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 端云瑶
【案例背景】
未来需要创造性人才,而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乐于探究和开拓创新的实践能力。《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中强调:喜欢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小玩具、小礼物或布置环境等来丰富和美化生活。能根据需要动手做简单的道具、小模型、小物品等来开展活动。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乐于动手,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探究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展现并提升自己的经验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所谓“乐于动手,乐于探究,获得知识,提升经验”,就是指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启发、共同探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旨在使学生从小勤于动手动脑,学习探究的方法,养成乐于探究的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在“乐于动手,乐于探究”这一方面的欠缺,一直是基础教育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杨振宁教授曾经指出:中国的小孩在动手兴趣和能力方面不如欧洲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确实如此,即使是再好的知识、再好的学问、再好的理解和方法,如果没有切实有意义的实践,是不会获得任何效果的。因此,引导学生“乐于动手,乐于探究,获得知识,提升经验”是非常必要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师要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展开教学,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坚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际活动,以实现目标。
【案例描述】
江苏省省编版的《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中的第八课《爱思考 会研究》是第三单元“我也能探究”其中的一课,旨在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思考和探究的快乐,让学生们通过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了解相关的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课笔者安排了四个活动。
活动一:研究小蜗牛,激发探究的兴趣
首先,笔者出了一则谜语: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打一动物)学生们猜出了是“蜗牛”,笔者再出示毛毛虫,让学生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们很快就能比较出区别:蜗牛的头上有触角,背上还有重重的壳。接着,笔者让他们围绕蜗牛提出问题,看看谁想到的问题最多、最好。学生们都想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蜗牛吃什么?”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蜗牛头上的触角有什么作用?”还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蜗牛背上的壳有什么作用?”笔者知道,此时已激起了学生研究的兴趣。看来研究不是那些大研究家们的专利,小学生也都能来研究!
活动二:研究含羞草,了解探究步骤
笔者又出示了一则谜语:说它是棵草,为何有知觉,轻轻一碰它,害羞低下头。(打一植物)从而引出“含羞草”。笔者出示一盆含羞草问:“针对这样的含羞草,你又想研究什么问题呢?”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为什么含羞草的叶子一碰就合起来呢?”还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含羞草为什么叫含羞草呢?”笔者说:“刚才你们提出了很多问题,那你们想一想,要研究一个问题应该有哪些步骤呢?”有的学生说:“可以先自己观察一下,不知道的问题去问爸爸妈妈。”有的学生说:“可以去查一些相关的资料。”还有的学生说:“可以去网上百度一下,就什么都知道了。”笔者说道:“最后我们还要把研究的内容记下来,就是我们的成果了。你们都很爱动脑筋,很会观察事物。”
活动三:亲手操作,制定探究计划
笔者开始布置任务了:“要研究好一个问题,就要事先进行周密的设计,这就叫‘制订计划’,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书上的第38页上面的一个问题,制订你们的研究计划吧。”学生们一起兴致盎然,开始制订各种计划,虽然他们才二年级,制订出来的计划比较简单,但是已经能体现他们的探究兴趣。
活动四:教师引导,熟悉探究方法
笔者先引导学生:“经过之前老师布置的任务,同学们其实都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研究,你们一定有了很大的收获,我想问问,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研究的呀?”有的学生说:“我是问了其他的同学。”有的学生说:“我是想起了以前问过爸爸妈妈类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说:“我想起了以前曾经看到过的有关的电视节目。”现场的探究毕竟有限,但是已激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认知,笔者接着说:“今天老师也向你们介绍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电脑出示相关内容,1.测量记录法(播放录像):研究小组在早、中、晚根据太阳的位置不一样,分别测量记录校园里大树影子的长短。2.实验探究法:不同颜色的水混合在一起,颜色不一样?(现场演示做实验,红黄蓝为三原色,互相混合在一起,看看会是何种颜色)3.资料探究法:(1)(出示演示地球引力有关动画)怎样研究“苹果为什么掉在地上,不飞到天上”?(2)可以查找哪些资料?(介绍利用网络查找资料的研究方法)学生们看得眼睛都不眨一下,笔者继续问:“现在,你们来说说,要想研究好一个问题,可以用哪些研究方法呢?我想你们一定有了很多的收获。”学生们争相发言,都说得很熟练。
拓展延伸活动:举办发布会,展示探究成果
在学生们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研究之后,笔者举办了一个研究发布会,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汇报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结果令笔者刮目相看。有的学生带来了实物,有的学生以画报的形式汇报,还有的学生以剪贴画的形式进行汇报。虽然学生们的成果不是很精致,但是每个学生参与了探究活动,整个探究的过程对于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案例反思】
道德与法治学科必须得让学生们“动”起来:
(一)课前的准备要“动”
要实现课内有效的探究,在课前,教师就要对学生们收集资料等方面进行指导,让他们先“动”起来,为探究做好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
(二)课堂上参与要“动”
课堂上,要让学生们充分动手、动脑,强化切身体验,经历探究的过程。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动”脑。笔者通过引导学生们对教材中蜗牛和含羞草两个范例的自由讨论活动,打开学生思维,帮助他们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促使他们产生探索的欲望,产生乐于探究的积极的情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学会对同一个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研究,使他们兴趣盎然。
重在实践——引导学生“动”手。教师要为学生们提供进行研究活动的练兵场。先是小组合作制订计划,使其真正参与到探究的活动中来,每个人出谋划策,这样不仅降低了探究活动的难度,还大大增强了研究小组的凝聚力。学生们切身地感受到自己就是小组的主人,自己就是真正的小小探究家。学生们在活动中自主发现和探究,发展探索的情趣,既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又达到了在做中悟、做中学的目的。
积极评价——引诱学生“动”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始终以积极的评价提高学生们的研究热情,“学生们都很爱动脑筋,很会观察事物”“你们一定有了很多的收获”……这些温暖的话语,都在诱发着学生们的“心”,把课堂变成了展示学生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大舞台。
(三)课后的延伸要“动”
在课后,教师还要让探究陪伴学生们走进他们自己的生活,可以通过小课题研究等不同的形式,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去探究,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升经验,收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