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吴玲瑜
在幼儿游戏中,教师扮演着什么角色?又如何有效地与幼儿互动呢?笔者就大(一)班“奶茶铺”游戏进行了观察,重在对幼儿和教师的行为进行剖析,明确教师的“有所为”能助推幼儿的游戏发展,“无所为”更是承载了教师的良苦用心,而非解放教师和放任幼儿。
实录:“美食街”游戏已持续开展了两个月,进店光顾的客人逐渐减少。春春用纸剪出圆形纸片,把它们放进空罐子里,用吸管搅动。她的动作引起了勰勰的注意:“你在做什么?”春春一边搅动罐子,一边说:“这是珍珠奶茶!我的新产品。”听完,勰勰招来了同伴宁宁:“我们也来做。”于是,宁宁从“百宝箱”中找来了许多彩纸,一起做起了“珍珠奶茶”。客人来时,他们就会抢着递上一杯,然后继续专注于奶茶制作。
回应:游戏中,教师仔细地观察、倾听、记录,讲评时还请春春介绍了“珍珠奶茶”,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孩子们议论纷纷:“我喝过布丁奶茶。”“我喝过热可可。”“我妈妈经常给我买珍珠奶茶。”……于是,教师顺水推舟:“我们开个奶茶店吧!”“珍珠奶茶”是个别孩子根据生活经验生成的游戏主题,从孩子们的投入状态不难发现他们对材料操作和游戏情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及时捕捉了兴趣点,虽静观无为,但实则挖掘了有意义的个体经验。讲评环节为更多孩子参与游戏做好了铺垫,最后提议开设奶茶店是对幼儿自主游戏最大的肯定和鼓舞。
实录:集体讨论:奶茶小铺需要些什么材料?我们的奶茶铺要请几个人比较合适?工作人员要干些什么?有的孩子回答:“需要一个老板收钱,还要两个服务员,一个做奶茶,一个卖奶茶。”有的孩子说:“除了奶茶,还可以卖苹果汁、菠萝汁、橙汁等多种饮料。”“我们要准备钱。”“我们可以手机付钱。”还有的孩子说:“可以用橡皮泥制作‘珍珠’。”孩子们想出了很多好办法。教师将他们的好点子一一记录在黑板上。
回应:集体审议是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师担任了话题的组织者、倾听者和审议过程的记录者。用心倾听孩子们的对话,让教师在游戏的指导中少走了许多弯路,也让孩子们成了游戏拓展的主导者。经过提问教师发现,孩子对饮料的购买经验比较丰富,对游戏角色的人员分配也有初步的了解。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通过小结、提问,成了孩子游戏的引导者,用图标的形式记录商讨结果,助推游戏发展。
实录:“奶茶铺”开张了,三个小朋友忙着用橡皮泥搓圆制作“珍珠”。客人来时,他们争先恐后将奶茶递给客人。教师上前说:“我要买杯饮料,谁帮我点单呀?”春春看见了,忙对茗茗说:“快去招呼客人,待会儿再做奶茶。”茗茗放下手中的罐子,问:“要喝什么饮料?”“苹果汁!”茗茗忙端给我一杯。教师看到桌上摆了许多做好的“奶茶”无人问津,说:“呀!奶茶这么多呀!时间长会变质的。你们谁是老板?想办法推销一下。”春春的反应最快:“我去请客人来,你们等着。”春春在门口大声叫唤,果然,客人多了起来。
回应:一开始教师发现孩子的分工很不明确,他们只对材料感兴趣,教师通过参与游戏给予提示,帮助他们明确岗位分工。在游戏讲评中教师还了解到孩子对奶茶的有偿买卖有点不明白,于是教师将价格问题抛给了孩子,统一价格、制作价格牌也是一个有趣的环节。当然,有可能孩子们对商品价格的认识还不够,因此买卖活动也只能停留在表面。我们提议家长带孩子一起去买东西,创设一次孩子自己付钱的机会,让孩子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
游戏中教师时而倾听、时而参与,时而观察,时而鼓励,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根据孩子的具体行为变化不同的角色呢?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回应策略的。
当发现孩子有新的兴趣点时,教师是一名细致高明的观察人员,要避免干扰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有最真实的自我表现。教师的“无为”能有力地保护孩子的创新精神,而游戏所蕴含的创造精神是其灵魂所在。游戏中应该用欣赏、研究的态度去观察孩子,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角,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允许孩子自由探索。
开展新的游戏时,教师是正确的引导者和积极的参与者。我们需要认真对话,既要顺应孩子的探索需求,还应注意顺应孩子的思考方式,让孩子在自然状态下了解教师要表达的意思,双方进行平和的沟通。这需要教师回归童心,从孩子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表述,并且以一种商讨的姿态和孩子共同确定游戏发展的方向、制定游戏规则、规划游戏材料的归类摆放等。
孩子的能力是有限的,当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是鼓励者和协助者。鼓励协助的方法有很多:材料支持、动作帮助、语言暗示、策略支持等,选择方法时需要对情境有理性把握,把握的原则是让孩子跳一跳才能够到“果子”,给予孩子一定的挑战性,也让教师的协助更具有效性。
总之,教师以尊重、顺应幼儿为先,把握幼儿真正的需要,肯定幼儿表现的同时,给予恰当的建议,让孩子在游戏的天地中自由翱翔、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