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社会给予教师的崇高地位。但在重利主义的冲击下,教师地位在一些人的心中降低了,教师浮躁职业倦怠也随之加重了。这应该引起全社会的注意,我们要做好教育的“加加减减”。
教育要做好“加法”,最根本的是要改善教育的大环境,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改良教育生态。社会要给教师多一些理解,少一分苛刻。教师要摆脱名利至上的浮躁心态,一心一意搞好教育。
教育要做好“加法”,要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保障教师权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学校大力推进依法治校。依法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是教师首要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干涉和剥夺教师的这一基本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这一基本权利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侵犯。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了投诉制度,该制度本意是为了监督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失范,但一些学生和家长用法过度,对于那些屡次犯错的学生,教师稍微碰一下,便被投诉为体罚。而有关部门为了息事宁人,片面解读教育法规,认为“当教师和学生发生冲突时,学生永远是对的”,要求教师、学校向学生和家长道歉。再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受伤的是整个教师这个群体,最后导致教师不敢大胆教育和管理学生,个别家长嚣张到辱骂、殴打教师。教师人格和尊严扫地,人身安全受到侵犯,教育和教学权利受到侵害。
教育要做好“加法”,还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适当调整师生比例,增加编制,合理分配工作,让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核心和专业发展上来。教师一直喊“累”。据统计,我国教师日均劳动时间为9.67小时。有些学校教师一天的工作时间更长达15个小时,在一些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只有工作日而没有休息日,过大的劳动强度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造成教师累的原因是标准 “老”。学校教师岗位数一般是按照2001年制定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而确定,该标准制定至今已经沿用十几年了,而今课程门类增加,教师的需求量大增。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如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综合实践、信息技术课等,远超20世纪80年代的课程。一般至少增加5门,多的七八门。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一些三四线城市人口急剧扩张,出现了超大班额现象,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增加编制,减少班额,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教育作为一项千秋大业,在做好“加法”的同时,还要做好“减法”。据《中国教师报》关于教师“减负”的网上调查,网民认为教师的负担最需要减去繁杂的行政性非教学任务的占34%,唯分数和唯升学率的压力占24%,没有时间边界地与家长沟通的压力占16%,课时多任务重的占17%。从调查不难看出,教师最反感的是行政性非教学任务:写不完的材料,填不完的表格,迎不完的检查,额外工作任务(节水、禁毒、税法知识宣传、“315”消费维权、“七五”普法、档案、教师上街当创建文明城市“交通岗”等等)繁多,这些工作让教师疲于应付。教育要做好“减法”,要让教师从非教学事务中解脱出来。学校需要建一堵“墙”,让老师潜心育人,让学校静心办学,还学校一片安宁。
“加加减减”,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还教育一片神圣,促进教育的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