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结合自己的成长之路进行了自我反思和剖析,于是有了这篇文章。它浅显记录了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在教学上走过的弯路,希望能给在教学路上不断探索的同道者以启发。
曾有一段时间,我因为要参加赛课,每天都在研究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技巧。为了课件制作更美观,我自费报名学习了网上自修课程,还买了相关专业书籍和软件;为了让自己的语言有感染力,我训练自己说话要抑扬顿挫,我用录音笔一遍遍地录着自己讲话的声音,然后请广播电台的朋友帮我指导;为了让自己的教态自然大方,我对着镜子摆弄各种姿势,寻求一种最美的造型;为了让自己的板书美观,我请教了学校里板书最好的老师,并经常去教室里练习板书;为了尽可能让评委对我的课挑不出毛病,我还整理了各种多元化评价学生的语句,熟背于心……
追求这些课堂技巧也许并无什么不妥,甚至应该提倡。但,值得注意的是,过分沉迷于这些所谓的课堂技巧的钻研,会让人舍本逐末,久而久之,甚至会失了初心。反思自己曾经的这段时光,支撑自己每日不知疲倦地练习各种技巧的是功利心。当时的自己太想在赛课中取得好成绩了,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取得评委的认可,而对于教学生要以学生为主体这样的理论表述,完全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理念。
其实,一节好课的关键并不在于课件制作、板书设计等技巧,这些只是锦上添花的项目,是一节课的“末”。教师的课堂理念才是一节课真正的“本”。正确的课堂理念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将学生放在首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去我在讲课时常说的一句话是“谢谢同学们的配合”,其实这句话潜意识里就是把教师当作课堂的中心,把学生看作是帮助教师取得好的授课结果的队友。在我意识到这一点后,目前我在课堂上最常用的语句是“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究”,虽然只是说辞不同,但我确实从内心认同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去探究的,当理念转变,我发现自己变得平和了,能从学生那里学到很多,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目前我能想到的课堂教学的最好技巧,就是抛开杂念和功利心,怀着初心和诚心,以学生为中心把课上好。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认为备课是一件特别耗费脑细胞和眼睛的工作,“费脑细胞”就不多说了,“费眼睛”是因为每次备课,我都要看很多资料,先读教材,再看教参,然后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专业书籍,当然还少不了在网上查阅各种论文和相关素材资源等。记得当时为了准备山东省优质课“交往伴一生,一生在交往”,我还报名学习了心理咨询的课程,阅读了大量心理学类书籍;为了准备一节“感受生命的意义”,我读了20多本哲学类、文学类书籍……大量文本的阅读,对备课确实有很多帮助,但备课仅仅这样就可以了吗?显然不是。我们备课是为了上课,而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学生,如果在备课时只是教师与文本建立连接,那么在课堂实施时是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现在我每一次备课常用的几个环节有: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跟学生谈心聊天。例如,我在准备“悦纳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一课时,特别设计了关于男女生生理变化的一些问题,如“奥运会期间傅园慧面对全球媒体说自己来月经,对此事你如何看?”这样的问题如果直接拿到课上谈,不同地区的学生可能表现差异很大,而如果教师在备课时先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匿名调查,我们就能倾听到学生的心声。跟学生谈心聊天的好处是针对性更强,当然谈心聊天要注意营造谈心聊天的氛围,学生站着老师坐着的话估计是聊不出什么,在办公室谈心不如去校园里溜达着聊天;要注意切莫搞成记者访谈式,不要怕跑题,不要目的性那么强,氛围越轻松自在,聊天的质量反而越高,对备课越有启发和帮助。
备学情是我曾忽视的,而它本身是如此重要。
很多次在撰写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法时,我都会写上一个“情境教学法”,因为我觉得这样可以让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加符合课改的要求。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情境设计呢?这得分三个阶段说。第一个阶段是“初级情境教学法”,我刚工作的时候,办公电脑还没配备,常用的创设情境的办法就是从书籍中寻找一些资源,课堂上教师读一读,然后请学生思考回答,最后教师点评总结。第二阶段是“升级版的情境教学法”,随着电脑的升级和互联网的普及,我在教学中可以借助课件播放音乐为情境的营造渲染气氛,再加上图片进行直观化呈现,情境呈现更加立体化。第三个阶段是“再度升级的情境教学法”,智能手机和4G时代接踵而来,各种视频素材和自媒体信息海量激增于是情境设计变成这样的流程:教师说一段导语,然后播放视频,出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点评总结。为了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在出示问题和学生回答这两个环节中间增加小组讨论。情境教学法在课堂运用的这三个阶段让情境设计变成了套路设计,而这些所谓的情境呈现的内容,既远离生活,又脱离实际。这样的情境设计显然质量不高,教学实效自然也不能保证。
当然,我在情境设计方面走的弯路远不止这些。比如,我在讲“做人要自尊”一课时,设计了一例到底的情境,最开始,一例到底只是一种为达成教学目标而设想的方式,慢慢地,我却把一例到底变成了教学设计的目的,于是很多情境的衔接逻辑生硬,内容干瘪且简单不利于学生独立展开思考。
情境设计绝不是在课堂上硬生生靠外在的多媒体设备营造出来的,好的情境设计应该让人感觉不到是情境设计,它跟课堂生态以及师生融为一体,所谓情境即生活,生活即情境。
在汲取教训的基础上,目前我在情境设计方面的努力主要有:在设计情境时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尊重真实的生活逻辑,明确情境的复杂性,剔除情境中的无关因素,增加情境的趣味性,使情境具有一定指向性并蕴含思考价值,问题融于情境之中,情境独立呈现却能开放思考张力等。
囿于篇幅所限,不能把自己在教学方面走过的弯路,获得的收获一一呈现。有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我赞同。更具体地说,我觉得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自己上过的每一堂课,都存在不足。是的,没有完美的课堂。即便是一堂广受好评的课,经过时间的沉淀,再回顾琢磨我们也总能发现其中的缺憾。当然我们也不必悲观,“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正因为恒有缺憾和不足,我们才要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懈地向学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