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建设教育强国”六个字,言简意赅,字字千钧。全国教育工作者从中清晰地看到了未来前进的方向,明确了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和光荣使命。
中国要成为“教育强国”,就要了解其他国家教育强在何处、弱在哪里,了解如何取长避短、兼容并蓄,了解怎样创新超越、形成优势。因此,行进在新时代的我国中小学教育应该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稳步、扎实走好教育国际化道路,为实现“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世界经济不断融合,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地球已经成为一个村落。在这样一个开放度很高的时代里,各国教育交流与合作活动频繁开展,教育方面的新理念、新理论、新实践、新成果和新经验层出不穷,互相影响,共同进步。这就是教育国际化带来的喜人局面。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在全球已经形成,尤其在发达国家更加明显,并成为常态。在这样一股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里,任何一个国家如果远离教育国际化,其教育行业不仅会封闭落后,而且将走向边缘化,并拖累国家经济、社会整体发展。
2010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国际化工作正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各地都在为策应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做出自己的努力。
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就是积极响应党中央“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央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在第一个一百年时,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第二个一百年时,即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届时,我国综合国力达到了发达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在经济水平、军事实力等与发达国家比肩,在教育水平上也应与之相当。
只有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广泛开展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才有可能对他国教育优势兼容并蓄,使我们在学习中进步。当我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之中时,我们的教育水平亦应与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不相上下,否则无以支撑作为一个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就意味着基础教育要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几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改善提速,经济生活活力显现,投资贸易数额扩大,各国间人员的往来数量更多、密度更高、频率更大。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需要我们培养出大量能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流,懂得异域文化和他国国情,具备国际眼光和民族情怀的人才。走教育国际化道路,意义重大。
我国全面实施新高考,英语教学应主动而为。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该《意见》对英语学科的高考提出了新要求。新要求的提出,实际是对我国几十年来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深度反思:善于解答英语习题,不善于进行英语口语交际;善于英语考试,不擅长与外国人交往。新高考更注重对学生英语感知能力的考查。
2017年,北京新高考英语实行“一年两考”,2021年还将增加口语,重视考查考生与他人的交往能力。英语高考这样的变革既做到了回归英语工具性的属性,又重视培养学生胸怀全球、放眼世界的人文情怀。
根据“新高考”改革意见,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出台了相应的对接该《意见》的实施方案,把学生的国际交往、国际视野作为在外语学科上的培养方向。在新一轮考试改革指挥棒下,促进基础教育国际化,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帮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全面发展等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教育园地绿草如茵,鲜花烂漫,空气清新,蝶飞蜂绕。如果说教育国际化云彩斑斓、绚丽多姿,那么也可以说基础教育一旦拥有的这方理想天地,就是人类追求的圣洁境地,这也应是教育强国所呈现出来的应有的教育生态和常态。
在基础教育阶段,要扎实、有效地推进教育国际化,实施双语教育大有可为。
所谓双语教育,就是指学校实施用母语之外的第二种语言(如英语等)对部分学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英国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指出:双语教育能培养运用两种语言的人,使之在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民族语基本等同,熟悉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中。双语教育培养出来的“双语人才”,将能够熟练运用两种语言同国外人员进行交流、共事和相处。
正是因为双语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往往学贯中西,放眼全球,有人称之为“精英教育”。在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大力推进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洋务学堂,聘请外籍教师,引入西式课程,采用欧美教材,以求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梦想。在洋务学堂里,多数学科是洋人教师教学,外语授课;少数学科是本国教师教学,中文授课。其实,这就是双语教育。由此算来,双语教育在我国的实施已有150年以上的历史。从国际上看,双语教育在发达国家普遍实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推行双语教育,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看待世界的眼光都达到了新高度,取得了双语教育的优良成效。
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顺应教育国际化趋势,我国各地都在积极行动。2012年,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发布《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国际化五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要全面加快建设教育国际化先导区,努力成为中西部地区教育国际化高地,要率先将双语教育实验学校纳入“教育国际化”的大框架内,大力支持其更加扎实地实施下去。
2013年,南京市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提出要不断推进外教进课堂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外语口语应用能力;鼓励学校探索部分学科开展双语教学,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元素,使南京学生在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学习、掌握融入世界的修养与技能;加大中小学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
2015年,郑州市发布《关于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件,鼓励学校开展双语教学和多语种语言教学试点,让学生的全球化意识、多元文化理解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尽快得到提高,教师队伍国际化素养能够全面提升;“到2020年,把郑州建设成为区域性基础教育国际化先行区”。
各地实施的双语教育,大大改变了外语学习费时低效的现状,加快了当地教育国际化进程。华东师范大学双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斌华认为:很多学生经过小学、中学的英文学习,却不能比较熟悉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即便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大学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不容乐观。现在,我国已有部分中小学正在推进双语教育实验,并取得斐然成绩。
2017年5月27日,九江市第一所公办双语实验学校——九江双语实验学校诞生。手捧“双语实验”的校牌,学校班子全面部署推进双语教育工作。
一是夯实立德树人基础。学校确立了“中国心、现代情、文明人的世界合格公民”的育人目标,把热爱自己的祖国作为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公民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学校将象征中华民族坚强、乐观精神的梅花确定为学校的校花,以“梅花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题来建设,选定每年的12月下旬举办“梅花文化节”,评选表彰一批“梅花好少年”,激励广大学生“铸梅花品格,做梅花少年”。
二是推进双语教育实验。2017年9月,九江双语实验学校在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率先从小学一年级全面开设英语课程,重视学生英语口语表达交流能力,设置英语口语交流课程,聘请外籍教师教授口语课程。2017年11月,学校投入资金,修建了建筑面积达200平方米的“海洋蓝西学馆”,专门用于开展学生外语趣味学习活动和外语教学教研活动。目前,九江双语实验学校的双语教育已经推进到了二年级。
三是办学全程渗透双语教育。不能把双语教育孤立简单地看成英语学科的教学,它应广泛渗透在英语学科教学之外办学的方方面面,特别要有机渗透在非英语学科的教与学的活动之中。九江双语实验学校无论是设计校徽、校牌,还是创作校歌、学校经典语,都注意融入双语元素。目前,“基于学生活动的双语教育实验”课题研究正全面展开,与之相呼应的双语校本手册也在研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