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市御道街小学 孙 浩
在众多阅读策略中,提问策略是语文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可是,在平日的校本教研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堂课上,教师向学生抛出若干个难易不等的问题,开始时学生小手直举,课堂气氛很是活跃,渐渐地,学生似乎不那么“配合”,对教师所提的问题兴趣索然,课堂气氛也变得沉闷。教师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尚且如此,反观我们的家常课,教师问得碎、问得浅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在这一背景下,探索与尝试主问题的设计,对打造高效的阅读课堂显得至关重要。
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说,“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提问,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抵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主问题设计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主问题设计是用少而精的关键问题来串联阅读教学。这样的课堂,核心目标清晰,教学内容精当,教学环节简单,能有效地突显教学的重点。用一个或几个主问题就代替了繁多的教学环节,实现了对全文的整体感知,既有简洁之妙,又有新颖之美。
主问题的本质特点就是它是主要问题,是“牵一问而动全局”的关键问题,有较大的容量和覆盖面。一个精当的主问题能够牵引学生对一篇课文的整体感知、整体解读和整体赏析,具有“四两拨千斤”的轻巧与从容,对于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具有重要的意义。
每一个主问题的解决都是一次持续时间较长的、深层次的阅读活动,能够让学生充分地经历学习过程。在主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地探究文本,与小组成员交流互动,参与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从而建构了个人的知识体系,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主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那么,教师该如何设计主问题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听课经历,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出发:
教师要提出“牵一问而动全局”的主问题,首先要做的便是深入且全面地解读文本,确立文本的核心教学目标,精心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提出直指教学重难点的主问题,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1.从文章题目入手
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短短几个字,往往蕴含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抓住课题,常能得其要旨,理出主线,串起全文。如在教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时,笔者紧扣课题中的“奇妙”设计两个主问题: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国际互联网“奇妙”的呢?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经过梳理、思考、交流和修正,很快拟定了“范围大”“速度快”“功能多”三个小标题来概括国际互联网奇妙的特点,准确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笔者带着学生去文中探秘:默读课文,将自己发现的作者让我们感受到国际互联网“奇妙”的好方法写在相应的文字旁。这样的主问题设计使课堂教学环节清晰,内容简约,学生概括能力、鉴赏能力得到了扎实、有效的训练。
2.从文章主旨入手
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主旨便是理解文章的窗户。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从课文主旨入手巧妙设计主问题,便会让读者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大江保卫战》这则通讯浓墨重彩地描述了人民解放军官兵与洪水大决战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和感人事迹,颂扬了人民子弟兵心系人民、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对于本课的教学,在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后,笔者设计的主问题是:在描述这场对抗洪水的大决战中,作者的哪些语句最令你感动?为什么这些语句深深地打动了你的心?学生互相交流体会,透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学生受到了深深的感动和震撼,与作者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3.从关键语句入手
一篇文章里的总起句、过渡句、中心句、含义深刻的语句以及反复出现的语句往往关联于文章各处,从这些语句入手设计主问题也是简易可行的方法。“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是《云雀的心愿》一文的中心句。教学时,教师由这一中心句抛出主问题: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找到原因后,选用教师提供的关联词为小云雀拟一份倡议书。在解决主问题的过程中,若干个相关的小问题也不着痕迹地解决了。学生读懂了云雀妈妈将森林比作一座大水库和一个巨大空调器的原因,学会了有条理地表达,感受到图片与文字这组黄金搭档在帮助自己说清理由时是多么实用。教师由关键语句入手设计主问题,进而以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实在巧妙。
课堂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学情。在确定了一篇课文的核心教学目标后,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阅读期待,筛选出既与教学目标相匹配,又能激发他们思维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主问题,使之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纽带。
1.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个学习内容感兴趣时便会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过程。因此,扣准学生的兴趣点设计主问题,也就把握住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参与度。在散文《桂花雨》一文中,作家琦君回忆了童年时在家乡摇桂花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抒发了对美好童年的怀念和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和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而这一场景也正是学生的兴趣点。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你就是小琦君,认真读一读文章的第3自然段,哪些词句最能将你的这份快乐表达出来?你想怎样来表达你的这份快乐呢?在这两个主问题的牵引下,学生潜心阅读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圈画关键词,通过读一读、划一划、演一演的方式,在细心体会和想象说话中尽情与同学分享着自己童年的那份快乐和天真,也为下文体悟浓浓的思乡情打下了基础。
2.从学生的疑惑处入手
主问题的设计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就文本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梳理出主问题,由此展开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如教学《石灰吟》《墨梅》两首古诗时,笔者让每位学生就课文提一到两个问题,梳理后发现学生提出了诸如“七言诗一般‘四三’停顿,那么《墨梅》第一句就应该是‘吾家洗砚/池头树’,可‘洗砚池’是一个词语,这不是相互矛盾吗?”“《石灰吟》是诗人于谦在什么境况下写的?”“墨梅是真的梅花吗?”“王冕为什么那么喜欢梅花?他和梅花有着怎样的关系?”等若干问题。笔者呈现出学生所提的问题,引导他们给问题归类并从中评选出最有深度的问题,学生一致认为“我发现这两首诗的最后一句出奇地相似,这是为什么”是最佳问题。笔者便抓住这个契机组织学生围绕这一主问题开展合作探究,学生真切感受到了咏物诗借所咏之物表达作者自己的志向或品质的特点,教学的难点也轻松突破。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的主问题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它让教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碰撞,进而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快乐阅读、轻松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