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斌
(甘肃省临泽县畜牧兽医局,临泽 734200)
临泽县隶属于甘肃省张掖市,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与政策优势促进了当地奶牛养殖业的发展[1]。随着该地区奶牛养殖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也相应提高,成为制约该地区奶牛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因素较为复杂,该病的发生可导致奶牛繁殖性能下降,产奶量和牛奶品质降低,给养殖场(户)带来极大的“隐性”经济损失[2]。因此,掌握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与规律对于奶牛场制定并实施相应的防控措施极为重要。本研究于2017年4月—2018年3月应用LMT法对临泽县不同地区共240头奶牛乳汁样品进行检测,旨在初步了解奶牛隐性乳房炎在该地区的发病情况与特点,为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借鉴。
此次研究调查的240份奶牛乳汁样品来自于临泽县3个乡(镇)共6个具有代表性奶牛场(集约化奶牛场和散养户各3个),其中集约化奶牛场饲养环境较好,且员工挤奶操作较为规范,3个集约化奶牛场分别采集乳汁样品48、53和64份,而3个散养户养殖环境和管理水平稍差,采集乳汁样品分别为24、18和33份。
LMT诊断液购自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药厂。
试验方法及判定标准均严格参考相关文献进行[3-4]。
本研究随机从临泽县3个地区6个具有代表性奶牛场共240头份奶牛乳汁样品进行隐性乳房炎的检测,结果显示,240头份被检测的样品中有118份为隐性乳房炎阳性,平均检测率49.17%;且6家被调查的奶牛场均含有隐性乳房炎阳性奶牛,其中3家集约化奶牛场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分别为37.50%、43.40%和35.50%,而散养户发病率普遍较集约化奶牛场高,分别为79.17%、77.78%和63.64%。详见表1。
表1 不同饲养模式奶牛场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调查结果
为了初步探索临泽县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与奶牛胎次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随机抽选并检测1~3胎、3~4胎和5胎以上(含5胎)奶牛乳汁样品分别为48、104和88份,其中检测为隐性乳房炎阳性的样品分别为13、44和61份(见表2),平均检出率分别为27.08%、42.31%和69.32%。该调查结果可以初步表明,临泽县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与奶牛胎次呈正相关性。
表2 不同胎次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调查结果
为了探究不同日均产奶量与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依据日均产奶量差异将被调查的240头奶牛分为3组,日均产奶量<21、21~23和>23 kg的奶牛数量分别为95、98和47头。检测结果如表3所示,日均产奶量与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呈负相关,其中日均产奶量>23 kg的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23.40%,而<21 kg和21~23 kg的奶牛发病率分别为70.52%和40.82%。
表3 不同日均产奶量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调查结果
本研究应用LMT法对临泽县6家奶牛场共240头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发现118头奶牛患有隐性乳房炎,检出率49.17%,其调查结果稍高于通辽地区(45.78%)[3],但低于河南遂平县(56.54%)[4]和石家庄地区(60.52%)[5],说明临泽县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处于中间水平。但6家被检奶牛场均含有隐性乳房炎阳性奶牛,检出率35.50%~79.17%,说明该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较为普遍且严重。本研究通过分析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与奶牛胎次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随着奶牛胎次逐渐上升,其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也随之提高,与张颖等[3]、周新刚等[4]和顾维佳[6]调查结果基本一致。笔者认为,随着奶牛胎次的增加,乳腺暴露于病原菌的几率也相应提高,此外,挤奶次数增加导致乳房括约肌松弛,病原菌侵入几率也相应增高。通过探讨不同日均产奶量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规律之间的关系,发现日均产奶量高的奶牛患有隐性乳房炎的几率低于产奶量低的奶牛,说明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的确可以降低奶牛的产奶性能和养殖场(户)的经济效益。
隐性乳房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饲养管理水平、奶牛胎次等。因此,在日常管理中对该病进行有效的防控极为重要。对于该病的防控,笔者认为应该提高奶牛场卫生管理水平,如定期给奶牛更换垫料,同时规范员工挤奶操作,有条件的奶牛场可以引进自动挤奶设备等。对于隐性乳房炎的治疗,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可以选用中草药对该病进行治疗,如鱼腥草、金银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