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一试”让幼儿数学学习充满活力

2018-12-01 01:30金翠萍
好家长 2018年6期
关键词:纸条动手尝试

文 金翠萍

根据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和儿童主动发展的观念,在数学教育中,应发扬幼儿的主体精神,幼儿数学教育应成为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邱学华教授倡导的尝试教学法就是要从小培养儿童“试一试”和敢于探索的精神。

一、运用尝试教学理论,引导幼儿主动学习数学

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是从动作开始的。我们要努力将数学活动设计成动口、动脑、动手,主动参与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数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应用尝试教学让幼儿主动去试、去想、去探索、去发现,变“教师在上,幼儿在下”的被动局面为“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主动状态,真正将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幼儿。例如,在“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教学中,教师提供正方形、长方形的纸让幼儿测量、比较,发现其异同,掌握其特征,并寻找周围生活中哪些东西看上去是正方形的,哪些看上去是长方形的。通过这种主动活动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尝试教学能比较充分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地位。

二、运用尝试教学理论,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动力,一个好的教师是善于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教师。尝试教学不失为一种能激发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好方法。例如,在学习“按规律排序”活动中,教师一改过去让幼儿观察排序范例,再让幼儿用其他操作材料模仿范例进行排序的方法,而先让幼儿在亲身感受与操作中去认识规律。教师设计了情境游戏“猴子摘桃”:小猴子要到河对岸摘桃子,河面上有许多石头,小猴子该怎样走呢?你们可不可以帮助它呢?然后请幼儿观察每个石头(几何图形)后接着提问:“你是按照什么路线走的?”基本上每个幼儿都能在勇敢地进行尝试后找出一条不同规律的路线。幼儿在尝试中得到感性认识,在尝试中提高了对数学的兴趣。

三、运用尝试教学理论,提高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尝试的原则,让幼儿先试、先想、先做,既动手又动脑,这无疑锻炼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学习二等分、四等分”教学中,教师提供纸、橡皮泥、线段等多种材料,让幼儿动手操作尝试等分。幼儿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将长方形、正方形的纸角对角折可实现二等分,边对边折纸也可实现二等分。而橡皮泥可压成正方体,然后平均分成四份;也可搓成圆柱,再分成相等的四段。幼儿又将活动延伸到“液体怎么等分”。通过操作实践,幼儿学会了测量、等分,动手能力大大提高了,感性经验也大大地丰富了。

四、运用尝试教学理论,培养幼儿探索数学的精神

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索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数学活动操作法的目的在于引发幼儿积极探索,这种思维上的探索活动是操作法的精髓,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目的,更不能越俎代庖。例如,“比较长短”活动,教师给幼儿每人一张普通的纸,一开始幼儿只是毫无目的地撕纸、折纸、画画,几分钟后,教师提问:“你们能将纸撕成纸条吗?”“有什么办法能将纸撕得长一些?”“比一比,谁的纸条长、谁的纸条短?”这样可启发幼儿进行尝试、比较,在力争撕出长纸条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多种撕出长纸条的方法。尝试教学提倡让幼儿“试做一做”“试想一想”“试说一说”,有利于幼儿在数学活动中探索精神的培养。

五、运用尝试教学理论,增强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尝试教学理论的核心是以尝试引导成功。尝试教学创立者邱学华先生总结了数百例尝试教学的例子后说:“要尽量创设各种机会,让差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这等于给差生注入一种‘兴奋剂’。”尝试教学强调有指导的尝试,期望尝试能成功。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实际,认真钻研数学核心经验,精心设计有层次、有目标的尝试活动,引导幼儿手脑并用,尝试操作,从而获得成功,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例如,教学“按特征分类活动”,教师提供多种类型特征的操作材料,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活动:第一层次要求能力弱的幼儿按大小、颜色(或形状)的一个特征分类;能力强的幼儿可尝试按其中的两个特征进行分类,并在尝试成功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干扰因素。第二层次要求能力弱的幼儿尝试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能力强的幼儿则可任意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特征的分类、概括,并带动能力弱的幼儿投入活动,准确操作。这样一次次的活动使幼儿在尝试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和喜悦,进而形成新的学习动机和愿望,形成“尝试——成功——再尝试”的良性循环,达到强化尝试行为效果的目的。

尝试给幼儿数学教育带来动力,尝试给数学活动注入活力,尝试让幼儿体验到成功和快乐,愿尝试教学为幼儿数学教育的发展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

(江苏省南京市中华路幼儿园)

猜你喜欢
纸条动手尝试
两张纸条儿(上)
纸条大侦探
五张纸条
再试试看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动脑动手轻松闯关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神秘的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