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美文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场景,引发学生学习主动思维,形成课堂教学激发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自身特点,教师在教学情境创设方式选择时,需要提升契合度。为学生设计一些语言描述情境、生活展现情境、媒体再现情境、演绎体会情境,都能成功接轨学生学习认知,丰富学生学习视野,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多助力与支持。
情境创设有多种方式,教师利用语言展开描述操作,这是最为基本的做法。教师生动讲述、故事引导、悬疑问题投放,都可以给学生带来思维触动。初中学生有浓厚好奇心,对故事、悬念有主动探知兴趣,教师从这个视角展开教学设计,适合度更高,激发调度效果也会更剧烈。教师在语言筛选时,要有观照意识,采用怎样的语言风格,不仅要观照教学内容,还要考虑学生接受现实。
教师语言描写情境需要考虑教学内容,提升设计切合性才能获得预想的激发效果。比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在社会中成长》,教师在教学之初给出这样的教学发动:今天来上班,在公交车上看到一幕,感觉很温馨。一位老爷爷上车后,有四位乘客让座,这里有小学生、大学生、中年大婶等,这样的行为说明什么问题?我们在平时社会生活中还能见到哪些类似行为?为了让生活更和谐,作为社会一员,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问题抛出后,学生展开热议。“大家争相为爷爷上座,这是社会文明的体现。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相信这样的社会环境,也让我们这些学生接受更好的熏陶。”“在我们周围,有许多热心帮助人的故事,拾金不昧、扶起摔倒的老人等,都彰显社会正能量。”
教师为学生设计系列问题,学生自觉展开讨论,参与热情很高,说明教师问题设计比较贴近学生思想。初中学生有一定社会生活经历,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显著的,教师利用这个视角展开教学发动,能够顺利调动学生学习思维。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与学生生活有密切关系,教师以此展开教学设计导入,能够快速与学生生活认知形成对接。在具体操作时,教师需要深入学生生活,寻找教学设计的崭新素材,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学生生活带来更多变化,这是教师教学设计需要关注的问题。只有及时发现学生生活现实的最新动向,才能给出贴近式设计,激发调度效果才会更突出。
在 《网络改变世界》课堂学习之初,教师发动学生介绍网络应用经历:网络走进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结下不解之缘,我们的生活几乎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网络。能够列举相关例子吗?学生非常熟悉,自然有话要说,课堂学习气氛浓重起来。有学生说:我们每天都要用手机,不管老少,利用手机不单纯是通话传递信息,而是进入网络,看新闻、直播,互动交流、聆听音乐。也有学生说:我们学习与网络关系也很大,到网上搜寻一些学习材料,利用信息共享平台展开交互活动。还有学生说:我们上街都不用带钱,利用微信、支付宝,就可以展开支付活动,无疑这是网络应用的结果。教师点评学生列举的案例,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环节。
教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网络使用情况,学生有浓厚的参与兴趣,课堂展示呈现火爆性场面。初中学生对生活中网络运用有更深刻的认知,很多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都超师长,当然会发表更多应用体会。网络世界给学生生活带来全新体验,这是最现实的情况,教师从这个视角展开教学发动,自然能够获得丰富感知。
媒体介入课堂教学之后,给课堂教学带来丰富展示手段,也给学生带来更多感官冲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媒体设计教学情境,可以形成情境再现效果。学生对媒体情境有特殊敏感性,教师以此作为教学突破口,适合度更强。
利用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教师需要有创新意识,精选信息材料,提升信息契合性。比如,教学《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相关内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片内容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问题,应该如何遵守社会规则?学生开始观察,给出自己的见解。“第一幅图片上展示的是排队入场,大家都能自觉站成一排,进场秩序井然,让人感觉很和谐。第二幅图是医院里,有个人在大声接打手机,后面墙壁上有大大的 ‘静’字,显得极尴尬。怎么能随便破坏规则?”“第三幅图片是交通要道堵车情况,很宽的十字路口已经堵死。显然,这是一些人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的。”教师参与讨论,对相关图片信息给出自己的见解,师生互动频繁。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信息,发动学生互动讨论,因为图片内容与学生生活认知联系紧密,思想触动就很剧烈,自然有更多见解发表。多媒体展示信息材料,创设更直观的教学情境,设计适合度更高,激发效果自然会更好。
道德与法治中有许多案例,都适合课堂演绎操作,让学生以案例角色再现生活场景,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真实体验,也能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思维习惯。
在 《以礼待人》教学导入阶段,教师让两个学生进行演绎,发动学生讨论受到哪些感触。学生演绎开始,讲述 “问路”场景。这是古代故事,年轻人骑着毛驴,来到岔路口,不知该走向何处,此时看到一个长者,便问:“哎,去赵庄怎么走?”长者看看青年说:“我就是去赵庄看热闹的。”青年问长者看什么热闹,长者说:“赵庄有头驴最近下了头猪,你说怪不怪。”青年也感觉很奇怪,就问长者:“它为什么不下驴?”“谁知这东西为什么不下驴?”学生饶有兴趣地看完演绎,纷纷给出自己见解:“很明显,这位长者在骂青年,嫌弃青年问路不下驴,太不礼貌。”“感觉长者应直接批评青年,而不应用这样方式对待青年,好像这也不是很文明的做法。”学生就这个问题产生意见分歧,教师就势发动学生展开课堂辩论,学生各执一词,课堂学习气氛再次被点燃。
教师让学生排练课堂演绎活动,给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感知机会,学生通过课堂演绎有了意见分歧,无疑这成为重要教学生成资源。教师发动学生展开辩论,将课堂教学推向高点。从学生具体表现可以看出,教师教学情境设计比较成功,能唤醒学生学习思维,并在反复验证中形成体悟。
初中学生思想较活跃,对直观感知的学习情境有特殊情结,教师抓住学生好动心理,展开教学设计,可以快速捕捉学生学习视线,为课堂教学注入崭新动力。学生学习热情一旦被激活,课堂教学自然进入崭新阶段。课堂教学活力几何,关键要看教师发动手段的应用,契合度高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