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视野下“基础”课专题化教学范式及其路径探求*

2018-11-30 15:03
教书育人 2018年3期
关键词:基础课程教师

一 专题化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突出问题导向”,“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马克思一贯强调:“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毛泽东鲜明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没有解决的问题,哪里就有矛盾。”这些论断和思想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的专题化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

“基础”课的教育目标是为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主要内容是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国家观、道德观、法治观等,内容庞杂且又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统摄。通过“基础”课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大学生思想问题及其所处时代现实问题地分析,释疑解惑,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思维方法,提升认知能力,自觉内化社会主义价值准则和价值追求,改造同自身客观世界的关系。

因此,在“基础”课教学改革中必须树立“问题导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将其贯通于教师、教学资料(如教案、讲义、教辅资料等)和学生三个基本要素之间。当前,在“基础”课中,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的缺位,是制约“基础”课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结合当前形势,究竟应该如何提出问题?问题要折射怎样的价值取向?采用怎样的范式予以解答效果最明显?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基础”课教学改革首当其冲的问题。

对“基础”课的每一种理解或者解释总是具体的、历史的,是根植于一定社会背景和特定语境中的,因此,“基础”课提出的问题必然是观照当下社会现实语境,即提出的问题必须基于“基础”课现实问题才有意义。就现实情况而言,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强调对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问题的理解;二是强调对学生思想实际和认识问题的关注;三是强调对社会现实问题和现实状况的回应;四是强调对“基础”课内容的解读、探究、反思、批判等重塑;五是强调对学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导向与能力培养。这五个相互联系的命题共同构成了以问题导向的“基础”课教学问题体系。基于此,一般的“基础”课教学范式不能有效解答上述问题情况下,专题化教学应运而生。

专题化教学是目前“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其目标是将整个课程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课程内部的有效划分,突出系统内部各个部分的特性,并使系统内部又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专题化教学是按照“基础”课教学目标和要求,在充分理解教材和把握教学要点的基础上,结合“基础”课的基本理论,以问题为导向,提炼教学重点和难点,整合并拓展教材内容而形成若干个独立且具有相互联系的专题的教学方式。

专题化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专题化教学是对“基础”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再造,是基于对“基础”课教材全面把握,坚持问题导向,联系实际问题,将教材中的相关理论和知识用专题形式贯穿起来,重在每个专题内相关理论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整体性和严谨性,强调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突出对学生思想和现实问题困惑的回应。因而,进行“基础”课的专题化教学改革是解决有效组织教学的理想范式和有益探索。

二 “基础”课专题化教学范式

1 适应思政课程发展方向和满足学生需要

“基础”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集高校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于一身的独特课程。其主要目标并非一般知识教育和技能传授,而是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正确引导,关注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因此,“基础”课必须树立问题意识,找准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转变教学范式。专题化教学就是针对实际问题而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的教学活动,能够较好地解决“基础”课教学中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冲突、理论与实践冲突、内容与形式冲突等,并将其统一在专题化教学中,符合课程发展方向并能满足学生内在精神、道德等提升的需要,这是传统教学难以企及的。

2 发挥教师主体性和主导性

“基础”课专题化教学既可以照应教材和教学体系,又能突出重点,且有利于避免交叉重复和刻板陈旧等问题,便于教师依据学生思想实际和现实问题灵活施教,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另外,“基础”课专题化教学要求教师集中精力研究和准备自己擅长的专题,这不仅可以深化教师对相关理论和实现问题的认识,提升学术能力和研究水平,而且可以增强教师授课娴熟度和精深度,更好地将学生目光吸引在课堂之上。

3 增强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

“基础”课专题化教学既可以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吸引力和教学实效性。专题化教学可以使教师潜心于个人专长研究,将学术研究取得的成果运用于教学中,成长为“基础”课专家型教师。“基础”课专题化教学能够促进教师个性发展和优势发挥,形成具有鲜明个人魅力的教学风格。“基础”课专题化教学可以由教学风格和情态各异的两位及以上教师同时执教,大大开阔学生视野,增强教学总体吸引力。同时,可以促进教师竞争意识,增强教学动力,促使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4 凸显教学针对性和现实性

“基础”课专题化教学不回避现实问题,突出时代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可以基于全新视角对“基础”课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研究。每一个专题都强调以学生思想和社会现实问题为核心,注重传道授业解惑,重视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基础”课学习方式转变为开放式和探究式的学习,增强学生学习“基础”课的内在动力,提升“基础”课教学的现实性、针对性、实效性。

三 “基础”课专题化教学的路径

1 构建开放多元的“基础”课课程体系

围绕课程的开发机制建设、课程体系框架构建、课程实施管理评价三个重要环节,“基础”课专题化教学构建了开放多元、立体长效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上,确立了标准、课程、教材“三点连线”的长效机制,以标准制定规范教学工作,为课程研发提供坐标;以课程开发指导教学实施,为教师提供载体;以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教学讲义、教学大纲等物化教学成果,为教师提升提供发展平台。在课程体系上,聚焦教师教学基本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形成了两大系列、三大功能、四个领域、四个发展阶段的课程内容体系,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需求和岗位工作的具体要求。在课程管理评价上,将松懈的过程监控紧缩为严把两关,推动以研究为核心的常规“课程论证”工作,严把课程入口关,同时,开发运用培训评价指标和评估工具,严把课程效果关。

2 构建专题化组合式“基础”课教学模式

专题化教学是围绕培养目标,以大学生思想实际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若干专门问题(或课题)进行讲授或组织教学活动。它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课堂教学内容专题化。把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独立的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专题,专题讲授可以是新知识的“浓缩”,也可以是综合性的专题讲座或专题研究报告。二是其它教学内容的专题化,把结合课堂讲授而进行的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调查研究、模拟项目实习也设计成专题,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组合式,是指在专题化设计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地分配各专题的教学时间,合理地安排教学专题的先后顺序,精选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从而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专题化组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针对教育对象的层次和特点,按照课程目标,把课堂教学内容和其它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有机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专题,然后再把它们组合成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并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加以实施的新的教学模式。它可以实现按需施教,提高培训的针对性、适应性;学用结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师生互动,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专题化组合式教学模式,适应新时期教育理念,尤其是学生的求知要求。遵循成人教育的客观规律,周期短、内容精、容量大、效果好,是适合思政课程特征的理想模式。

3 构建互动教学的“基础”课教学氛围

“基础”课专题化教学要不断优化教学氛围,构建互动教学师生平等氛围。这就需要打破传统“基础”课教学的模式,根据“基础”课课程目标、任务和对象的不同特点,将教学内容和形式精心设计成各种专题,提高“基础”课教学针对性;打破理论与实际的界限,通过专题的设计,将某一领域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有机地统一起来,并经过全面、系统的分析、探讨,使学生学得深,学习有获得感;打破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潜心钻研社会现实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掌握本专题最新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并能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实践专题设计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基础”课采取专题式授课的方法,把教材内容转变为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专题,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实现教与学互动,教与学相长。

猜你喜欢
基础课程教师
最美教师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大山里的教师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