进行软技能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软技能 综合素质 培养策略

近年来,为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加强技能教学,提升育人质量,宜宾市南溪职业学校(以下简称南溪职校)将企业调研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每年都要组织相关人员深入企业,走访毕业生、调研企业生产、了解新技术新工艺等。

一、问题:中职毕业生的“两个现实矛盾”

1.中职毕业生的“两个现实矛盾”

在调研中,发现中职毕业生普遍存在“两个现实矛盾”。

(1)高就业率和高离职率并存。以南溪职校为例,从2013年至今学校就业率都在95%以上,有的专业甚至出现了一人3岗、4岗的情况。但学生毕业一年后,离职学生占比在40%以上,有的专业的离职学生占比甚至达到了百分之六七十。

(2)技能的高水平与服务的低质量。很多企业管理者抱怨,中职毕业生虽然手握技能证,有的还是高级证,但工作中却常常得不到主管、客户好评。如旅游专业的毕业生,他们青春靓丽、普通话标准,气质形象都很不错,又手拿导游证,按理应得到游客的好评,但往往“事与愿违”。为什么?举一个细节,很多老导游在游客上下车时会站在车门旁用手护住门梁,提醒、保护游客,但毕业生就不会这么做,他们缺少服务意识。

2.存在“两个现实矛盾”的原因

产生两个矛盾的原因很多,如技能实用性,但最主要的还是非技能因素,如不善于合作、缺少吃苦耐劳精神、缺乏服务意识等。归根结底,主要是学校、企业不同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引起的。

学校评价人才的标准主要是技能,十分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将技能证书的级别和获证率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标准。

而企业除了重视人的专业技能,更注重员工的职业意识等非技能因素。被称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在《经营智慧》一书中,对“什么样的人,是企业最需要的人才”列了十条标准,但其中没有一条是专业技能。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原则,我们不但要抓“硬技能”教学,更要抓“非专业技能”提升。

二、破解:坚持“硬技能”“软技能”两手抓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文件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南溪职校对如何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坚持“两手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系列探索和尝试,提出了“软技能”培养概念,推进了“大德育”工程。

1.“软技能”培养

软技能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百度百科的解释为:“软技能”其实是“情商”(EQ:Emotional Intelligency Quotient)的社会学术语,它由一系列能够反映个人特质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包括一个人的人格特質、社交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语言能力、行为、习惯、待人友善、积极乐观等。

软技能的内容构成相对硬技能而言,软技能是内在的。在教学中,为了便于区分,我们简单把专业技能称之为硬技能,把非专业技能称之为软技能(也可叫通用技能)。

关于硬技能与软技能的关系,我国职业教育专家石伟平教授指出,如果硬技能过“硬”,软技能不行,硬技能早晚会“软”下来;如果软技能过“硬”,硬技能暂时不行,硬技能一定会上去!结论:软技能决定硬技能。

面对智能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硬技能已被机器人代替。软技能培育是中职教育的必然选择,中职教育不是培养生产、服务的工具,而是培养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有血有肉的“职业人”。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硬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从事任何工作所需要的“认真负责、敬业爱岗、人际沟通、团队合作、信息素养、时间管理、质量意识、职业意识等”的“软技能”。加强对中职学生的软技能培养,中职毕业生才不会被机器人打败。

2.“大德育”概念

一般把专业技能教学称之为专业教学,把培养学生软技能的工作统称为德育工作。针对狭义德育而言,我们把培育学生软技能的工作谓之“大德育”。

三、策略:大德育——提升软技能的“硬手段”

大德育就是全面的德育,全员参加的德育,全过程的德育以及德育方法的综合全面性。

1.加快产教融合,为“软技能”培养奠定基础

为推进“软技能”培育,加快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推行“专业+公司”的专业建设模式,践行开一个专业、办一个企业、兴一个产业、树一个品牌“四个一”发展战略。

现在学校有全资企业6个——科诚机电厂、科信数码公司、科南电器公司、鲲鹏人力资源管理公司、维度电子商务公司、坤宇科技公司等;有合资企业1个——SMT生产级实训基地;引入企业2个——中和汽车技术服务公司和宜宾嘉骏服装公司。学校还被宜宾市科技局认定的“众创空间”。初步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基地与车间、教师与师傅、作业与产品、学生与员工“五合一”,助推“前校后厂、校企一体”产教深度融合,为“软技能”培育奠定了扎实的“硬件基础”和“深厚土壤”。

2.构建激励机制,为“软技能”培养提供保障

科学的育人机制能引领学生积极向上,给学生以动力。为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激励机制,包括德育评分制度、星级寝室评比制度、班级常规管理流动红旗评定制度、弹性学分制、毕业标准、“五星学生”评选制度、感动校园“十佳青年”评选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兑现和落地,激发和唤起了学生向上、向善的主动性和内驱力。

如通过“五星学生”(文明之星、勤奋之星、技能之星、体艺之星、创新之星)的评比、表彰、包装、宣传、营销,使“五星学生”成为学生在学校的最高荣誉,成为全校学生的榜样,成为企业的“免检产品”。绝大多数学生为得到更多的“星”,多方面锤炼自己,提高自我,促进了自身软技能的提升。

又如“弹性学分制”,规定有一定量的学分可以转化。让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优势,扬长补短,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软技能提升。

建立机制和设计制度时,学校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接轨企业文化和优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变“要我为”为“我要为”。通过全面系列的考核和评估制度的引导,真正发挥制度文化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为提升学生“软技能”提供制度保障。

3.开设专门课程,为“软技能”培养开辟航道

课程是教学的根本,课堂是软技能培养的主航道。为加强“软技能”培养,学校开发建设了较为完善的“软技能”课程体系。

(1)课程开发。一是开发德育学科校本课程。根据《中职学校德育大纲》,结合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整合资源,学校开发了学校品德课校本教材,包括《感恩与诚信》《安全与守法》《健康·生活与学习》《礼仪·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四册。在忠实于统编德育教材的基础上,采用浅显通俗的表现形式,选用大量的企业案例、校园的事例、学生间的事例,贴近职业、贴近社会、贴近学生。

二是开发课外德育读本。课外读物是对课堂的有效补充,也是教育的重要方式。学校编写了学生课外读本《成长的伙伴》,内容包括优秀学生标准、文明公民标准、合格员工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学会”“三规范”“四规定”“五爱二感”“三观一方法”、日常规、周常规、日常规等,集教育性、可读性于一体。

三是强化中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六个一”。“六个一”即一个强健的体魄、一口较标准的普通话、一手规范工整的钢笔字、一个良好的形象、一门娴熟技能、一个雅致的爱好。为了“六个一”素质形成、不断提升学生的软技能,学校把普通话、书法、礼仪三门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学生的毕业标准,也列入对专业部、教师的考核。学校还把“让学生掌握一种锻炼方法,具有一种艺术欣赏常识”作为公共音乐、美术、体育的教学内容。

四是舉办德育大讲堂。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大型报告会,如“不要让爱你的人失望”“学会感恩、与爱同行”等,对学生进行感恩、励志、吃苦耐劳的教育。专业部每月一次大讲坛,如汽车专业的“彩石大讲坛”,数控专业的“工匠苗圃”等,邀请企业高管、“劳模”、优秀毕业生等进校园、进班级,开设讲座,与学生面对面,运用成功事例启迪学生,树立榜样,增强学生提升“软技能”的自觉性。

(2)课程实施。一是把“成功教育”作为教育的基本思想,将赏识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充分利用各种育人因素和资源,让学生在学习、实习、实训和活动中不断体会到成功,形成并增强自信。

二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专业课教学引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自学辅导、理实一体等教学方法,文化课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法、自主学习法、模块式、案例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

三是在班级建设中融入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成分。有的班主任模仿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班级管理,班主任为企业董事长,班长为企业经理,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作业等比喻为车间生产,进行计分和奖励。

(3)课程评价。一是品德课教师教学成绩,成绩计算方法为:所教班级笔试平均分×40%+所教班级考核平均分×60%。

二是学生操行成绩,成绩计算方法为应知成绩×40%+应会成绩×60%。应知成绩是期末品德课笔试成绩,应会成绩是根据德育评分细则评定的分数。

4.开展实践活动,为“软技能”培养推波助澜

“告诉我,我会忘记;教给我,我可能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能学会”。“软技能”培育就是要学生下水,要让学生在“水里”才能学会游泳。德育活动、实践活动就是“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受、在活动中受到熏陶,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的“水”中,学会游泳、提升“软能力”。

(1)德育活动课程化。科学统筹、策划所有德育活动,让德育活动有固化的节奏、章节和内在逻辑体系,成为一门“课程”。“四节一会”(德育节、艺术节、技能节、体育节、文艺晚会)活动是课程化的活动,一年又一年,从不间断,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德育功能不断强化,也促进学生“软技能”不断提升。

(2)大力打造特色活动。“经典诵读”“唱响校园”“文明风采”“精彩大课间”等初步形成特色。

(3)企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办企业优势,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简单的生产实践,体验企业氛围,感受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技能水平。

(4)学生社团、学生志愿者进社区。学生利用专业技能为社区居民处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既丰富了学生生活,也拓展了知识获得途径,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提升了团队观念和合作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工作能力。

5.加强文化育人,为“软技能”培养营造氛围

“破窗原理”告诉我们,“环境会改变人”。近年来,我们通过“企业文化进校园、车间文化进班级”和“五个校园”(绿色校园、平安校园、文明校园、艺术校园、书香校园)建设,将企业的“工匠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经典文化,弘扬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发展理念与敬业执著、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相结合,构建了有利于工匠人才成长的学校文化。

同时,积极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进入学生书屋、教师书吧、书法室、茶道室、插花室等参与学习、参加活动。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学生在多样的校园活动中提高职业素养,提升“软技能”。

猜你喜欢
综合素质培养策略
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创新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