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静玉
随着支架介入技术的不断完善, 脑动脉狭窄患者采用脑血管支架介入治疗成为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方法具有伤口小, 起效快, 疼痛少, 并发症少等特点, 可有效预防脑梗死引起的脑缺血发作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1,2]。但在脑血管狭窄支架介入治疗中需做好相关的护理工作。本研究将2016年5月~2017年5月80例脑血管狭窄支架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组, 分析了脑血管狭窄支架介入治疗的术后护理要点, 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接收的80例脑血管狭窄支架介入治疗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各40例。实验组男23例, 女17例;年龄38~89岁, 平均年龄(58.24±12.91)岁;其中有高血压病史 21例, 脑梗死史者 10例。对照组男24例, 女16例;年龄38~89岁, 平均年龄(58.57±12.45)岁;其中有高血压病史 20例, 脑梗死史者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遵循术后常规护理, 实验组落实术后优质护理, 主要内容如下。①术后患者回到病房并正确摆放体位, 观察患者穿刺伤口是否有出血或血肿。观察双侧动脉脉搏, 监测意识, 给予心电监护和吸氧, 并根据医生情况进行血压控制。②对患者及其家属给予术后详细康复指导。右下肢制动6~8 h, 卧床休息24 h, 多饮水。③加强并发症护理,脑再灌注综合征虽然发生率不高, 但其死亡率极高, 患者出现严重头痛, 脑水肿或脑出血。为防止再灌注综合征的发生,术后血压应严格控制在140/80 mm Hg(1 mm Hg=0.133 kPa)内,对患者症状进行观察, 若有颅内压升高现象需立刻汇报医生。术后指导患者遵医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定期检查凝血功能。教育患者戒烟戒酒, 给予低盐、低脂饮食[3,4]。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满意水平(记录满意患者例数, 进而计算并比较满意率);术后治疗依从性(评分0~100分, 得分越高则术后治疗依从性越高);干预前后负性心理和心功能指标水平(负性心理采用SAS、SDS评分进行评价, 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低血压、脑高灌注综合征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满意水平比较 实验组患者满意率为100.00%(40/40), 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429, P<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负性心理和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干预前, 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均显著改善, 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负性心理和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负性心理和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s)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 bP<0.05;t1、P1为实验组干预前后比较;t2、P2为对照组干预前后;t3、P3为两组干预前比较;t4、P4为两组干预后比较
组别 例数 时间 SAS评分(分) SDS评分(分) 左室收缩末期内径(mm) 左室射血分数(%)实验组 40 干预前 64.32±2.56 67.31±0.44 61.52±3.13 36.91±0.31干预后 21.74±0.31ab 32.71±0.12ab 49.15±2.13ab 48.44±0.21ab对照组 40 干预前 64.31±2.52 67.37±0.42 61.89±3.11 36.94±0.36干预后 43.55±0.32a 45.77±0.55a 59.48±2.12a 39.18±0.31a t1 104.432 479.816 20.664 194.754 P1 <0.05 <0.05 <0.05 <0.05 t2 51.687 197.406 4.050 29.820 P2 <0.05 <0.05 <0.05 <0.05 t3 0.018 0.624 0.530 0.399 P3 >0.05 >0.05 >0.05 >0.05 t4 309.603 146.728 21.740 156.411 P4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治疗依从性比较 实验组患者术后治疗依从性评分(96.04±3.23)分优于对照组的(82.13±3.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t=19.560, P<0.05)。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术后发生低血压5例、脑高灌注综合征3例、其他并发症1例,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5%;实验组术后发生低血压1例、脑高灌注综合征1例,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65, P<0.05)。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节奏的加快,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而脑血管狭窄支架介入治疗发展快, 是脑血管狭窄治疗微创方式之一, 成功率高, 但对围手术期护理的要求较高, 围手术期有效护理可大大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以减少患者的疼痛和住院时间[5,6]。术后优质护理在脑血管狭窄支架介入治疗护理中应用, 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7,8]。
本研究中, 对照组遵循术后常规护理, 实验组落实术后优质护理。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满意率为100.00%(40/40),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 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均显著改善, 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治疗依从性评分(96.04±3.23)分优于对照组的(82.13±3.13)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术后优质护理在脑血管狭窄支架介入治疗护理中的干预结果确切, 可减少患者负性情绪, 改善其心功能, 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 更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提升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