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兰
当下,一股涵盖全球化、大数据、新技术、在线课堂等“未来已来”的力量朝着教育界席卷而来,线性扩散。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学校的现在,孕育着学生的未来。为此,教育人都需努力,努力让教育的视线不仅关注当下,也望向未来;努力教学生三年,为学生想三十年。
唤醒灵魂,致力未来
怎样的教育才是致力于未来,为学生想三十年?
有这么一则故事: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大师。有一次,他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石狮子,善问的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子,突然提了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呢?”父亲一边指着眼前已经成型的狮子,一边回答:“就以这只狮子为例吧,我并不是在雕刻它,而是在唤醒它!”“唤醒?” “对!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他从石头监牢里解救出来而已。”这是一个颇具禅意的回答,也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回答。苏格拉底的父亲用的是唤醒,而不是雕刻。在他看来,石狮并不是没有灵魂的死寂石块,只是被石头这一僵硬沉重之物拘禁了。他要做的是将石狮的灵魂从沉睡中唤醒。
这个故事启发我們:教育也一样,不是雕刻,而是唤醒!致力于未来的教育,应是“唤醒”的教育。将学生视为等待被唤醒的种子。其内动力深埋在学生的内心世界里,需要我们去开启。
而学业和生涯规划课程应把“开启学生面向未来成长,唤醒学生内在成长力量”作为重要抓手,指导学生增强对自我、对社会、对人生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以个人事业角色的发展为主轴,学会选择开展生涯规划,设定明确目标和行动计划,积极准备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从而成为主动成长的人生自我规划师。
连接现在与未来
致力于未来的学校教育,应是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教育。学业和生涯规划课程应以培养宏观及具前瞻性的生涯态度与信念为目标,遵循“认知——设计——行动”的实施框架,架起连接学生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自我认知,帮助学生认识,关注的是“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一个人”,让学生在识别自身优势、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中激发潜能,完善自我。职业认知则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种类、相关职业的内容与特点,把握学科与未来职业的关系。人生认知则在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对“我与职业”“职业与大学”的关注,从而意识到成长和变化是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一部分。
自我设计,指向学习选择和生涯抉择,关注的是“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我要往哪里去”,重在引导学生在系统、全面地认识自身后定制学习目标、学习规划,根据自身条件、社会趋势和职业特点选择专业和学科。
自我行动,则是学业和生涯规划教育的最终指向,关注的是“我怎样才能去到哪里”,重在帮助学生在当下的自察、自知中,对学业和未来自主、自觉的选择和设计,激发通向未来的内在动力,并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
学业和生涯规划课程借助生涯规划赋予学生拥有梦想的勇气、视野与能力,唤醒学生对未来的期待,进而激发学生面向未来发展的内在动力。
连接学校与社会
致力于未来的学校教育,应是在学习与“真实世界”之间建立连接的教育。学业和生涯规划课程作为连接学校与工作世界、生活世界的桥梁,致力于探索将学生的学习与职业,将自我与社会连接在一起;在实施过程中,课程注重与学校之外的真实社会生活之间建立连接。强调对生涯机会的探索与行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积极、主动的生涯态度与信念,具有生涯规划的自主责任意识和行动能力。
学业和生涯规划课程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学习空间,在学校与社会之间建立连接;课程学习由“以书本作为世界”转变为“以世界作为书本”,学生面对的学习空间变大,学习时间变长,视野变宽。学业和生涯规划课程注重社会需求,注重真实体验;学习由“离身”转变为“具身”。学生在社会责任与自我兴趣的研究中获得对学业和生涯的认知,在行动体验与反思感悟中、在“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的螺旋式往复中不断建构学业和生涯认识;对未来的信念之源以及对学习的自信心得以巩固,面对新情景、新变化的迁移能力和适应能力得以发展。
就国内外经验来看,学业和生涯规划课程对唤醒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学会选择、培养社会适应力大有裨益。它让学生清楚地感受自我与社会的连接,并通过生涯管理让当前的自己与未来的自己产生共鸣,又反过来促使学生对自我发展提出要求,树立目标,解决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生涯规划课程是“唤醒”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能帮助学生唤醒自我,唤醒初心,树立梦想,从而坚定地行走在对人生价值和幸福的追求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