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本草纲目》之茶说△

2018-12-01 02:58王明军
中国现代中药 2018年11期
关键词:茶品本草纲目饮茶

王明军

(1.厦门医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3;2.福建省中药精加工与健康产品开发重点研究室,福建 厦门 361023)

自从茶品问世以来,品茶带给人们的是感官的沁人心肺,精神的闲洁致雅。作为一种药食兼用的“文化产品”,茶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医疗实践等领域,从古至今备受青睐。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集历代医药之大成,汇百家圣贤之慧言,成就了“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的美誉。其中系统、详实地论述了茶“道”,因此笔者基于茶文化的科学传播,结合现代科学,综合评析茶的起源、采摘制作和道地品种、茶的药性药效及其茶的应用等内容,旨在探究茶的科学品质,为更好地指导茶饮与入药提供科学依据。

1 茶的起源、采摘制作与道地品种

1.1 起源

在我国茶的起源历史非常久远,但具体时间众说纷纭[1-2]。比如,远古神农尝百草时“以茶解毒”的传说,西汉王褒“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的记载。《本草纲目》收集的最早记载在唐代,以《新修本草》和陆羽的《茶经》等为代表。最早的产茶地经考证[3],则是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与之接壤的东南亚部分地区),因为这一地区最可能是茶树的原产地。而最早利用茶树者,应该是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巴蜀是我国最早开展茶事活动的地点[4]。这与《本草纲目》引用的《神农食经》“荼茗生益州及山陵道旁”相吻合。

1.2 采摘制作

茶的采摘与制作是茶品色、香、味、效的重要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采摘品质方面,《本草纲目》引用《茶经》所述“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者上,舒者次。”说明了茶的颜色、形状及表观是判断茶品质量的主要指标,对当代茶的品鉴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其次,时珍通过分析“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于烂石之间,长四五寸,若蕨之始抽,凌露采之”,以及“蒙之中顶茶,当以春分之先后,多构人力,俟雷发声,并手采择,三日而止。”归纳出茶的最佳采摘时间,即“清明前采者上,谷雨前者次之,此后皆老茗尔。”

另外,茶的制作方法多以“采、蒸、揉、焙、修造皆有法”为主,例如:“冬生叶,可煮作羮饮”,“春中始生嫩叶,蒸焙去苦水,末之乃可饮”,“碾治作饼,日晒得火愈良”等。说明诸多方法需依照茶的品种、品味及习俗来具体实施。现代研究通过比较传统与现代工艺对信阳毛尖品质的影响,得出:感官审评、茶氨酸、氨基酸总量、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儿茶素总量、多酚类、咖啡碱含量和酚氨比等指标工艺间差异不明显;而茶样苦涩味指数和品质指数均差异极显著,表明现代工艺茶样品质略高于传统工艺茶样品质,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5]。

1.3 道地品种

茶饮在唐代真正形成了“举国之饮”的格局——“昔贤所称,大约谓唐人尚茶,茶品益众。”而后逐渐兴盛起来,道地茶品亦应运而生。《本草纲目》列举了时珍时代的名茶尚品,“有雅州之蒙顶、石花、露芽、谷芽为第一,建宁之北苑龙凤团为上供。”同时,时珍把当时的茶品产区划分为蜀、楚和吴越三个大区,其中,蜀地有“东川之神泉兽目,硖州之碧涧明月”等八种茶品,楚地有“荆州之仙人掌,湖南之白露”等十一种茶品,以及吴越之地有“湖州顾渚之紫笋,福州方山之生芽”等十三种茶品。

如今,我国的茶品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生机盎然的阶段,其种类仅中国名茶就有百种之多,分为绿茶、黄茶、青茶、白茶、红茶以及黑茶等六大类,而且每类都有各自的代表茶品[6]。这些茶品均有其独特的品茶方式和习俗,其养生保健、食疗药疗的方式亦各不相同。

2 茶的药性基础

茶的采摘时间、制作工艺及饮用后对人体的反应等因素决定了茶的性味和升降浮沉。首先从采摘季节——冬末春初,与历代医家对饮茶后人体反应的评价,比如,“饮之宜热,冷则聚痰。”以及引用《食物本草》之案例——“一人好烧鹅炙爆,日常不缺。人咸防其生痈疽,后卒不病。访知其人每夜必啜凉茶一碗,乃知茶能解炙爆之毒也。”不难得出:茶性微寒或凉。其次,时珍通过引经据典,“蜀人谓之苦荼”,“茗茶气寒味苦,入手、足厥阴经。”再者“以苦泄其热,则上清矣。”得出:“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进一步明确了茶具有“寒(凉)、苦、降”的特性。

现代中医药理论已明确了茶归心、肺、胃、肾经[7]。尽管《本草纲目》未列出茶的归经,但从《本草纲目》中茶的“气味”、“主治”及“发明”等项下内容可以得出,茶对身体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与现代理论相吻合。比如,“令人少睡,有力悦志”可视为归心经;“下气消食”,“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可视为归心、肺、胃经;而“利小便”可视为归肾经。

3 茶饮与入药的应用

茶文化的兴起,不论是茶饮还是入药,无疑为历代医药学家提供了发掘茶多重功用的机遇。《本草纲目》中著者以一名茶客的身份,叙述了饮茶的经历和饮后的感受,“时珍早年气盛,每饮新茗必至数碗,轻汗发而肌骨清,颇觉痛快。中年胃气稍损,饮之即觉为害,不痞闷呕恶,即腹冷洞泄。”说明茶对人体的作用是双重性的,须辨证审视。

3.1 茶的具体应用

《本草纲目》在茶的“主治”、“发明”及“附方”项下汇集百家对茶的专论,同时又辨证地博采众长,去粗取精,详尽且系统地阐释了茶的多重功效。结合文献报道[7],笔者将其功效和对应的主治进行了归纳,进一步说明茶具有颇高的保健和治疗价值,详见表1。

表1 《本草纲目》载录的茶的功效与传统的临床应用

从上述内容得出,茶的主要功效在于清利头目,解热毒。通过引入具体案例,《本草纲目》作了进一步解释,即“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惟饮食后浓茶漱口,既去烦腻,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坚齿消蠹,深得饮茶之妙。”这里的“一功一妙”为茶饮的药食两用作了科学的概括。当代的药理研究表明,茶叶中的提取物茶多糖具有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调节免疫和抗肿瘤、降血压、抗辐射、抗凝血、抗疲劳等作用[8];同时茶多酚亦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辐射、抗高血脂、延缓衰老等药理和保健作用[9];茶饮中普遍含有较高的多酚化合物,可抵抗或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往往会对某种或某几种慢性疾患产生较好的预防甚至治疗的作用[10]。以上这些作用与“一功一妙”是一致的。

另外,根据现代临床研究报道[7],茶被应用于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例如,治疗急、慢性肠炎、急性结膜炎、婴儿皮皱糜烂、带状疱疹及牙本质过敏症,表明现代临床又进一步拓展了茶疗的应用范围。因此,通过科学的辨证施治,将传统功效、适应证融入现代医学实践之中,二者才会相得益彰。

3.2 茶饮和入药的应用形式

茶作为一种药食两用的特殊物质,在应用时具有较独特的给药方式,笔者综合《本草纲目》“附方”项下的内容,对其代表性的给药方式进行了归纳,见表2。

表2 《本草纲目》所载茶的附方的主要应用形式

从表2可以得出,茶疗的应用形式主要分为内服和外用,需根据其主治证候、轻重缓急等具体情况适宜采用,以达到良好的疗效。

4 茶饮易致的危害性

茶作为一种传播文化的载体,虽然属于无毒之品,然而不当的茶饮易对身体脏腑造成损伤。正如《本草纲目》引用苏轼《茶说》所述,“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

4.1 证候禁忌

时珍所云“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明确了血虚寒证的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忌长期饮茶。

4.2 饮食禁忌

《本草纲目》所载“胡洽曰:与榧同食,令人身重”,即茶忌香榧,易致水肿;“服威灵仙、土茯苓者,忌饮茶”,即威灵仙、土茯苓忌茶;“大抵饮茶宜热、宜少,不饮尤佳,空腹最忌之”,“空心饮茶入盐,直入肾经,且冷脾胃,乃引贼入室也”,即空腹忌茶,且空腹更忌盐茶水;尤其要避免大渴及酒后饮茶,否则“令人腰、脚、膀胱冷痛,兼患水肿、挛痹诸疾。”另外,时珍还指出:切忌嗜茶,因为“久而伤营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抱病不悔,尤可叹惋。”

《本草纲目》所述的茶忌告诫人们:只有掌握科学饮茶的常识,才能够有效避免不当茶饮对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

5 结语

品茶是一种文化与感知的交融。茶的应用是祖国传统医药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无论是茶饮还是入药,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尤其是茶饮的研究和开发将惠及大众,包括深入研究并阐明某些茶饮的物质基础,探索其针对何种慢性疾患的防治作用更好等[11]。然而科学认识茶的品质,避免茶害尤为重要。正如李时珍所引用的“释滞消拥,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累斯大。获益则功归茶力,贻患则不谓茶灾。”充分表述了科学识茶、科学饮茶、科学用茶的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茶品本草纲目饮茶
爱上《本草纲目》 不只因为健身操
Inflammatory Mechanism of Total Flavonoids of Chrysanthemum and Medicated Serum on Castrated Dry Eye Animal and Cell Models
Silkworm Extract Ameliorate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Protects Pancreatic β-cell Functions in Rats
Fabrication of A Folic Acid-Modified Arsenic Trioxide Prodrug Liposome and Assessment of its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ivity
心理契约视角下茶品企业员工忠诚提升研究
上万类茶品“飘香”第7届山西茶博会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月饼也有“茶搭档”
花下饮茶,光阴含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