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为民
要稳步推进语文教学的深度改革,就需要对语文知识教学进行重新审视。在语文教学中,知识教学不应该被淡化,更不应该被割裂,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知识教学,语文教学概不例外。知识是语文课程的母体,语文知识教学的要义在于让学生获得有活力的知识,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发掘学生的潜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不仅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而且也能让语文知识教学不再在泥淖中越陷越深。
一、语文知识教学的惨痛教训是忽视有活力的知识
语文知识教学存在着热衷于教那些学生不需要也不理解的知识,或者重复而死板的知识,而且在教学中片面追求技术效率的痼疾。这不仅导致课堂成为一个静穆的场所,死气沉沉;学生是沉默的阅读者和耐心的倾听者,产生对学习的无能感,丧失学习的自信心,语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而且在高强度的知识训练中,学生愈发变得平庸而缺乏想象力,不能左右自我经验的表达方式,造成了所谓的“习得性愚蠢”。究其根源,就在于知识观存在严重问题,忽视了有活力的知识教学。
教学中,对语文知识的选择、组织、传授是开展语文活动的核心环节和基本工作,而决定着语文知识教学的价值取向、基本性质、类型特征等指向的却是语文教师的知识观、语文教材的知识观和课堂教学的知识观等。所谓知识观简单说就是对知识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具体指怎样理解知识,对知识持有怎样的态度。知识观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如何理解和选择语文内容的知识,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追求什么样的学习结果,都是知识观的反映。知识观影响着教学和学习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传统而落后的知识观长期占主导地位。人们把知识看作是对世界的表征,即对世界的描述和解释,即“是什么”和“为什么”;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价值中立的特点。知识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或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的可证实性以及建立在其上的普遍的可接纳性,是纯粹经验和理智的产物。也就是说,知识是对世界的镜式反映,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发现”与“揭示”,人们掌握这样的知识越多学问就越大。因此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所谓精要、好懂、有用的“是什么”与“为什么”知识。大量时间和精力被投入到讲解、记忆这些知识之中,以让学生获得客观、精确和确定的知识,占有这样“现成的知识”越多就会越优秀,但实际上学生所学只是间接经验性知识,成了装知识的容器,成了知识的奴隶,只满足于“占有”。偏颇的知识观既严重削减、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也漠视了语文的实践性特征。
随着知识客观性的被证伪,人们对知识的认知也就发生了颠覆性改变。终于明白:在经验的意义上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被“证实”,但是却可以被“证伪”,认识对象并不是独立于认识主体的客观存在,缺乏认识主体的认识兴趣及其他许多与认识行为相关的条件,就不会有任何的认识对象,也就是说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解释,并不是一种绝对客观的、固定不变的终极真理,且具有不确定性、建构性、多样性等特征。除了有“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外,还包括“怎么做”“谁的”的“隐含经验类知识”,这些知识难以编码和度量,获取方式主要靠实践,实践本身也是知识,“会做”和“知道怎样做”甚至是更重要的知识。知识所具有的境域性、生成性和文化性赋予知识以活力。语文知识教学应该是情境性活动,是生成性活动,是文化实践活动,学生也只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凸显个人的理解,完成自我知识的建构,才会获得有活力的知识。知识观的变化影响的不仅是语文知识教学内容,而且是整个语文课程与教学体系。
二、有活力的知识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根基
知识是一种关系体系,具有理解性,是人们理解事物及其自身关系的一种策略,知识只能在特定情境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和假设,而且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改变,会不断地出现新的假设和解释。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也是探讨语文教学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关系时必须直面而且需要作出假设与选择的一个核心命题。毋庸置疑,不是语文知识制约了语文教学的发展,而是人对语文知识的态度制约了语文教学的发展。在面向未来的语文教学中,学习过程就是探求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而有活力的知识才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根基。
语文核心素养虽然不能简单归结为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但语文核心素养内含了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储存的内化和通过操作、言语展开、呈现的外化等。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必然得益于对语文知识的有效习得、保持与提取。离开了语文知识教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就无法达成。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必须让学生获得有活力的知识。有活力的知识就是体现境域性、生成性和文化性的知識,就是富有内在张力,不断增值的知识。认知过程的核心在于主体和环境的交互而不是表征,如果学生能够在不可预测的复杂情境中灵活、自由地迁移、运用知识就很容易生成素养。要能持续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就必须构建有活力的知识结构。有活力的知识结构是多种知识类型的交叉融合,但主要有以下几类知识:一是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二是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如美国写作教学中的写作过程的知识模型,即:头脑风暴—拟写提纲—进行写作—修改—呈现提交等。[1]三是策略性知识,也是关于“做什么”“如何做”的知识。策略性知识的特点是“反思性”和“元认知”。掌握策略性知识的标志是:“明确认识自己面临的学习任务;知道自己目前学习所达到的程度;能调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能进行监控、反省和调节。”[2]比如美国的“主动阅读策略模型”就包括预测—联系—提问—想象—评价—回顾—反应等步骤。[3]四是缄默知识,指难以言述的知识,即以整体经验为基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甚至连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也不能清晰地表达的知识。五是实践性知识,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经验积累形成的阅读策略、思考策略和表达策略等知识。
在“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而教”的课程教学目标观引导下,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什么样的语文知识最有价值,值得教,必须教,不仅要考虑怎样教才能体现知识的价值,能教好,而且要关注学生怎样学才能学好,关注如何用才能体现所学知识的价值、体现语文知识学习的价值。在教学中还要关注谁的知识最有价值,如何吸收最有价值的知识,便尽可能使之内化并产生出新知识来。围绕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语文知识教学,不能简单地开列出知识技能菜单,而须有“做什么”“怎样做”“追求什么”的明确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植根于有活力的知识之中,语文知识教学一定要着力于有活力的知识,服务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语文知识教学亟待开发提供有活力的知识资源
语文知识教学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如怎样借助习得、巩固、应用和转化等让陈述性知识成为程序性知识,又怎样通过定向、操作、内化等使程序性知识具有内潜性。再如,知识只能自我认识,怎样使学生的自我认识被唤醒,让学生主动发现,判定和确定价值,学会建构等都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等。从教学的视角看,目前最为迫切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开发提供有活力的知识资源,要尽快让教材成为开展有活力知识教学的优质资源库。
语文教材是课程知识观的载体,是课程语文知识体系的具象呈现,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最重要资源。如果说语文课程知识具有模块化特点,那么语文教材知识就具有融合性特点,是模糊中的融合。教材是以选文方式出现的,虽然教材中所包含知识的面很广,但教材本身的知识呈现方式不具备系统性,而且教材所呈现的知识往往具有滞后性,其知识结构是有缺陷的,体现出明显的延迟性,如最先进的言、思、美、文等有关核心素养方面的知识就显然很不够,关于群文阅读和任务群学习方面的指导知识也严重不足。虽然教材中都包含了这些知识的重要元素,但语文教师进行遴选、调整、整合等教学化处理的负担很重。
教材中选文与选文的组合构成了某种教学模块,也就形成了所需教学的知识模块。其融合性既是教材中语文知识的特点,也成了语文知识教学的难点,难就难在模糊地融合,选文并没有直接呈现语文的系统知识,“教材对语文学科知识课程化、语文课程知识外显化的程度不够,语文知识大多隐含在课文中,没有从课程、教材层面把课文所隐含的课程知识掘发出来,教师通常只能从教材导学系统、助学系统、练习系统中零星地捕捉一些”。[4]
从教学实际看,语文教师的主要精力集中于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学内容可归之于课程知识的范畴,最主要的是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但教学本身直接面对的却是语文知识问题,如阅读、思考、表达方面的知识。就方法选择而言,目前语文教学主要重视形式与技巧的教学,但教学的终极关怀不是仅让学生明白文章的表达技巧、奥妙有哪些之类的静态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能将这些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或者形成缄默性知识,变成有活力的知识,并真正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在明确为什么的基础上去运用知识,语文知识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捕捉有活力的知识,关注点是学生会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有活力的知识结构。
语文教材给语文知识教学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但也为让学生获得有活力的知识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对于语文教材的编写者而言,就是要通过继承、引进、改造、整理等方法将最具活力的知识编进教材,如新兴的以研究语言的运用为中心的篇章语言学、功能主义语言学、交际语言学等,再如审美叙事学及阅读学、写作学、文艺学的最新成果等都应该成为教材中闪光的知识因子。语文教学需要注入新鲜的有活力的知识,这是学生实现自我、面向未来不可或缺的。语文教学虽然不是培养专家,但必须开阔学生视野,培養学生把握发现知识、创造知识的方法。同时语文教师需要有一双审视和发掘教材有意义知识和有教学价值知识的慧眼,并且通过教学化处理,进行可操作的教学设计,确保语文知识教学的针对性,而不是模糊不清、浮光掠影,在让知识“活”起来上下功夫,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夯实根基。
语文教学实践性的价值就在于能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有活力的知识,让学生学会运用母语清晰准确地表达和交流。要让学生获得有活力的知识首先得为教学开发提供最具活力的知识资源,这正是当下语文知识教学所紧缺的。
注释:
[1][3]荣维东.开发科学有效的语文知识体系.语文建设.2009.9/39-42
[2]李海林.“语文知识”:不能再回避的理论问题.人民教育.2006.5/24-29
[4]黄伟.语文知识刍论及吁求.课程·教材·教法. 2014.5/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