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江阴市周庄实验小学 曹志平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类作品占了较大比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分析和解读叙事题材的文学作品时,能够较为清楚地了解作品中的事件和有关信息。因此我们在对叙事类文章进行解读时,要关注文体的特点,发现其在结构、语言等方面鲜明的特点。
叙事类作品独具匠心的情节,隐含的人物情感变化,精心设计的细节,都是吸引读者的精义所在,同时也是这种文体最重要的构成元素。文本解读时去发现其中的秘妙,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类作品大多有很强的故事情节,有的跌宕起伏,有的曲折迂回,有的离奇夸张……把握故事的情节,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掌握叙事结构,是揭开叙事类作品文体秘妙的基本要求。
如课文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梳理课文脉络,发现写了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儿从“相撞→相遇→相邀→相处”逐步熟悉的过程。其目的是要通过另一个角度反映爱因斯坦的伟大以及他为了科学事业而不拘生活小节的精神,从而表现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
超越时空的隔阂,走进作者情感的深处,破译作者的心灵密码,理解认同作者的情感体验甚至产生强烈的共鸣,是解读叙事性作品的重要任务。
如课文《“番茄太阳”》,文章一开始点明了“我”人生遭遇变故时心情灰暗,在与盲童明明一家的相处中,“我”变化了。细细咀嚼,找到作者的情感触发点、突转点,可以发现是明明的“笑”改变了“我”,文中有多处关键词或关键句描写了明明的“笑”。抓住这些词句披文入情,探幽览胜,就能逐步走向作者的心灵深处,准确地捕捉到作者的情感轨迹。
文章绝不是简单的叠加和罗列,为了把情感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需要有非常精妙的细节安排来做烘托和铺垫。这同样是叙事类文章所不可或缺的一个特点。
课文《第一次抱母亲》就有非常经典的细节描写:护士听到了“我”与母亲对话之后,非常小心而又轻柔地将床单换好,并将床铺整理得整整齐齐。笔者为什么要在文章中作如此安排和描写?在解读文本时抓住故事情节中的前后联系和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见微知著,就能分析领悟关键细节蕴含的潜在意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护士感动于伟大的母爱。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优秀的文章离不开精巧的表现形式,辩证地体察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如此才会有所得。可见,解读叙事性作品的另一个重点之处就是要认真剖析作品表现手法的精巧,去发现其独特之处。
清代文学批评家毛宗岗对于文章首尾呼应的表现手法非常推崇。解读叙事性文章,会发现它特别讲究结构的艺术,首尾呼应是此类文学题材惯用的一种表现方法。
如《我给江主席献花》开篇就指出,在香港回归前一天的下午,笔者来香港启德机场欢迎江泽民主席,在本篇文章的最后,笔者再次点明永远无法忘记1997年6月30日这一天。但它们不是简单的重复,开头重在引出下文,而结尾更注重升华主题。作者采用这种浑然一体的结构更鲜明地表达了中心。如此可见,抓住首尾关键之处,进行对比咀嚼,更易体察到正文所要揭示内容的重要性,领悟到这种表现手法之妙。
铺垫是叙事性文章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通过对一系列非主要情节或细节的描写,会蓄势待发,为事件下一步的发展、主要人物的出场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为突出文章主旨服务。
比如课文《第八次》,在布鲁斯王子一连打了七次仗都失败后,作者对磨坊角落里蜘蛛结网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蜘蛛结的网一次次被风吹断,但它一次次重新扯起细丝继续结网。这样的描写为布鲁斯王子重拾信心,召集动员士兵进行第八次抵抗做了铺垫,而布鲁斯最后的成功其实也早已在蜘蛛第八次结网成功时埋下了伏笔。
环境描写,是叙事性文章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景语皆情语,有时环境描写是人物心情的写照,有时环境描写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有时环境描写暗示了故事的主题。
如《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文章,作者在开头对主人公生活的自然环境做了阐述: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鸟栖虫居。根据这些语言材料展开想象,学生不难想象出法布尔小时候生活在这样一个花草争艳、百虫汇聚的乐园中,使得故事接下来的叙述变得顺其自然。这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环境描写,其实正是为了暗示读者,法布尔为何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逐步成长为杰出的生物学家的。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曾经指出:语文教学最为本质的还是要让学生领悟以及掌握语言的智慧,这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所在。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就应该细细品味字里行间所透射出的语言魅力。
叶圣陶认为,如果教学时“只取其思想”,浮光掠影地说说就过,而不做语言表现形式方面的分析解读,则不仅语言形式技巧未能学到,连思想的理解都要大打折扣。
有质量的解读常常是在最微妙的地方见功夫的。我们同样以《第一次抱母亲》为例进行讲解,虽然文章是叙述主人公第一次抱自己的母亲,然而在故事中实际却有两处关于抱母亲的描写,那么,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判断哪次才是真正的“第一次抱母亲”呢?联系故事内容,感悟分析第一处的“使劲一抱”和第二处的“轻轻摇动”有什么不同。不难发现,第二处抱母亲时“我”带着愧疚之心,满怀感恩之情,意义非同寻常,是为揭示文章主题服务的,是与课题相呼应的“第一次抱母亲”。
在解读叙事类文本时,可以根据文章提供的语言材料,借助丰富的想象力,把作者所需要表现事物的原始状态恢复出来,我们称其为还原法。
读课文《景阳冈》,有人质疑武松赤手空拳打老虎之法不真实,于是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猫科动物的特点,想象可能受到的伤害,还原出客观现实的原状。再由此紧扣课文中 “闪”“抡”“劈”“按”“揪”等动词,就能分析出作品通过这些精准的动词,其实质是要表达对武松神勇的赞美。可见,将语言文字置于还原的情境中,就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主人公所处的真实情境,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3.巧用比较得语言表达之妙
在分析和解读文章时,比较法是另一种非常重要的文章分析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在体悟语言时不能孤立地来解读,通过不同语言文字材料的对比,才能更好地参悟出文本内容的内涵、语言表达的准确。
如课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结尾处写到小女孩死了,“嘴上带着微笑”。大部分老师解读为这是“以笑写悲”,以此激发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仇恨。而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借助几个译本的对比细读,从另一角度揣摩安徒生创作童话的意图,最后定位在教会学生“如何面对不幸的生活”,找到正确的生活态度:“如果不能改变社会,就让童话改变人的心灵”。这样的解读,尊重了作家的创作意图,悟得了“嘴上带着微笑”的语言表达之妙。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文本的解读是一项重要的素质和技能,它直接关系并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尊重教材,善待文本,循着文体的特征、语文教学的诉求去解读文本秘妙,发挥每个叙事类文本的教学价值,最终服务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语文教师的应有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