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所刚刚成立一年的新大学,我所供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考生家长强烈关注,各种各样的关切、问题甚至是要求,纷至沓来:有家长电话咨询学校的办学层次、目标定位、人才培养计划;有家长千里迢迢赶赴学校,为的是现场考察学生宿舍的空调、食堂的饭菜以及校园周边的配套设施;有家长仔细询问本硕博连读的比例、辅修学位的门槛、出国留学的机会;还有的家长希望详细了解某个专业的培养方案。我跟同事不无揶揄地说:“现在的家长个个都这么专业,比得上教育部本科教育审核评估专家了。”要说改革开放40年教育事业的巨大变化,这不就是一个具体而生动的例子吗?
我上小学正好是40年前的1978年。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用“百废待兴”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我就读于县城里唯一的一所小学。这所学校如今已经是省重点小学了,拥有高大的校舍、庞大的规模、强大的师资,培养出了千千万万的优秀学子。而当时,学校的条件很简陋(第一次在小学课本上学到“简陋”这个词的时候,我从没意识到“简陋”就在我身边):上学必须自带凳子,课桌不过是土坯墩子上搭一块木板;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只能用旧报纸糊上;作业本要自己去买2分钱一张的大白纸,裁开装好,认认真真地在封皮写上“语文作业本”等几个大字;课间休息,大家冲出教室,在唯一的乒乓球台边排队,轮流享受运动的乐趣。
由于教室数量有限,头两年只能是“半日制”教学——上半天课,放半天假,目的是给别的班级腾出教室。老师也是“多面手”,一个人要承担几门课。现在总是听到人们开玩笑说“你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吧”,而我恰恰相反,我的体育课是语文老师教的。尽管从逻辑上来讲,这根本没什么两样。
后来慢慢地,窗户装上了玻璃,灯泡换成了灯管,作业本不再需要自己制作;一个年级从两个班变成四个班,又从四个班变成六个班;课程越来越丰富,教师越来越多,“一人多能”的现象也越来越少。我们在一天天地成长,学校的变化也在一点点地发生。
回想起来,当时的条件确实艰苦,但是我从来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校园总是和欢乐连在一起,老师总是和关怀连在一起,我们每天都在进步,我们的国家每天也在进步(这不是一句空话,即便当时只是一个小学生,也能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在“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嘹亮歌声中快乐成长,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充满梦想。我想,简单而快乐,这大概也是20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人对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教育的共同记忆吧。
“高考改变命运”,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有着深切的体会。我参加高考那年正好是30年前的1988年。我成长在陕南山区一个普通的干部家庭,尽管从小到大,我在班里的学习成绩都是数一数二的,从来没让父母操过心。但是,父母从来不对我抱有太大的期望,我自己也从没有想过未来要做出一番什么样的成就。坦率地说,不是不想,而是不知道该怎么想,也没有条件去想那么多。
那时候,考个大学不容易。在刚刚恢复高考的头十几年里,一方面大学录取比例很低,一般人很难有机会;另一方面,生活压力很大,为了在更短的时间里实现国家统一安排工作的目标,很多家长宁愿孩子去读个中等专业学校甚至中等技术学校,因而一度出现中专比本科更吃香的局面。到我上高中的时候,这种局面已经有所改观,但也没有好多少。我的老师,也曾经是我哥哥的老师,经常这样鼓励我: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像你哥哥一样,考上某某师专。我当时的学习成绩即便不是全年级最好,也是最好之一了,老师给我定的目标尚且如此,可见当时考个大学有多不容易,可见我们当时的教育水平有多低。
高考的时候,我所在的省重点中学几百名文科考生中,只有两人考上了本科,据说这已经是历史性突破了。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我面对几大张花花绿绿的高校招生宣传资料完全摸不着头绪,既不了解专业,也不了解学校,对于填报志愿的规则和窍门也一无所知。老师能提供的帮助有限,父母想帮又没能力,即便是上过师专的哥哥,也基本上是胡乱指挥。
而现在,不仅孩子们大多基础扎实,头脑灵活,见多识广,富有主见,孩子父母也多才多艺,甚至手眼通天,对孩子寄予厚望,从所谓的“起跑线”开始就忧心忡忡、忙忙叨叨,一切为了孩子,一切围绕孩子,一切服从于高考。在这几年的高考招生中,看到现在的父母如此热忱、如此投入、又如此专业地为孩子出谋划策甚至大包大揽,像我这样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有时候很不以为然,而有时候又会充满羡嫉。我的内心清楚地知道,尽管出现了新的问题,但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不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而且实实在在地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前几年,在一次课堂上,我谈到自己大学毕业时的情景:就读于一家省属全国重点大学。毕业的时候,国家要求必须在党政机关或者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原则上不允许去往私企、外企,也不允许出国留学,甚至去往外省都有诸多限制。如果非去不可,那么需要向学校赔偿大学4年的培养费,文科生每年2700元,四年总计10800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下课后,一位学生跟我说,非常羡慕我们那个时代。我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们那个时代可是一个没有选择的时代啊!”学生回答:“还是没有选择好啊!”这样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我回答他:“有选择肯定比没有选择好。社会的进步就在于赋予你选择的权利,也赋予你选择的能力。”他回答说:“我们现在是选择太多了,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无所适从啊!”我理解他的心情,但我仍然不无揶揄地回答他说:“重要的是你有了这个权利,也有了这个能力,只是出于种种原因,你不愿意去选择!”
作为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我感触颇深。从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再到把实施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教育的改革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画面的一个缩影。高等教育同样如此,从“211工程”“985工程”到“2011计划”,再到“双一流”建设的启动,国家的一系列重要举措,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无论是“质”还是“量”,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跨越。它让每个人都拥有了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机会,并为之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