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适合教育”体系成就师生发展
——以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小学为例

2018-12-01 00:42
中小学校长 2018年8期
关键词:长春课程学校

□ 杨 红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走进新时代,教育该培养怎样的人,该怎样培养人,这是每一个有思想的办学者都必须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教育要着眼当下,更要赢得未来。“适合教育”就是这样的教育,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武汉市江岸区长春小学不断寻找 “适合教育”,不断彰显“适合教育”的育人成果。

一、走近 “适合教育”

卢梭在其名著 《爱弥儿》中说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对孩子 “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是 “适合”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学校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有适合自己的教育,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容易产生效果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长春街小学不断探求 “适合教育”内涵,不断走近 “适合教育”。

对于什么是 “适合教育”,基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解读。我们理解的 “适合教育”,关键是要把准“适合教育”的对象问题,需要回答适合 “谁”的教育?站在社会立场上,是适合社会的教育;站在国家的立场上,是适合国家的教育;站在学校立场上,是适合学校的教育。但对教育来说,“适合教育”最根本的就是适合学生的教育。只有适合学生,才能彰显教育的本真;只有适合学生,才能培养国家、社会需要的人才。“适合教育”的思想精髓是 “适合”。“适”就是 “适应、适度”,“合”就是合乎规律。“适合教育”就是适应社会需求、适应人的成长规律、适应学生特点和需要的教育。“适合教育”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理念的生动体现。长春街小学倡导的 “适合教育”把关注 “人”作为学校所有工作的起点和核心,把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快乐发展作为学校办学的使命。长春街小学倡导的 “适合教育”是以学生为原点,为所有的学生提供适合学习的教育。它适合作为 “人”的学生;它适合作为 “儿童”的学生;它适合作为“求学者”的学生。长春街小学的“适合教育”适合了人性特点,适合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适合了学生的群体特征。

二、选择 “适合教育”

长春街小学顺应时代需求,对“适合教育”的选择,基于以下的思考。

(一)基于政策及现实需求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我国政府不断推行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强调 “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将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当作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取向。200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强调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句话其实就暗含了 “适合教育”的问题。2010年公布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明确写入了“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内容。可见,“适合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是国家为培养适应21世纪的人才、促进教育内涵发展而做出的战略选择。实施 “适合教育”是学校贯彻国家意志的体现。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二)基于理论创导和教学实践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教育应直面人的生命,应影响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健康全面地发展。她强调,新基础教育要改革班级组织形态,营造一种适合每个孩子生命成长需要的班级文化氛围。提出了要 “降低课堂教学重心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观念。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提倡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主张 “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这是一种为学生设计的“适合教育”。华中师范大学陈佑清教授倡导 “适合教育”,认为建构学习中心课堂应该成为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基本取向。在这些理论的引领与指导下,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教育界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探索与改革。一段时间内,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备受关注。对于这些学校教学改革的是非功过姑且不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学校的课改,都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调教学既要适合教师的 “教”,又要适合学生的“学”。

(三)基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长春街小学先后在 “十五”“十一五”期间开展了 《自主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小学潜能教育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上取得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十二五”期间,长春街小学将已有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提升和实践深化,研究的视角聚焦于小学学习中心课堂的整体建构。

走进 “十三五”,学校又在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是真正适合学生的教育?什么样的课堂是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长春街小学选择了《小学学习中心课堂建设研究》这一课题为抓手,以 “适合教育”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又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促进 “适合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践行 “适合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适合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教育方法,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春街小学通过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协同参与共创,积极践行 “适合教育”,不断提升“适合教育”的育人效果。

(一)建构“适合教育”校园文化

长春街小学现为 “一校两园”格局,独特的地理位置,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校园建设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成长生活的需要。长春街小学天地校区,园林式建筑散发着浓郁的书香与艺术感。教学楼设计为中国传统庭院式风格,分内外两院:内院悦读、休闲;外院锻炼、游戏。两院动静结合,沉稳内敛中透着灵动活泼。图书馆 “香橼书院”是学校最醒目的风景,通透的落地窗与深色的原木书架,为同学们提供了安静内敛的阅读氛围,而读书的学生也构成了图书馆里最美的景致。

一所有生命力的学校,必须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作为指引。2011年,长春街小学确立了 “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的办学理念,构建了秉承 “尚德·博雅”校训,积极探索 “适合教育”模式,将以自主之精神、独立之人格、探究之态度、人文之情怀的 “大学精神”融入小学教育,以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学生,为每个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基。学校形成了大爱、大善、大智、大气的 “四大”校风,形成了 “厚德、养行、慧生、修业”的教风和 “明理、守正、乐学、成才”的学风。

(二)建构“适合教育”课程体系

适合教育,是学生自主选择的教育,有选择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课程。长春街小学立足学生的终生发展,建立适合学生 “最近发展区”的多元课程体系,开设种类丰富的校本课程给学生自主选择,为学生差异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是建构完善的 “三级课程”体系。“不要让书本成为孩子们的整个世界,而要让世界成为孩子们的书本。”长春街小学自2011年开始多样化课程研究和实践,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结合多方面资源,凸显地方课程特色化。学校建构了独具特色的 “4十N”校本课程体系,每周二、四下午开设近90门特色选修课程,学生们在开学第一周通过教育云上的 “选课平台”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自主的选择与发展空间。

二是建立多样化的社团课程。学校近年来建立了30多个校级社团,创设各类个性发展空间,让学生感受健与美的熏陶。全校近3000名学生,在校期间每人都能参加至少选修1门社团课程,掌握至少2项体艺技能。学校成立的春天交响乐团、春天合唱团、春天舞蹈团,屡获教育部、文化部组织的中小学文艺汇演金奖。2017年8月,合唱团演唱的原创作品 《咏春圆舞曲》荣获第八届全国校园合唱节一等奖;2017年11月,春天交响乐团演奏的 《洪湖随想》再获武汉市器乐大赛第一名。

这里要特别说一说最具长春街小学特点的 “新孩子剧团”课程。学校自20世纪80年代组建 “新孩子剧团”,专门制作了 “孩子剧团”雕像,打造全国唯一一个校园“孩子剧团”陈列馆,定期向社会开放。学校利用 “新孩子剧团”课程平台,2008年将国粹戏曲引入校园,先后成立越剧、京剧等戏曲社团,以弘扬国粹经典、传承戏曲文化、浸润生命成长。

三是开设大师课堂。每月邀请文化、艺术、科技等各领域名人走进学校,为学生授课。至今已有20多位国内外大师进校开讲。国学大师于丹走进长春香橼书院和师生分享如何学国学;央视百家讲坛 “解码汉字”系列主讲人张一清教授带孩子们感受汉字之美;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徐鲁走进孩子剧场讲冰心文学,武汉市作家协会主席李修文告诉学生 “为什么读经典”;美国籍打击乐大师Chris Tusa带孩子走进打击乐的世界……

多样化课程的实施,为学生多样化成长创造了无限可能,学校涌现出一批具有独特个性、出类拔萃的人才。

(三)打造“适合教育”教师团队

长春街小学通过强化 “适合教育”教育理念,精心打造 “适合教育”教师团队。

一是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提供 “适合的教育”,需要中小学教师在角色定位上进行根本转型。“适合的教育”要求教师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体差异,变传统的 “医护式教师”角色定位为 “欣赏型教师”角色定位。“医护式教师”偏执地认为每个学生都会具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与不足;欣赏型教师是一种更为积极的教师角色定位,他们尊重学生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深信学生拥有无限优势与潜能,注重师生对话与共创,敏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把对学生的欣赏转化为一种现实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专门聘请专家学者来校做专题报告,并在全校开展 “怎样做适合教育的优秀教师”的大讨论,引导教师转变育人观念,优化角色定位。

二是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长春街小学通过挖掘自身历史文化底蕴,着力为每一位教师搭建发展平台,引领教师团队素养不断提升。学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系统性开展各类教师培训,为教师个人发展提供方向,促进教师立体成长。学校坚持通过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聘请教授指导课题研究,邀请市、区小学教研员定期来校教研指导,聘请特级教师来校与教师们一起研课。学校坚持每周课堂教学研讨制、每月课题项目指导制、学期联合视导跟班制提升教学质量。六年来,在各级各学科比赛课、公开课等活动中,先后承担区级以上优质课141节,其中市级40节、省级4节、国家级15节。学校教师形成了 “要做就做最好”“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的卓越团队文化。2017年12月,在教育部“一师一优课”评比中,6名教师获部优课、8名教师获省优课。

(四)构建“学习中心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 “适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长春街小学积极建构 “适合教育”体系的“学习中心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深度变革。

学习中心课堂,是指以学生独立、能动的学习作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中心课堂。在学习中心课堂中,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习,而不是教师的教导;教师的教导主要是引起和促进学生能动、独立地学习。“学习中心课堂”的基本特征为 “学为本体,教为条件”。具体表现为 “少教多学”“依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评教”。学习中心课堂的教学过程组织规律以学生的问题为导向,以学生的活动为本体。具体教学流程为 “两段三环节”,“两段”包括:“导引单”下的个体自学阶段和教师直接指导下的群体研学阶段;“三环节”包括学生个体自学、小组互学、全班共学。通过 “任务导学”“问题导学”,促进学生课前自学体验、课中自主交流、课后复习整理,增强学习实效。在长春街小学,教师们已经能熟练地运用 “学习中心课堂教学模式”,以导引单研究为抓手,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小组建设研究为重点,优化课堂学习的组织;以教师的指导策略研究为焦点,调整教学行为;以教学评价为导向,强化自主学习的引导。

近年来,学校借助 “现代技术”让 “学习中心课堂”闪耀科技的智慧。现代化教育技术已经被教师巧妙地运用到 “学习中心课堂”的各个环节。现代信息技术与“学习中心课堂”的有效融合,在长春街小学已是一种教学常态。

长春街小学 《学习中心课堂建设调查问卷 (学生卷)》调查研究表明:“学习中心课堂”促进了学生的发展。94.4%的小学生觉得自己的学习兴趣提高了。85.2%的小学生觉得自己的学习成绩提高了。84.5%的小学生觉得自己能够获得成功体验。超过87.8%的小学生觉得自身自主学习素养有提高。高达95.1%的小学生喜爱合作学习,超过88.3%的小学生觉得自身合作学习素养有提高。

初心不改,寻找依旧。长春街小学将进一步寻找 “适合教育”,进一步优化 “适合教育”生态,完善 “适合教育”举措,培养未来中国屹立世界东方的少年才俊。

猜你喜欢
长春课程学校
富翁借伞
灵动优雅 长春花篮
长春“方舱医院”投入使用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长春大学教师艺术作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