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职称改革应避免从“论文至上”走向“去科研化”

2018-12-01 07:39河北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滕旭杨锐武宇明河北省中医院妇科李艳青
亚太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职称评定技术水平职称

▍河北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 滕旭 杨锐 武宇明河北省中医院妇科 李艳青

随着职称改革的逐渐深入,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职称评定不再以“论文至上”,而是推行“代表作”,即能够反映专业技术能力的著作都可以用于职称评定,例如病例、教案等。此制度的推出是职称评定改革的一大亮点,但是笔者也就此产生了相应的疑问:论文在职称评价体系中作为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科研能力最基础也是重要的指标,为什么大家会对发表论文如此反感?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难道不应该在职称评定过程中考核其科研能力吗?就此问题,笔者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一、导致“论文至上”的原因

(一)职称评价体系不够全面

职称评价体系不够全面,过分强调了科研在职称评价中的作用,忽视了技术水平在职称评价中的作用。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其专业能力应该包括技术水平和科研水平两大方面。在现有的职称评价体系中,反映科研水平的指标包括论文、课题和科技奖三大部分。虽然这三部分指标也并不能完全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真正的科研能力,并且三部分指标是有重叠的,因为在三部分指标中论文是基础,申请课题和科技奖励都是以论文作为基础的,但是这三部分指标是可以量化打分的,在职称评价中的可操作性较强。而在技术水平的评价体系中,却严重缺乏类似的可量化打分的标准,因此在职称评价中的可操作性较差。基于上述原因,在职称评价中,为了便于操作,不得不强调对科研水平的评价而忽视或者说有意回避了对技术水平的评价。例如,对医生而言,就过分强调了对其科研能力的评价,忽视了对其医术水平高低的评价;对教师而言,同样过分强调了对发表论文的要求,忽视了对其教学水平的要求。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现行的职称评价体系并不是对科研能力的要求过强,而是缺乏针对技术水平可量化的、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因此,职称改革的重点并不应该放在去科研化,而应该放在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

(二)专业技术人员并未完全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

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科学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甚至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但是它并不能带来直接的显而易见的好处。例如,以笔者所在的医学领域来说,基础研究的成果可能只有千分之一能够最后转化为临床应用,而技术水平却能带来显而易见的成果。例如,医生的水平高就能更好地治愈患者,教师的水平高就能更好地教导学生。但是,我们不应忽视的是,医生和教师的水平是不可能脱离整个医学和教育学这个大平台的水平的,而医学和教育学这个大平台的发展又是离不开科学研究的。因此,专业技术人员不应该不做科研。身边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技术水平这么高,不就是没发文章吗?那个某某不就是发了两篇文章,水平还没我高呢,就评上了主任医师。”其实细究起来,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即便你的技术水平已经很高了,但是你对你所从事专业的发展又做出了什么贡献呢?你加深了人们某种疾病的认识了吗?你提高了对某种疾病的治疗水平了吗?如果没有做到这些,你又凭什么认为自己有资格胜任主任医师?笔者认为,你的专业技术水平再高,但是如果没有对所从事专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话,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技术“员”,而主任医“师”既然是“师”,就应该为整个专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三)职称与个人利益密切挂钩

职称与个人利益密切挂钩,使专业技术人员对职称评定趋之若鹜。专业技术人员之所以热心于职称评定,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职称与个人利益密切挂钩。最直接的就是个人收入。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来说,高职称就意味着高收入。此外,像评定研究生导师、科室领导等都对职称有要求。例如,副主任医师只能当科室的副主任,想当正主任就必须评上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必须是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必须是教授;等等。但是,笔者认为,这些东西其实并不需要和职称挂钩。例如,个人收入应该与个人的付出与取得的收益相挂钩,而不应与职称相挂钩;科室主任的选拔主要看重的是其领导才能,与职称也并没有必然的关联。正是因为这些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都与职称相挂钩,专业技术人员并不能客观地看待职称评价,为了获得高收益,常常不惜一切手段去评定更高级别的职称。

(四)论文水平差

部分期刊不能严格掌握科研水平,导致其发表的论文不能如实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水平。当前,职称评定中的论文水平差也是最为人们所诟病的问题之一。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专业技术人员并没有达到相应的科研水平,所以无法写出高质量的文章,但是又想评定更高级别的职称,所以只能拿一些低水平的文章滥竽充数;另一方面,国内很多的期刊因为利益原因,对所发表的文章并没有真正进行审核,很多杂志都是仅仅进行查重,只要重复率低于某一水平即可发表,并未对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性等进行审核;最后,论文代写、代投产业链的形成,使得一些低水平的文章通过幕后运作,发表到符合职称评定的较高级别的杂志上。

二、解决“论文至上”的建议

(一)实行双轨制

职称评定实行双轨制,即分为专业技术等级和科研能力等级,并取消相应称号而改为数字级别。例如,医师的职称等级可以为“临床技术3级”和“科研能力4级”等,教师的职称等级可以为“教学水平2级”和“科研能力5级”等。现有的职称级别转为相应岗位。例如,笔者所在的这个科室设主任医师岗位1名、副主任医师岗位2名、主治和住院医师岗位5名,相关人员可自由竞争岗位。并且着力制定出客观、公正、合理的专业技术和科研能力的评价体系,使职称评价体系更加公平、公正。

(二)重新审视职称评定的意义

有关部门重新审视职称评定的意义,详细确定职称评定的目的和级别,搞清楚究竟什么样的专业技术人才能够胜任什么样的等级。与之配套,有关部门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进行全面、翔实的宣传教育,使专业技术人员了解职称评定的意义,客观、全面地看待职称评定。

(三)个人收入与岗位挂钩

个人收入与职称脱钩,而与岗位挂钩。重新审视职称评价的定位,就是对专业技术人员专业能力的一种客观、全面的评价,而不应该与过多的利益相挂钩。这也符合劳动法“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原则,只要从事相同的岗位、付出相同的劳动,就应获得相同的收入,不能因为职称产生差异。

(四)严打学术造假

整顿科研市场,严打学术造假。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花大力气对学术类期刊进行整顿,提高论文发表水平;同时,对涉嫌违反学术道德甚至违法的论文代写、代投产业链进行严肃处理,还学术研究领域一片清明。

综上所述,当前职称评价体系中“论文至上”现象的出现以及人们对此如此反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质是“论文”不能代表其科研能力,更不能代表其专业技术能力。但是,并不能因此就削弱科研在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以,我们在进行职称改革的时候,应该避免从“论文至上”的极端走向“去科研化”的另一个极端。

猜你喜欢
职称评定技术水平职称
提高机械数控加工技术水平的策略
事业单位职称的评定问题初探
全国首批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辽河化肥厂
村医职称评定需有据可依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钢管倒棱机设备及专业技术水平简介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
“教学型教授”能否推动职称评定改革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