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 李卫兰
《品德与社会》高年级教材中编入了大量以“历史题材”为内容的课程。历史教学内容,对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山陵前》一文中以“中山陵前”引发话题,以伟大革命先驱孙中山为人物线索,围绕孙中山革命历程和伟大历史功绩展开,力求实现多方的、综合的教育目标。整堂课我让学生在“读历史故事,评历史人物”的教学中品读历史,感悟历史,感受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在此过程中丰富情感,净化心灵,提升品德。依据教学目标整合教材后,我设计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
本课的基本点和出发点是了解孙中山这个历史人物,而对其了解首先应立足于他的“爱国”。但是,让学生从历史中了解到的孙中山是一位高大的、遥远的、雕像式的人物,这样的爱国情怀只能是标签式的。为了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一颗虽然遥远,虽然伟大,但却是有血有肉的“中国心”,我给学生带来一个故事《一封特殊的遗嘱》。
(故事梗概:1925年3月12日,奋斗一生的孙中山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59岁,在临终之际,他深知中国革命的艰难,共和之路尚远,在他的遗嘱中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样的嘱托。)
师:看完故事,面对“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十二个字,谈谈这个故事带给你的思考。
生1:他是胸怀天下的英雄人物。
生2: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革命,献给了国家,至死都不愿放弃对革命的追求,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生3:我想到了一首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认为孙中山就是后者,他一直活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
《一封特殊的遗嘱》告诉学生:孙中山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爱国革命者,更对中国历史有着深远影响。前者可以通过读故事体会出来,而后者就必须在评价人物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来。如果教学只是停留在“读故事”这个环节上,学生只能得到浅表的感知,并不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老师在学生读完故事后的追问,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完成了对孙中山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感知了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学生逐渐认同并开始接受这个历史人物身上所彰显出来的优秀品质,进而将之转化为自身的内在品德。
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培养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必然要作用于当今社会,作用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接受现实生活和社会的检验。因此,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必须贴近于现实,给学生提供分析现实社会的借鉴,做到时代感和历史感的交融。
在孙中山这个历史人物得到学生认可后,我继续进行了下一个教学环节:
1.引一引:大多数伟人之所以能够有了不起的作为,都跟他们从小立志有关。孙中山也不例外,他就是一个“志存高远”的人。
2.读一读:孙中山小时候立下怎样的志向呢?读故事《要立志做大事》。
(故事梗概:哥哥孙眉见孙中山小小年纪会记账就鼓励他做生意,他坚定地说:“我不当老板,我要读书,救国救民!”从此以后,孙中山就奋发图强,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3.议一议:读了这个故事,你有哪些感想?同学间相互讨论,发表看法。
生1:孙中山长大后做的事情是跟小时候立的志向分不开的。
生2: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虽然他当时只是一个很小的孩子,根本不可能改变中国的命运,但是他从小立志了之后,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最后他就成功了。
生3:我知道了,立志是小时候做的事情,我们现在就要立志。
……
4.思一思:孙中山小时候就立志“我不当老板,我要读书,救国救民!”周恩来小时候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们都为之努力奋斗终身,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作为中国人,你有什么志向呢?
志向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可能是他终身努力方向的指明灯,让我们的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是所有课程共同的责任,《品德与社会》课程尤为重要。在读过故事,评过人物之后,老师一句“作为中国人,你有什么志向呢?”引发学生对自我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思考。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力求把历史与现实对接,引导学生从历史回归自己的生活,指导学生的生活,体现了“品德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课程理念。
卢梭在《爱弥儿》中谆谆告诫我们:千万不要同孩子干巴巴地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所了解。我认为,真实感人的故事就是能够“标示”的“东西”,故事能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能将自己与故事中的人物作对比,在比较中得到认知,反省自我,提升他们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态度和观念。
1.出示:(故事梗概:小时候老师叫他们背书,可从来就不讲意思,大家都不敢问。后来,孙中山想只背书不知道意思,没有什么用。他就壮起胆子跑去问老师。那时,提问几乎都要挨打的。当时孙中山说了一句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挨打也是值得的。)
2.讨论:你对孙中山的学习有什么看法?(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点拨:远大志向的实现离不开踏踏实实的学习;学习方法很重要;学习中遇到困难要想办法去解决……)
3.小结:从你们刚才的热烈讨论中,老师看出你们都很认同他的学习方法。你们现在的学习条件应该比他好多了,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你打算怎样做?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孙中山作为一个榜样人物,不仅他的高贵品质值得学生学习,对学生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的学习小故事更是学生学习的好资源。“读历史故事,评历史人物”,同是学生的身份,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作为一个榜样人物,更是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
传统美德经过历史久远的考验而流传至今,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学生道德生活的必需。但一直以来,传统美德似乎远离了学生的生活。而传统美德如果以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为载体,再加上有血有肉的描写与再现,就能使其真实起来。
1.演一演:请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展示故事《平凡的总统》。
(内容梗概:有一次,孙中山身穿非常朴素的衣服到参议院出席一个重要会议。然而门前执勤的卫兵拦住了他,卫兵得知实情后非常惊恐,连连请罪。孙中山急忙扶起卫兵说:“没关系,我们是平等的,千万不要磕头跪拜。”)
2.议一议:你从一个大总统和一个小卫兵的故事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1:虽然他是身份高贵的大总统,但是生活简朴。
生2:虽然他们身份悬殊,但是孙中山能够平等待人。
生3:是的,以后同学之间都应该谦让一点。
……
3.找一找: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让我们多找些来读一读,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传统美德。
在《品德与社会》历史人物的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情感,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历史故事,评历史人物”,让他们在参与历史问题的讨论中反省自身的生活,在体验历史人物的情感中进行个人道德的建构。
纵观整堂课,在引导学生“读历史故事,评历史人物”的过程中,活化历史,近化历史,实现学生与历史的对话,有效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