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
[摘 要]在绘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个性特点,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为学生美术素养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美术教学;绘画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7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3-0058-01
绘画是小学美术学科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同时,心理学研究和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绘画对培养儿童的认知生活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美术教师要重视绘画的指导,让学生愿意画画、乐于画画。然而,少年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跳跃性较大,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所以在画画过程中总会产生一些奇思妙想。对于此,家长和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画,要多鼓励孩子,支持孩子把自己的真实情感、想象勇敢地表达出来。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好好地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一、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 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即使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对美也都有自己最初的、最原始的认识,这种认识既是美术教学的基础,又是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宝贵资源。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这种最本真的体验,让他们自己动脑去想、动手去画,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例如,教学二年级《刮出来的画》一课时,学生由于第一次见到这种新奇的画,所以表现得非常兴奋、新奇,没等教师讲完就迫不及待地尝试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刮画。学生用的材料五花八门,如有的用牙签,有的用树枝,有的用铁丝……这时教师不需要去过多干涉,而应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各种新鲜的技法,最后学生达到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这样教学,教师尊重了学生的原始体验,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想象、画画,使学生感受到了画画的乐趣,为他们美术素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学生,因为他们生长的环境、受教育的程度、思想个性、经历体验等都不同。面对这些不同,教師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在目前的班级授课制下,教师可以把情况相似的学生定为同一层次,然后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能根据自己情况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
例如,教学二年级《手指玩偶》一课时,由于这是一个折纸内容,而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师采取分层教学法。也就是说,教师对掌握得快的学生,鼓励他们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对接受有困难的学生,采取同学互助的形式;对还不会做的学生,在其他人进行创新的时候,让他们围到老师旁边看重新示范。同时,教师要不断鼓励和表扬学生,对每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 寓教于乐让学生乐学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胆怯与恐惧主要是指学生由于缺乏创作能力或缺乏自信,而产生的对美术作品表现的害怕心理。造成学生产生胆怯、恐惧心理的原因,在于学生的创作能力较差,更缺乏创作的经验。在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不高,情绪消极,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采取有效的策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例如,在教学绘画创作课时,很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创作或者不敢画。这时教师应该鼓励、示范,降低作业难度,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或者教师和学生一起画。有了教师的示范,学生创作时会更加大胆。另外,师生共同参与还可以和学生拉近距离,确保学生在想象的时候没有压力、没有束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想象中的小树林》前,我先让学生站到小树旁,扮演一棵小树,看谁扮演得最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扮得像,必然要对小树的形状、枝条的生长规律仔细观察才能模仿得像。如有的学生摆起了很酷的pos;有的摆一下,叫好朋友帮忙看像不像,有不像的地方一起修改讨论;有的发现一个人不够就几个人一起,真是宏伟的“模仿秀”,可爱逗人……通过观察模仿,学生对树的形状与特点有了感性的认识,对于想象就更感兴趣和更有把握了。孔子主张“寓教于乐”,杜威倡导“玩中学”,这都充分说明了游戏结合教学的重要性,而且游戏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环节都有其不同的用途和作用。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美术,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