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二桃
(内蒙古包头市第八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40)
血液透析是当前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重症肾病的方法之一,可通过直接动静脉穿刺的方法为患者建立暂时性的血管通路,完成血液透析治疗[1]。但该穿刺法容易造成渗血、皮下血肿等不良反应,可明显增加患者的痛苦,严重影响疗效[2]。因此,在血液透析治疗的过程中应加强临床护理,预防皮下血肿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尽量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增强疗效[3]。本研究重点对本院114例患者在血液透析期间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开展研究,旨在探究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将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医院接收的114例血液透析患者归入本研究,依照数字表法分成两组。57例纳入研究组,29例男、28例女;年龄为20~73岁,平均(53.42±2.67)岁。57例纳入对照组,30例男、27例女;年龄为20~73岁,平均(53.46±2.68)岁。组间数据对比(P>0.05),有可比性。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任意选择桡动脉、肱动脉作动脉穿刺点,选择头静脉,或者肱静脉为血管回路。直接动静脉穿刺完毕后,在针口位置贴上止血贴,再用弹力止血带加压包扎,待2~4h后解除加压包扎。
1.2.2 针对性护理
研究组穿刺前需进行血管特点评估,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后,尽量一次性穿刺成功,后用胶布固定,叮嘱并监督患者避免随意活动或过度活动穿刺肢体。加压包扎时,叮嘱患者观察包扎敷料的渗血情况、疼痛情况及肿胀情况,一旦发现症状立即反馈给临床医师,并由临床医师及时处理。透析期间,若患者出现皮下血肿,需要为其重新选择穿刺部位,并予以加压包扎处理。治疗完毕后,可根据需要重新加压包扎,冷敷肿胀及疼痛部位,将消肿膏涂抹在肿胀部位,缓轻其肿胀、疼痛程度。1d后可湿敷硫酸镁溶液(50%),外置热水袋,有效消退血肿。
统计两组患者的动静脉穿刺成功例数、皮下血肿发生例数,并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对比分析两组数据。
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分析,采用t、χ2进行检验,检验标准α<0.05。
研究组的动静脉穿刺成功率(96.49%)显著高于对照组(75.44%);其皮下血肿发生率(5.26%)显著低于对照组(14.04%),P<0.05,见表1。
表1 穿刺情况与不良症状情况对比[n(%)]
研究组的满意度(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5.96%),P<0.05,见表2。
表2 满意度对比[n(%)]
动静脉穿刺是血液透析过程中建立血管通路的一种常用方法,该穿刺法对护理人员的穿刺技巧要求极高。若护理人员了解穿刺动脉的相关解剖结构,穿刺操作娴熟,会明显提高穿穿刺成功率,减少不良症状情况,缓轻患者的痛苦[4]。有专家表示,穿刺时,需要选择桡动脉或肱动脉进行穿刺,其中桡动脉对人体心脏的负担较小,血流量大,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较小,可优先选择桡动脉进行穿刺[5]。而不同患者的血管特点均有所不同,故穿刺部位的选择应结合具体情况而定,确保穿刺效率。
本研究中,研究组、对照组分别行针对性护理与常规护理,发现研究组的动静脉穿刺成功率(96.49%)、满意度(100.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5.44%)、(85.96%),P<0.05;其皮下血肿发生率(5.26%)显著低于对照组(14.04%),P<0.05。提示针对性护理与常规护理相比,护理效果更为理想,既可显著提高动静脉穿刺成功率及满意度,又可降低皮下血肿发生率,显著增加血液透析的疗效与安全性。在针对性护理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血管特点合理选择穿刺点,提前做好皮下血肿预防措施,及时发现皮下血肿并采取血肿消退措施[6-7]。穿刺时,护理人员需要在详细了解患者血管特点的基础上为其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尽量一次性穿刺成功,避免重复穿刺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血液透析疗效[8-9]。国内学者研究证实,护理人员严格执行穿刺流程,以丰富的穿刺经验和娴熟的穿刺技巧确保穿刺成功率,可大大减少皮下血肿及其他不良症状发生,同时可以缓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理满意度[10]。
综上所述,对直接动静脉穿刺的血液透析患者行针对性护理,既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又可有效预防皮下血肿,减少护患纠纷,可加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