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福祸兮?

2018-11-30 09:22颜林忠
广东教育·综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课堂

颜林忠

模式是什么?简而言之,模式是一种流程和结构。在教学上其利多还是弊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如火如荼的教改中,课堂上涌现出一大批的教学模式“样板”,它们关注教学,决战课堂。课堂教学模式便成了教育教学改革不能忽视的热点话题,呈现出不断升温的趋势。不可否认,其中不少教学模式为推动课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由此而引发的争论也日渐增多。教育需要激情,需要理想;教育也需要科学,需要理性。那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又该如何对待教学模式的利弊?这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学模式是灵丹妙药:过分强调教学模式的适用

有人说:“课堂教学模式像人手中的手杖,年轻教师有了这样的手杖,会从不会教学变为轻车熟路地驾驭课堂;老教师有了这样的手杖,课堂教学会日臻完美。”教学模式是对教育经验的总结,是对教学规律的把握,是一种具体化、可操作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教学模式的建立,会对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规范化管理起积极的作用。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较具体的教学行为框架,有特定的教学步骤和运用程序。对于教师,特别是初入門的教师来说,是需要学习、运用某种教学模式的。它是学会教学设计、进行有序教学的拐棍,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阶梯。只有这样课堂才能“活”起来,学生才能“学”起来,思维才能“动”起来,教学才能进入“加快发展”的快车道。

教学模式是枷锁牢笼:过度夸大教学模式的弊病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的第一个忠告是: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是活生生的个体,这决定了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要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一样的教学手段。而教学模式是一种固化的模具,有什么样的模式就会造就出什么样的学生,势必造成千人一面的恶果!教师成了工厂流水线上的操作员,每天“跟着感觉走”,机械地重复着简单的程序,学生成了生产线上的配件,按原先设计好的标准进行组装起来,不符合要求的就被视为次品。这样做,是在糟蹋教育,扼杀教师的创造性;这样做,受伤的总是学生,扼杀了他们的个性。如果一个青年教师过早地被迫照搬别人的模式,他的思想必定受到束缚,缺失教学研究的动机,影响自身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最后成为“庸师”。

英国思想家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说:“教育培养人是个极其复杂的题目……对这个问题只有一点我可以肯定,那就是绝没有普遍适用而简单易行的办法。”如果任由“模式化”教学蔓延,按一种模式教学,其结果往往会扼杀老师的教学个性,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教无定法。

运用教学模式应利用特长、体现特色

教学模式使用得当,能够提高教学效益。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将其视为课堂教学的“好声音”,看成指导实际教学的利器。对其过分迷信、盲目崇拜,而走进误区:认为“教学模式”是“灵丹妙药”,能医治教学中的“百病”。机械照搬结构、形式,过分强调套用,则是“戴着镣铐跳舞”,忽略其精髓和灵魂所在,导致有其形而无其神,造成课堂学习形式化。想靠一种或几种固定的模式来广泛指导教学,貌似以不变应万变,实则削足适履,陷入“李逵绣花”的窘境,很难使教学富有成效。

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艺术,而不是某种的教学模式。没有哪一种模式可以“包打天下”“包治百病”,模式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和前提条件。教学要使用什么模式,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教学水平等等来选择与确定。

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应是双向、动态过程

教学模式与教学实践活动一直是相伴相随的,我们没有理由一味地排斥、简单地否定它。模式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大脑里有思想,肚子里有文章,心中有学生”。教学模式是有一定理论支撑的,是基于众多教育思想,为教学提供了一种稳定的、成熟而有效的范型。教学模式,是一柄“双刃剑”,我们可以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课堂教学活动。对某种模式的绝对服从,势必以放弃师生的创新力和自由为代价。因此,选择某种教学模式,除了按相关的要求程序进行应用之外,更主要的是深刻领会其理念和思想内涵,在其确定的架构中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造及创新。

模式本身也并没有错,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分。教学有可以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待以探索发现的规律。在使用教学模式的时,要从学情出发,从实际出发,避免走入模式的怪圈,要深化对模式的真理性认识,强化对模式的实践性改造,既要遵循模式又要超越模式。

本栏责任编辑 黄博彦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课堂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