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亿狂欢 快递换挡

2018-12-01 04:49裘雪琼谭文琦
财经天下周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德邦中通圆通

裘雪琼 谭文琦

当一个市场的规模足够大时,往往就是巨头互相残杀之时。眼下的中国快递行业,面临的就是这一局面,下半场已然开启,必须换挡前行。

作为全球快递单量第一大国,刚刚过去的“双11”再一次创造奇迹,中国快递包裹量正式迈入一天10亿的新时代。商业盛宴背后,未来的路并不好走。就好比攀登高山,越往上空气越稀薄,每走一步都很艰难,往后的速度会越来越慢。

官方数字已经有所显现。来自国家邮政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快递业的业务量与营收增速,双双出现放缓,降至6年以来的最低点。就连“快递之王”顺丰前三季度的净利润都罕见出现下滑。

7家上市快递公司当前的处境,如同眼下北京的天气一样,凛冬已至。它们已步入上市后的第二生命周期,面临增速放缓、电商红利逐渐消失等发展困境。商业嗅觉灵敏的人知道,快递业将从上半场迈入下半场,几大巨头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上个月几大快递巨头们纷纷采取动作,有的在忙着大手笔收购,有的在上线新业务拓展业务边界,有的则在忙着涨派送费……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即将来临的寒冬储备粮草。

未雨绸缪

快递巨头之间的战火,燃烧了整个10月。

10月底,“快递之王”顺丰以55亿元的代价,将国际物流巨头DHL在华供应链管理业务收入囊中,这项业务是DHL的发展核心。此举代表着本土民营快递企业走过十年高速增长后,正在踏入深水区,斥巨资迈入新的练兵场,要向综合物流集团进化。

顺丰交这笔不菲的学费,目的是为了补齐供应链短板。过去,顺丰已开展医疗冷链与供应链金融,但尚未进入汽车、消费电子及半导体这些高附加值服务的领域,而DHL恰恰在此积累深厚。

快递老大顺丰选择大手笔收购,从京东独立已有18个月的京东物流则杀入个人快递领域,打算从顺丰口中夺食,计划到明年将个人快递业务推广至30~50个核心城市,官方给自己找的定位是“通达的价格,顺丰的服务”。

京东物流成立十多年以来,曾帮着京东在电商的红海战役中取胜,但一直以来京东在物流上烧的钱也不少。仅2009至2013年间,京东物流共花掉92.9亿元。2016年11月,京东物流选择向社会开放,赋予营收更大的想象空间,不再只做京东的生意,5个月后从京东集团拆分独立。

对于已经独立的京东物流而言,拓展个人快递业务是它向外界证明自己的一个方法。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它目标是独立并上市,如果90%的业务来自一个单一企业(京东商城),资本市場会认可吗?因此它要开放,揽派兼做。”

新业务拓展总是不易。近日,《财经天下》周刊前往北京朝阳区常营的一个京东站点,同城寄送一个快递。站点负责人先包了层气泡膜,放入纸箱封贴,再称重、录入,耗时近20分钟。该负责人透露,自个人快递业务开通以来,站点一天能收50单左右,“这算是这片区域情况比较好的”。

按照规定,该配送站点18名员工,每天每人需要完成3单个人揽件,去附近十来个小区配送时应主动介绍个人快递业务,但快递员的积极性并不高。上述负责人告诉《财经天下》周刊:“牺牲比较大,每天要多工作两三个小时,快递员的月收入和以前相比却差不多。”

快递业有人在忙着收购,有人在忙着开展新业务,有人则在忙着改变经营方式。靠加盟起家的圆通最近做起了直营,搭建全直营的快递体系,对外发布了“承诺达特快”新业务,最快当天送达。

“加盟商是以个人利益为半径在画圆,他不会遵守很多总部的标准,这不利于企业整体发展。”快递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解释。

此外,靠廉价、跟随电商崛起的“三通一达”系以及百世集团最近还在忙着上调快递配送费,率先发起者是中通。中通快递集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任群告诉《财经天下》周刊,上涨发至上海的派送费,是因为上海拆除违章建筑、租房成本增加,中通只能“以网养网”,即让全国各网点发件时都补贴五毛给上海的网点。不过,去年“双11”前,上述快递企业也曾不约而同地涨过价。

实际上,以通达系为代表的廉价型快递企业,已经意识到寒冬来临前,给自己贴好膘的重要性。毕竟,相较于顺丰,“三通一达”业务量巨大,但营收和净利润的差距却不小。

2018年上半年,顺丰速运业务量为18.85亿件,排在“三通一达”、百世集团之后,但其总营收为425.04亿元,与其他6家上市快递企业的总营收不相上下,6家加起来为542.89亿元。在赚钱能力上,除了顺丰和中通的净利润在20多亿元,韵达10亿元,其他3家只有个位数,百世还处于亏损阶段。

总体而言,快递巨头们动作频频,意图吞噬更多的市场份额。并不仅仅是强者愈强这么简单,更多的是未雨绸缪,它们虽然已经登陆资本市场,但想要获得认同却不容易。

2018年11月16日,四川内江一家快递分拣中心迎来“双11”之后快递高峰期,工作人员正在物流线上分拣包裹。

7家上市快递企业上市以来,虽然市值都曾经历过暴涨,但11月12日与最高峰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回落。跌幅最大的是圆通,缩水近七成为308亿元,其次是申通少了六成多约为281亿元,第三是百世,蒸发54.2%约为134.6亿元。老大顺丰从三千多亿元下滑至1651亿元,刚刚上市的德邦缩了21.6%只有181亿元。

流量红利见底

过去十多年,像海上的船舶,中国快递业被电商裹挟着起起伏伏。电商件在中国快递业务量中的占比,2007 年还不到三成,到2016年已达七成多。今年天猫“双11”快递单量突破了10亿大关,与十年前相比,增长了3800多倍。

被称为“物流投资之王”的钟鼎创投,在2012年前后曾密集考察过当时的通达系,但最终没有出手,原因是觉得它们的管理太过于粗放,后来随着快递企业纷纷登上资本舞台,合伙人尹军平不免有些惋惜。

尹军平回忆称:“我们专门做物流的,没有看电商的发展,当时对电商趋势的判断也没这么乐观。”他认为,电商推动了快递行业迅速成长,对快递性价比要求高,当时EMS体系无法满足,给通达系创造了成长空间。

“你在淘宝上买个东西就20块钱,那会儿如果快递要十多块钱,这个东西就没法成立。”尹军平说。带头拥抱淘宝的是圆通,直接将快递价格砍掉了三分之一,被内外部认为是叛徒,骂声一片。最终,随着淘宝单量的猛增,圆通尝到了薄利多销的甜头,其他通达系选择跟进。

价格战随后席卷整个快递业,2005年每件快递单价为27.7元,到2012年已经降至18.6元,2017年再次下滑到12.3元。“3.5元包全国”也屡见不鲜,运费甚至成为卖家利润的来源之一,买家支付5元,3.5元归快递公司,卖家留下1.5元。

从2006年5月圆通与淘宝协议生效起至今,快递与电商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已有12年。2006年,圆通成为淘宝的配送服务商,日业务量上升2000票,三年时间,淘宝件窜到28万件;申通进入淘宝不到半年时间,业务量从6万增长到20万票。

电商与快递相辅相成,电商成就了快递,快递也成就了电商。2009年和2010年网络购物交易额分别增长105.8%和97.3%,特别是在2011年之后,电商市场火力全开,一直到2014年增速均维持在50%上下。相对应的是,中国快递业务量从2011年到2016年年增速最高达61.6%,从未低于48%。

“只要浙江人占领的市场,都是价格战打到死。”一位从业者回忆道,“谁坚持不住,退出市场了,大家就消停一点。”

如今虽然快递行业依然保持着增长的态势,但势头大不如前。核心原因是电商红利的消失,增速在放缓。2015年电商增速从上一年的49.7%滑落到33.3%,此后再没恢复高速增长,增速逐年走低。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为6.28万亿元,同比仅增27%。刚刚过去的“双11”,在全民狂欢的背景下,天猫成交额再创新高为2153亿元,但增速放缓至26.9%。京东11天累计下单额为1598亿元,同比增速仅为25.7%。

快递业应声而落。国家邮政局报告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国内快递业务量增速为26.8%,营收增速为24%,两者均降到6年来的最低点。天猫“双11”物流订单不出所料超过10亿大关,但增速也在放缓。

当然,电商市场并非全无机会,只是轻便的小件包裹好日子到头了,接下来要啃更难的大件和冷链,尤其是前者。

優速快递在2015年从小件包裹跨入大包裹江湖。它生于2013年,在“三通一达”还未绝对称霸时,还能从电商小件中分得一杯羹。优速副总裁沈涛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到了2015年,由于明显感觉到小件市场竞争压力大,公司主动跳出3公斤以下的红海,将单件3~30公斤段作为公司核心目标市场。

优速快递的转型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次年宣布完成超过3亿元的A轮融资。钟鼎创投参与其中,尹军平说:“它当时提出大包裹的定位,我们觉得这个细分市场有机会,跟小件快递市场在运作系统、定价系统、客户上都有区隔,四通一达不会太早进入,有一定的窗口期。”

除了优速,长期根植于快运行业的德邦和安能,通达系里的中通、圆通、韵达也陆续切入到大件快递中。德邦快递负责人说,服装、3C这样的小件电商化程度已经很高,建材家居等大件的线上渗透程度不高,这些品类特别需要送货上门、安装服务,将给快递企业带来巨大机会。

藏在深处的暗礁

加盟制、家族企业、草根创业者,这些元素让快递帝国平地而起,却也限制了版图日后的进一步扩大,如何变成一家现代化公司摆在各位快递企业创始人的桌面上。

5月以来,申通连发四拨内容类似的收购公告,全部关乎加盟转运中心转成直营,共有12个。8月的收购完成后,公司自营转运中心增加至55个,转运中心自营率达到约81%。对比同行,申通已落后多年。截至去年底,中通共拥有82个分拣中心,其中76个为自营,占比93%;韵达有54个,100%为自营。

2018年双11过后,吉林大学一处快递网点堆满了未取的快递。

快递企业如今挥手告别的加盟模式,曾经是它们快速跑马圈地的根本,一批批大加盟商相继诞生,一个个财富神话不断出现。

时间退回到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快递公司早期站点都是亲戚近邻拿家当东拼西凑建起来的,整个网络依靠乡情连接。金任群曾玩笑称,浙江系加盟快递企业游戏的核心参与者,祖坟都是在一个山头上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都是一样的。

随着加盟商的增加以及业务量的拓展,各地站点势力越来越大,总部管理能力弱,诸侯割据一方。强者动辄脱离公司单干,弱者不无扣单、偷盗行为,损害总部利益。看到弊端后,这些靠加盟起家的通达系在推动转运中心自营上虽然有先后,方法也不同,但殊途同归。

韵达是A股第一个实现枢纽转运中心100%自营的快递公司,从2003年就开始自建。圆通走的是另外一条路——“转直”。2007年圆通创始人喻渭蛟妻子的老叔,揣着100万元银行卡,代表总部把广东从加盟商手里“转直”。之后几年,圆通陆陆续续把核心市场收归总部,原本独立的公司变成圆通子公司,加盟商拿了钱,要么走人,要么成为高管。

当然,一统诸侯不容易,暴力反抗也是常事。2009年圆通“转直”北京时发生“319”事件,这是一场中国民营快递典型的冲突。守着北京这块肥肉,加盟商自然不甘心给他人打工,坚决不退出,甚至从老家桐庐拉来一群老人堵住站点大门,4万余票快件被延误和积压。

中通则用了股份制的法子,加盟商变成公司股东。相比圆通100万元拿下广东的买卖,中通的代价有点贵。2011年,中通北京分部估值1亿元,中通创始人赖梅松后来回忆说,这近乎天价,天天快递公司才估价1.3亿元。股份制改革使得在这些上市的快递企业董事长里,赖梅松的股份是最少的。

一边是收权,另一边是放权。

总部权力越来越大,它该如何高效有序地运转?无论一言堂,还是夫妻档,初高中、甚至小学都没读完的创始人,怎么支撑起百亿级收入的公司?特别是上市之后,规范化管理让各家对职业经理人的诉求成为显性,但是人又从哪里来呢?

根据财报披露的高管名单,上市快递公司还都是创始人当一把手,副总基本是元老与外援相结合,外援差不多也是上市前后入职的。

圆通曾经把总裁和CEO的位置交到职业经理人的手里。2013年6月,担任过通用汽车中国区副总裁的相峰进入圆通,也被认作是国内民营快递中的第一个外聘总裁;不过,2016年,圆通借壳上市时公布的高管名单里,相峰却变成了副总裁。

对比2017年A股快递公司的财报,圆通副总数量最多,11个中有3个是早期创业团队的“老资历”,8个来自同行或者其他行业,包括效命德邦和顺丰十年以上的高管。

像顺丰商业六年换7个CEO这样高频次的流动,放到快递公司的语境里不缺正面解读:企业制度完善,人走公司还能运转;肯放权,尝试不同的职业经理人。

德邦和顺丰算是快递业的“黄埔军校”,擅长培养人才,两家在职业经理人这道题上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德邦的高管最为年轻化,不同于同行清一色的70后,除了正副董事长以及财务负责人,德邦10个副总都是80后,他们绝大多数在二十一二岁进入公司,从业务员等一线岗位做起。年纪最小的副总生于1988年,税前年薪120万元。

顺丰有许多高管是从基层收派员成长起来的。2010年,顺丰实行“千里马”人才培养机制,员工通过内部选拔、培养、考核,从收派员一步步成长晋升。2015年,一线员工成为高级经理的占总数的约70%,任区总经理的占了60%以上。此外,十多年来顺丰还引入一批履历光鲜的职业经理人,在薪资上顺丰很大方,副总年平均税前收入为389万元,遥遥领先于同行,是韵达的4倍多。

70后创业者正当壮年,快递大佬们还在忙碌,手下们也习惯了仰视。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专家透露,“一些家族模式下的企业治理缺乏现代公司规范。一家上市快递公司老板一句话上午讲完、下午忘了,朝令夕改弄得高管们苦不堪言。”

当然,在尹军平看来,放权并不一定是正面的,找到合适的职业经理人,保证企业继续快速增长才是正道。

配送人员危机

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当前快递业还面临着快递员流动性大、缺口大的危机。

2016年发布的《全国社会化电商物流从业人员研究报告》显示,45%的快递人员工作年限在1年以下,干满3年的只有15%。工作环境恶劣、时间长、假期少,是导致快递员流动性相对较大的原因。

此外,在人口红利渐渐消失的背景下,快递员的要求也高了。“不交社保的不做,交了社保工资低的也不做。”并且,很多快递小哥还“用脚投票”,转身跑入外卖市场,送起了外卖。

外卖员的工作时段集中于用餐高峰,工时短,每单4~5元的提成远超快递。加之美团、饿了么属于互联网企业,用工规范,缴纳五险一金,且优先招募有经验的快递员,挖了不少基层快递员。

2017年春节过后,上海多个快递网点爆仓。彼时,有快递员称:“我们每天基本是从早忙到晚,每送一笔单子只得1块钱。但听说送外卖每送一份能得5块钱,并且只有用餐高峰期会忙。我们之中很多人都改行去送外卖了,据说有人送一天外卖能赚两百元。”

从业8年的优速副总裁沈涛感叹,快递员越来越难招,开价更高的外卖成了更有竞争力的雇主。为什么快递行业没法给小哥加薪呢?

“两个行业不一样,快递资产多重啊。”在沈涛看来,一方面,快递企业在仓储、用地房产、车辆、机器的投入高,成本结构无力支撑末端人员过高的薪资;另一方面,消费者已习惯低价快递,除非提供高品质服务,否则涨价也很困难。

为了应对配送人员危机,发力技术成为各家快递公司不得不做的选择。“双11”前,杭州萧山,菜鸟与圆通联合启用的超级机器人分拨中心里,350个“小蓝人”指示灯闪烁,带着包裹自动运行、有条不紊,能自动让路、自动充电。

高峰期内,2000平方米的场地里有350台机器人昼夜作业,每天可分拣50多万个包裹,仿佛是科幻片的一幕。

“未来快递业要面对的竞争,不是来自同行,而是像Google这样的高科技公司。” 5个月前,王卫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直言。

快递行业大规模实现信息化,始于2014年菜鳥网络上线公共电子面单平台。自此,快递包裹有了“数字身份证”,繁琐漫长的人工分拣成为过去式。原先分拣员要查看每票快件的详细地址,400~500票的快件分拣需花一个半小时;而今只用查看快递面单上的三段编码,分拣时间缩短至30~40分钟。

中通的自动化分拣程度最高。截至去年底,其43个转运中心配有58 台自动分拣设备,智能分单处理的包裹占比达到40%。在此背景下,今年第二季度,中通转运中心的成本比去年降了0.1元至0.3元每票,预计一年能节省数千万元。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将快递业从肩扛手提的传统模式带入科技驱动的新时代。为此,快递企业均在不遗余力地加码科研。

顺丰在研发上的投入不菲。2017年财报显示,顺丰研发人员达2800人,同比增长34%;研发投入达到11.67亿元,同比增长108%,获得发明专利366项。截至目前,顺丰拥有物流无人机、智能设备和车联网等,已获颁国内首张无人机航空运营(试点)许可证。今年4月,顺丰还联合8家供应链企业成立合资大数据公司,首任董事长由王卫亲自担任。

百世自主研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网络路由规划算法,并已投入应用。这套算法能实现动态规划,每年可为合作企业节省5%以上的运力费用。中通科技团队达500多人,且对于信息科技的投入“上不封顶”。10月,投资6亿元的中通快递物流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正式动工。

申通在加速建设自动化分拨中心。韵达组建了无人机研发专项团队。圆通投资1亿元,牵头共建首个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电商巨头也是重金以赴。苏宁物流的无人快递车已进入常态化运营,AGV机器人仓、无人机配送、无人卡车“卧龙一号”均投入使用。京东成立X事业部和Y事业部,发力四大无人业务,在预算上不设上限。

菜鸟网络依然在奔跑。菜鸟智能语音助手则成了各家快递员的电话接线员。它能拨打消费者电话,帮助快递员标识哪个包裹要送货上门,哪个是放到快递柜,哪个存在驿站,大大提高派送效率。

日新月异的科技,使得快递企业在面对人力成本水涨船高时有了转型的自信,也给了快递企业向综合物流公司转型的底气。

水寒风似刀

目前,中国还没有一家像Fedex、UPS、DHL这样的国际综合物流商。没人敢断言目前上市的哪一家最终会被淘汰,受访者们唯一的共识是,快递企业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我觉得集中度未来可能还会提高,但是速度会慢下来。未来会不会像美国一样就剩三家?七八家里面会不会有人被淘汰出局?我不好判断。”尹军平在措辞上十分谨慎,“中国可能跟美国不一样,从目前的增速上看,可能中通、韵达、顺丰这几家更突出一点。”

德邦等不及了,索性连“德邦物流”的名字都改成了“德邦快递”。这是德邦董事长崔维星很早就有的想法。“实在不行,我们就改名字。”项目经理对崔维星扔下的这句话印象深刻。

2017年7月,彼时的“德邦物流”在内部各业务团队共抽出18个高管,再加上5个咨询公司专家,组成转折点上的兵马,高管访谈,客户调研,市场调查。他们每个月开一到两场研讨会,每次设定一两个议题,18个高管分成四组讨论,然后上台做presentation。

“我们记录每个人的观点,不一定对错,收上来再去验证,下回开会就讲哪条合理,哪条不合理,以及为什么。”项目经理说。

这个项目从去年7月起,一直延伸到今年七八月,耗时一年之久。在项目负责人眼里,崔维星全程很少发表意见,基本交给项目组折腾,接受了两次访问;直到12月底,企业定位有了结论,崔维星审批时,他有些着急。

“他希望快一点,问我们,下一步要做什么,需要各部门怎么配合,要赶紧做。”项目经理直言。

德邦在2013年宣布推出大件快递业务,走到2017年,内部对未来的企业走向存在分歧:做小件还是做大件?重新定位提上议程,因为不同的业务重点对资源的配置不同,做小件和大件整个运营配送的侧重点完全不一样,一个要二轮车,另一个则是三轮车。

“不能说迷茫,是我们眼前有很多选择。”项目经理回忆道。

下半场往哪里走,不单单德邦在思考,顺丰、通达系、百世都手持榔头四下敲击,试图打破自身的桎梏。跨境物流、冷链、同城配送、供应链管理,都是可见的方向。对于已经上市的快递巨头们而言,通过资本和并购、收购能实现弯道超车。

2012年,百世收购全际通进军快运业务。2015年,顺丰上线重货快运业务。2016年,中通快运起步,2年后完成总额超过1亿美元的独立融资。在去年的业绩说明会上,王卫明确表示,顺丰未来致力于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瞄准的不仅是四千亿元的传统快件配送市场,更是12万亿元的大物流市场。

上市有钱了的顺丰,正在投下重金补足自己的短板。3月,顺丰和美国领先的物流集团夏晖联手,在中国成立主营冷链物流的合资公司;4月,向美国物流服务平台Flexport投资1亿美元;8月与新邦物流成立合资公司——广东顺心快运有限公司,计划用两年的时间铺设国内零担快运网络;10月,购买DHL在大陆和港澳的供应链业务。

供应链领域是一个肥沃的物流市场,仓配一体化是新的趨势。比如说,一家快递公司在各个城市建设多个仓库,一双广州生产的耐克鞋子送到北京消费者手中,不必等消费者下单,提前进入北京的仓库,大数据计算出哪个仓库距离最短,直接发货,这也是京东物流和菜鸟、百世擅长的事情,通达系也在跟进。

最早专注供应链业务的是百世集团。2006年从谷歌离职后,周韶宁个人出资1000万元创立百世,切入这块“三通一达”未涉足的处女地。他试图通过核心技术——认证管理体系、供应链解决方案设计等实现物流运输网络化、信息化和标准化,为企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

“当前快递行业的形势就像大象打架,小动物倒霉,就是这样。”金任群说。

一直以来快递行业流传着一句话,中国快递分两种,一种叫顺丰,一种叫其他。但国联证券的判断是,不管是顺丰还是其他,接下来行业的集中度会不断提升,市场资源和要素会加快向重点快递企业集中,行业已进入几大巨头相互争夺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德邦中通圆通
德邦物流的上市之路
圆通上市 赵薇将获利数千万
圆通上市 赵薇将获利数千万
圆通速递 快递第一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