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沈来红
黄桐(化名),女,18岁,是一名大一学生。她所在的寝室装有空调,但她的室友们一般情况下不愿意开空调,除非遇到了阴雨天需要烘衣服或者气温特别低的日子。黄桐比较怕冷,她希望室友能早点使用空调,但她们并不乐意,为此还闹过几次矛盾,宿舍关系紧张,这让她又冷又苦恼。
黄桐有时会来办公室做些勤工俭学的工作,我们相互有所了解,但并没有深入的交流。有次聊天时,她提到了宿舍空调问题,我觉得可以试着用生涯教练的方法对她进行帮助,她也乐意与我详细地谈一谈。
“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但我的室友们就是不愿意开空调,她们觉得还不够冷,这真让我很苦恼!”
“你理想的状态是什么样子呢?”
“就是只要我觉得冷,大家就把空调开起来!”
“为什么开空调对你如此重要呢?”
她有些着急地说:“因为我想暖和!但她们不想开空调,所以我很想知道该怎么办。”
“那我们先讨论一下,你希望从这次会谈中收获什么呢?”(教练原则:聚焦)
“我希望能让室友们也开始用空调。”
“我们确定会谈目标时,这个目标一定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但她们开不开空调,是由她们决定的,这个我们不好控制。我们能不能确定个可控的目标呢?”
她似乎有些失落:“让我想想……”
“你开空调是为了什么呢?”
“为了暖和啊!”
“也就是说,你之所以想开空调,是为了暖和?”
“当然是的。”
“好的,我们有了两个方向:一个是让室友开空调,但这是不可控的,决定权掌握在别人手里;另一个是让自己暖和,这是可控的,决定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你觉得这次探讨哪个更好呢?”
“那还是探讨我可控的目标吧!”
“那我们这次会谈,是不是就以‘如何让自己暖和’为目标?”
“可以,我的目标确实是要暖和。”
“那你觉得,你有哪些办法可以让自己‘暖和’呢?”
她慢慢地说:“我其实可以去图书馆,那里开着空调,又暖和又安静。”
“还有吗?”
“我也可以用电热毯或者暖水袋。”
“还有吗?”
“我还可以穿更多衣服,盖更厚的被子。”“还有吗?”
“我也可以等到军训。今年军训在寒假期间,肯定非常冷,而且要穿迷彩服,只有一套,室友们需要烘衣服,肯定会开空调。”
“嗯,那还有吗?”“暂时没有了。”“你觉得如果是你最尊敬的人在这里,他会对你说什么呢?”
“那就是我妈呀!她一直跟我说,如果室友不愿开空调,我就多穿衣服、多盖被子。”
“假定四年后你大学毕业了,回想起现在的宿舍生活,你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她笑了一下:“肯定是笑我现在钻牛角尖吧,这点小事根本不算什么,我应该可以自己处理好。”
“看来,在如何让自己暖和方面,你已经有了很多方法,那你觉得接下来可以采取什么行动呢?”(教练工具/策略:开放式问题)
“我已经想好了,白天我可以多穿衣服,或者去图书馆看书,晚上回到宿舍睡觉时,我可以多盖床被子,再加个热水袋。”
“好的,你的计划很全面了。那你觉得,实施这个计划需要多长时间呢?”
“这个容易啊,被子、衣服、热水袋都有的,等我们谈完后,我就可以实施了。”
“太好了,我相信你一定能完成!等下次你再过来的时候,可以把你完成的情况和结果跟我分享吗?”
“没问题。”
“你觉得在‘如何让自己暖和’这个问题上,我们还需要再谈点别的吗?”
“不用了,我没什么纠结的了。”
“好的,非常感谢你的配合。从这次会谈我能感觉到你是个有行动力、也很会想办法的人,其实你内心已经知道你该怎么做了。你觉得这次会谈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主要是在你的引导下,我慢慢发现,其实开空调只是一个手段,暖和才是我的目标,而我还有很多方法可以让自己暖和,而且这些方法都是我完全可以实行的,我也不需要跟室友去闹矛盾,这让我舒服了很多。”
“那我们这次会谈就这样结束?”
“好的。”
因为我与黄桐平时有过接触,又是师生关系,所以在建立教练关系时总体上比较顺畅。不过,由于平时的工作惯性,我总是喜欢给学生提意见,所以在教练过程中我一直在控制自己,这个角色转换还不太自然熟练,需要多加练习。
我在确立本次教练目标时显得有些生硬:“你理想的状态是什么样子呢?”虽然是想从逻辑层次的“愿景”出发,但事后反思,这个问题似乎有些多余。整个教练过程比我预想的要短,可能是因为教练的目标比较简单,也可能是因为我略有些紧张,语速偏快。未来几个月我需要多找客户进行练习,多复习理论知识,把一些教练原则和技巧内化于心,在以后需要运用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外化于行,争取先做到“有意识—有能力”,再朝“无意识—有能力”的方向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