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丽
原发性肝癌已成为国内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世界范围内原发性肝癌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目前肝切除术仍为国内原发性肝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术后患者5 年生存率为26%~50%。但是肝切除术中出血量较大, 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 如造成术后机体重要脏器功能恢复延缓, 增加围术期风险[1,2]。因此本文拟收集2016年3月~2017年12月本院接受肝切除手术的患者, 分析右美托咪定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在肝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3月~2017年12月本院40例接受肝切除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20例。研究组男11例、女9例, 平均年龄(52.34±15.28)岁, 肿瘤在左叶8例、右叶12例, 平均肿瘤直径(6.25±1.37)cm;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 平均年龄(53.18±16.17)岁, 肿瘤在左叶13例、右叶7例, 平均肿瘤直径(6.28±1.53)c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年龄≥18 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Ⅰ~Ⅱ级;肿瘤直径≤10 cm;无手术禁忌证。
1.3 排除标准 先天性心脏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糖尿病、高血压、哮喘者。
1.4 方法
1.4.1 仪器设备 采用Detex-Ohmeda 7100麻醉呼吸机、麻醉监护仪、TCI-Ⅱ微量泵、雅培动脉压力检测套装、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包等。
1.4.2 麻醉方法
1.4.2.1 术前 入室后开通静脉通道, 连接监护仪进行生命体征监测。行左侧桡动脉穿刺, 行有创动脉压监测, 行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行中心静脉压力监测。
1.4.2.2 麻醉诱导 两组患者的麻醉诱导方法均相同, 采用右美托咪定1 μg/kg微量泵注射, 时间10 min;舒芬太尼0.3 μg/kg, 丙泊酚 2.0 mg/kg, 罗库溴铵 0.6 mg/kg 静脉注射。
1.4.2.3 麻醉维持 两组患者的麻醉维持均相同, 微量泵注射丙泊酚 4~10 mg/(kg·h)、 瑞芬太尼 20 μg/(kg·h)、罗库溴铵0.1 mg/(kg·h)维持麻醉深度。
1.4.2.4 干预措施 研究组采取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切肝期采取头高脚低15°体位, 辅以硝酸甘油静脉微泵注入,控制中心静脉压在2~4 cm H2O(1 cm H2O=0.098 kPa)。对照组控制中心静脉压在6~12 cm H2O。两组均根据出血情况调整输液速度。根据患者情况输红细胞悬液。
1.5 观察指标[3]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以及两组手术前后肝功能、肾功能及血红蛋白水平。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研究组肝门阻断时间(14.31±2.28)min、手术时间(120.28±32.58)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0.31±2.94)、(161.34±49.38)min, 出血量 (316.28±57.25)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725.34±68.82)ml, 输血量(114.25±25.28)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93.65±34.05)m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肝功能、肾功能及血红蛋白、血浆清蛋白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血清胆红素、肌酐、尿素氮、血红蛋白、血浆清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血清胆红素、肌酐、尿素氮、血红蛋白、血浆清蛋白水平均较术前有所变化, 但对照组较研究组变化更明显,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出血量(ml) 肝门阻断时间(min) 手术时间(min) 输血量(ml)研究组 20 316.28±57.25a 14.31±2.28a 120.28±32.58a 114.25±25.28a对照组 20 725.34±68.82 20.31±2.94 161.34±49.38 193.65±34.05 t 20.44 7.21 3.10 8.37 P<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肝功能、肾功能及血红蛋白、血浆清蛋白水平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指标 时间 研究组(n=20) 对照组(n=20) t P血清胆红素(μmol/L) 术前 42.38±2.34 42.41±2.51 0.04 >0.05术后3 d 43.13±2.18a 46.28±2.94 3.85 <0.05血浆清蛋白(g/L) 术前 55.24±10.24 55.31±10.37 0.02 >0.05术后3 d 53.34±6.35a 48.36±8.27 2.14 <0.05肌酐(μmol/L) 术前 65.34±5.82 66.02±6.14 0.36 >0.05术后3 d 70.12±5.97a 75.31±6.34 2.67 <0.05尿素氮(mmol/L) 术前 5.94±1.28 5.88±1.25 0.15 >0.05术后3 d 6.11±1.23a 6.94±1.15 2.20 <0.05血红蛋白(g/L) 术前 132.28±8.75 131.36±9.02 0.33 >0.05术后3 d 116.35±7.82a 101.25±8.06 6.01 <0.05
肝癌死亡率居于消化道系统疾病第三位[4], 相关研究指出肝脏切除术术中出血主要来自于肝实质分离过程中肝静脉的出血, 而降低肝静脉压力可降低静脉血管壁压力差, 减少出血量。相关研究指出肝脏切除过程中维持低中心静脉压有助于腔静脉及其分支静脉塌陷, 对分离肝实质具有重要促进作用[5-8]。本次研究中发现研究组肝门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出血量、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控制性低中心静脉技术可以控制性降压, 降低组织灌注, 减少术中出血, 确保手术进程。
右美托咪定为一种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剂,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达到90%以上, 进入肝细胞后激活葡萄苷酸化途径, 被细胞色素P450酶分解。肝脏切除手术中, 采取右美托咪定的作用有以下几点[9,10]:①与蓝斑中α2-AR结合, 抑制交感神经活性, 产生镇静、催眠和维持睡眠作用;②产生剂量依赖性镇痛作用;③扩张肾入球小动脉, 减少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同样本次研究发现术前两组血清胆红素、肌酐、尿素氮、血红蛋白、血浆清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血清胆红素、肌酐、尿素氮、血红蛋白、血浆清蛋白水平均较术前有所变化, 但对照组较研究组变化更明显,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看出右美托咪定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在肝切除手术中应用, 对机体重要脏器保护作用好。
总之, 肝癌切除术术中出血量较大, 而右美托咪定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在肝切除手术中应用, 可以减少患者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 同时对肝脏、肾脏功能等影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