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精准扶贫实施战略的大力推进,教育扶贫的持久效力愈加凸显。教育扶贫是从根本上斩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的扶贫举措,是扶贫工作的关键环节、精准之“穴”。
当今教育,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扶贫就是要通过教育对知识的传递与再生的功能,以知识再生产的方式实现贫困者劳动能力的升级与再造。教育如何助力脱贫,教育扶贫如何从粗放走向精准,从而实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近日,笔者参加了第二届“贵山大讲堂”论坛活动,结合这次活动的感悟与本人的工作实践,就教育扶贫工作与校长的使命,谈谈我们的一些思考。
教育扶贫与政府扶贫应有方向与领域的不同。政府扶贫主要方向与任务是让贫困老百姓摆脱贫困,并经过共同努力脱贫致富,其领域主要为经济;教育扶贫的方向与任务是让贫困的山民或农民认识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要让每个农村孩子不仅要上学,而且要上好学,更重要的是不要重男轻女,其领域应在意识形态。就贵州省而言,在论坛中发言的校长讲到了不少山民存在溺爱男孩、歧视女孩以及对知识的漠视、对贫穷不思变等陈旧僵化的观念问题,而这些则是山民家庭贫穷和代际传递的根源所在。所以,教育扶贫主要不在经济上帮扶多少家庭与多少孩子上学,而在于思想启蒙。当然,经济上帮扶也必不可少。要坚定不移地为转化、改变山民们的观念、思想与教育意识而不懈努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为一切贫困的根源除了地理封闭落后之外,就是文化、教育与思想的贫瘠。
优质学校帮扶农村薄弱学校。笔者从名校长工作室对成员校送教与帮扶过程中了解到的严峻的教育现实是:薄弱学校的领导者多数只为行政上的领导,仅关注学校的日常管理,满足于学校的“四平八稳”,只要稳定不乱就好。对前沿的教育动态不学习,不研究,不思考;有的静等上级的指示,让咋干就咋干;或者对各地先进的做法生搬照抄。殊不知,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情与文化土壤,不明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道理。这些领导不仅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更可怕的是,对发生在眼前的非教育现象与行为不知不觉。为数不少的教师“只顾埋头拉车,不肯抬头看路”,意识不到教师成长与专业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任凭妨碍精神成长的因素在自己身上滋养蔓延,更可怕的也是对教育的不知不觉。教育是什么?我到底要做什么?很少去思考,甚至不愿去想,更不要说去弄清楚,怎么考我就怎么教,或者抱着自己的一套“应试法宝”,一遍遍盲目机械地干。不研究学情,不研究作业、不面向全体施教,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欠贴切。究其原因,缺失的不是教学技能技巧,而是对新课程理念的真正领悟,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真正把握。缺失的更是教育思想、学科精神、学术素养以及教师自我的主体。
事实上,就当下义务教育政策,农村家庭绝不存在孩子上不起学的问题,作为父母哪个不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笔者曾经从一份资料了解到,一些农村孩子到初中辍学的原因,是教师教育教学方式不当,语言暴力是直接杀手。孩子在学校、教室找不到自信,无颜面无自尊,从而对学习丧失了兴趣,失去了信心。回家后有的父母不懂教育、不懂孩子,方式方法简单粗暴,孩子心理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与心灵抚慰,既无助又无奈。于是产生了逃避心态,纷纷逃离学校外出打工。笔者接触过不少这样的孩子,有的孩子不是不聪明,但初中那段生活给他留下了晦涩的记忆。有的说:“我那时成绩还是不错的,就是初二时家里出了点事,有时贪玩……某一科拉下来了,老师眼中只有成绩好的,经常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讥笑我,我才一气之下不上的。现在挺后悔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听后心里总是堵堵的。
因此,帮扶农村或薄弱学校,首先要对其校长和教师进行教育思想与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有效渗透,提升其整体教育教学素养,切实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真正了解、掌握与应用新的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发展观、学习观、教学观、课堂观、课标观、教材观、评价观、作业观、目标观与方法观,真正实施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教学与评价机制,真正推进“学生中心”“学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有效实施“学生立场”。其次,要耐心帮扶农村或薄弱学校校长树立办学的自信心与勇气,不要一天到晚哀叹办学条件差、学生生源差、家长素质差、没有好老师、教师留不住、学校不被重视等等,积极引导他们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帕夫雷什中学同样是一所农村学校,却世界闻名。这次我们考察的遵义市第34中学,位于革命圣地娄山关脚下的板桥镇,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学校条件尽管较简陋,但初见校长吴玉红,热情、自信、积极、乐观、向上,我们所有学员都被她的教育热情与情怀所感染。在她的带领下,学校以“永不掉队迈好每一步,永不言败过好每一天,永不放弃育好每个人,永不懈怠上好每节课”为发展理念,传承长征精神,务实进取,积极作为,不等不靠,主动发展,教学质量逐年提升,学校面貌生机勃勃,展现了老区人民勤劳智慧、乐观豁达、心强志坚、奋力前行的新时代大无畏革命长征精神,以及不惧困难、怀揣梦想,以温情而又深厚的教育情怀,诠释着一个普通教育人的责任、使命与担当,堪称校长和教育的楷模。所以说,学校虽有大小、区域之别,但教育无大小、区域之分,只要怀揣梦想,勤于思考,脚踏实地,并给予教育以有效行动与真爱,就没有办不好的学校。
发达地区的校长对教育扶贫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名校长不应徒有虚名。名校长一定是一个爱学习、肯钻研、勤思考、有思想、教学能力强、业务水平高、求真务实、身体力行的人;一定是一个有教育情怀、教育视野、大爱的心灵、善良的本真、有教育责任与使命担当的人;更是一个恪守教育良知、坚守教育信念、充满教育激情与梦想、教育行动自觉主动的人。名校长应该有历史的担当,因此,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推进脱贫攻坚的今天,要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地为教育扶贫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全部力量。茨威格曾说:“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人生的中途、富有创造力的壮年,发现自己此生的使命。”我们愿意与所有校长和老师一起以自己星星之火去照亮教育扶贫与探索之路,像一颗颗星星在钟爱的教育事业中,留下自己绚丽的轨迹。在当今这个伟大的时代,肩负起振兴中国教育、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