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凡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根据四大核心素养目标来有针对性地设计组织教学。从高中教材看,人教版必修5中第三单元是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粤教版必修4中第二单元有书评、美学随笔等;粤教版选修15《论述文选读》中专门设有学术论文、书评等单元;苏教版必修3“文明的对话”主题单元选有五篇文化方面的论文……高考现代文论述类阅读所选文本更是有很多文艺学术论文等。可以说,艺术评论文在各版本的教材和高考试题阅读文本中大量出现,虽然这类文体的阅读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类文章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尤其是利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中思维与审美两大方面的能力,艺术评论文的阅读教学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下面以《米洛斯的维纳斯》为例,谈谈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观照下的艺术评论文教学的一些思考与尝试。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篇外国作家的美学随笔,高中学生对这类艺术评论性的议论文阅读普遍存在一定的困难。根据清冈卓行《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文本特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不妨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两个方面做重点挖掘、尝试,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文本理解层面:在品味关键语句、把握思路的基础上理解文本观点。
方法运用层面:将文本中提出的美学观点运用于艺术作品美学欣赏。
辩证思考层面:对文本中提出的美学观点展开辩证思考,完善观点。
《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既然是探讨艺术之“美”,我设计了如下以“美”为线索的教学环节,逐步推进,和学生一起展开一段“美”的旅程——
一、美的铺垫——预热活动:看插图作想象。(利用好课文插图)
立足文本理清论述思路读懂作者基本观点,是评论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如何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读懂作者的美学观点,是《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教学须突破的首要问题。如何突破?可在学生阅读文本前引导其观察课文雕像插图,明确失去双臂是其突出特点,然后做预热小活动:发挥想象,你认为维纳斯雕像已失双臂应该怎样安放?用简洁的话语描绘你想象中的双臂姿势情态。鼓励学生尽情发挥想象,通过此活动为理解文本做铺垫。
二、美的品读——文本理解:读课文明观点。(弄明白作者观点)
说理是议论文的根基,所以对《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教学应引导学生读懂作者说了什么理、是如何说理的。我们可从理解作者对各类复原方案的反对态度入手,采取中间切入、向两头突破、化繁为简的方式,设计三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在理解关键语句的基础上,将文本内容纲要梳理如下:
★为什么要失去双臂?1-3段正面论述:失去双臂却能带来整体美的艺术效果——“无”包含着不尽的梦幻;
★不失去双臂会怎样?4-5段反面论述:若复原双臂反而不会超越丧失的美感——“有”受到限制、不充分;
★为何失去的是双臂?6-7段补充探讨:必须失去“双臂”才可能存在梦幻曲——缺失有条件、要恰到好处。
如此,可快速理清文章思路、明了作者借断臂维纳斯阐发的美学看法;刚上课时让学生尽情描绘自己想象中的维纳斯的双臂姿态这一预热活动也能帮助学生更容易明白文本观点:清冈卓行提出了“维纳斯雕像为了达到秀丽迷人的艺术效果,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因为它断臂后给欣赏者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使艺术作品更有生命力,在艺术上取得“以无胜有”“虚实相生”的美的艺术效果。如是初步完成“美的品读”这一任务。
三、美的实践——方法运用:作迁移用观点。(尝试用美学原理)
向方法运用层面推进,即将文本中的美学观点运用于艺术作品的美学理解欣赏,拓展迁移到雕像艺术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艺术作品的理解欣赏上去,毕竟艺术的规律是相通的,通过学以致用、迁移运用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有从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获得感。
拓展理解:清冈卓行通过断臂维纳斯雕像艺术形象及艺术效果分析阐明了“虚实相生”的美学观点,这一美学观点在其它艺术领域是否也适用?如果适用,请举例说明。除了雕塑,“虚实相生”在绘画、音乐、文学、电影等很多艺术领域均有运用,运用得当皆可取得美的艺术效果。如音乐中善用间歇(休止符)可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电影《夜宴》、武侠小说《雪山飞狐》的故事结局均通过留白而达到耐人寻味咀嚼的艺术效果;《桃花源记》结尾也运用留白艺术,写找不到渔人到过的桃源,给人们想象的空间——想象为何会找不到,桃源到底到哪里去了,充满了美好的遐想;接受美学理论与本文美学观点也有相通之处,接受美学理论认为读者运用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对作品会有不同的认识、能给作品植入新的内涵……中国传统美学重视通过“虚实相生”、运用“留白艺术”达到“言尽意未尽”、以弦外之音烘衬出一种美的意境的艺术效果。清代笪重光在《画荃》中言: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宗白华先生也说: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由形象产生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一个艺术品,没有激起欣赏者活跃的想象力,就是死的,没有生命,一张画可使你神游,神游就是“虚”。可见,清冈卓行在《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阐明的虚实相生的美学观点与我国传统美学思想亦有相通之处。我们学习本文,可做不同文化方面的勾连理解,运用此美学观点来鉴赏诗画,感受艺术之美。
尝试运用:结合具体的古诗或国画实例,简要鉴赏诗画作品“虚实相生”的艺术之美。
举例① 南宋马远山水画《寒江独钓图》:画中只见一孤舟、一渔翁垂钓。赏析:“寒江”二字一无所画,画面无一丝水,却反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想象余地大,以無胜有,可谓“此处无物胜有物”。
举例② 当代齐白石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而蛙声在画中难觅踪迹。赏析:通过有无虚实的灵动处理,由画面游于山泉的蝌蚪,隐约可闻的山泉上游、十里之外那轰鸣山涧、响成一片的蛙声,都令欣赏者在想象中丰富了画面。
举例③ 唐代柳宗元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赏析:此诗开头两句营造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宏大背景,虽然不见“雪”字,可让人觉得处处是雪,雪覆盖了山川河流,看不到飞鸟、也不见人的踪迹,仿佛整个天地苍茫一片,幻化出酷寒冰冷的意境,可谓不着一“雪”字,却“风流尽得”,这正是诗歌中留白艺术恰当运用的妙处。
可见,充分理解文本阐明的美学观点后,有助于我们去理解、欣赏诸多领域的艺术作品之美,乃至帮助我们理解文学理论、哲学思想等深奥的问题,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如此,便是用文本以尝试“美的实践”。
四、美的沉思——辩证思考:不盲从善深思。(完善自我美学观)
再向辩证思考层面掘进,对文本中提出的美学看法展开深入思考,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文本观点,形成更加完善的美学认识。
雕像维纳斯原本有双臂,只是偶然失去了双臂,却产生了虚实相生之美,这种美与“缺陷”密不可分,有人称这种美为“缺陷美”。由此,设计探讨问题:对断臂维纳斯的“缺陷美”,你如何看待?对作者的观点,你有无质疑之处?关于本文的美学看法,你认为有无需完善之处?本文作者关于“美”的看法引发了你对“美”的哪些思考?如此引导学生作质疑探究,先个人思考,再小组辩论,展开思辨性活动。
思考认识示例① 作者认为断臂维纳斯雕像为了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实际上是推崇一种残缺美、缺憾美。从作者分析看,这种残缺美离不开想象后的完整美,作者强调的是有时艺术作品太完整反而容易扼制想象,以致影响美的效果。以残缺获得虚实相生的美的艺术效果要恰到好处。文本第3段中,作者这样说:“毋庸讳言,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可以说,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可见,作者明确地指出了维纳斯雕像首先本身具有整体美;否则,光靠失去双臂,恐怕未必能让其具有无尽的艺术之美。所谓的“残缺美”,应有前提条件,尤其离不开内在的、整体的美。
思考认识示例② 残缺美也只是美的一种形式,美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并非所有的美都必须如断臂维纳斯一样以残缺形式来获得。普通人如果断臂未必就有缺憾美,那可能是一种不幸、一种缺憾了。所以,残缺美也非创作艺术作品时必须追求的。
思考认识示例③ 作者说,只有失去“双臂”才能唤起人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到达虚实相生的、超越“丧失”的美感。真的如此么?恐怕也未必。如同为艺术珍品的《蒙娜丽莎》画像人物就基本没什么损缺,但同样向欣赏者暗示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再如卢浮宫内的胜利女神雕像是“头颅”部分失去,却同维纳斯雕像一样成为艺术珍品。
作者的看法自然有合理性,但“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要有批判质疑的精神,引导学生通过深入地、理性地、辩证地思考,理解本文的美学观点,如此才能完善自己关于“美”的认识,更好地去欣赏美、创造美!如是,学生在读文本基础上进行了“美的沉思”。
五、美的呼唤——小诗作结:美与思交相辉映。(生命对美的渴求)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最后以一首如断臂维纳斯雕像一样、有“虚实相生”之美,引人无限遐思的小诗——曾卓的《悬崖边的树》结束本节课,鼓励学生以慧眼欣赏美、妙手创造美、睿思探寻美!一段段美的旅程在召唤,美的风景永远在前方等你!
本课教学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来设计展开,希冀通过对《米洛斯的维纳斯》这篇美学随笔的学习,在理解、运用、思辨等方面引导学生提升审美与思维能力。
艺术评论文的教学应对照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结合文本实际特点来确定目标、设计和实施教学。不同评论文可有不同的目标侧重点,如苏教版必修三“汉字之美”的主题单元,所选课文有《语言,存在的家园》《语言的演变》《咬文嚼字》《简笔与繁笔》等,则显然适合以这些文本为依托,把教学目标主要设定在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方面;再如苏教版必修3“文明的对话”主题单元选有五篇文化方面的论文,则适宜把教学目标主要设定在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个方面。大部分文艺评论、美学随笔等评论文,从文体大类上说,都是议论文,思辨与说理是其基本功能;而文艺、美学类评论文的内容往往又主要关乎艺术、理论、审美等,因而它们非常适合作为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两方面素养的阅读教学抓手。
总之,艺术评论文的教学必须立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紧扣其艺术审美特性,充分重视并落实审美与思辨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让学生在艺术评论文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其审美感知力和創造表现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