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严雨苓
我是理科生,在填报志愿时,我想报考财经、法学等文科专业。父母、好友对我这样的选择有很多质疑,于是,我动摇了。
我父亲从事的是建筑类工作,他建议我选择城市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我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即使我当时对这个专业没有多少了解,更谈不上热爱。这种迷茫感持续到开学后,才有所改变。
在学校官网上,我看到78级校友潘一玲老师的故事,这让我对我的选择和大学生活都产生了些许思考。
1978年,潘一玲老师作为恢复高考最早一批大学生来到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前身)燃气工程专业学习。1982年,潘老师毕业后,到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工作,开始了她30年北京燃气规划建设事业的生涯。她从一名燃气规划助理工程师做起,经历了北京能源规划发展计划以及从煤气到天然气的能源战略转变。
上世纪80年代是北京燃气气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年代,是人民对燃气需求与日俱增的年代,也是人工燃气和天然气两个管道燃气发展较快的年代。正是在这样的机遇期,潘老师开始了北京燃气规划建设事业。
上世纪90年代,是天然气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潘老师组织编制了《北京市引进陕甘宁天然气市内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陕甘宁天然气进京,改变了北京燃气气源长期不足的局面。
我最受触动的是,潘老师总结她所取得的成就时说:“我从上学到现在就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燃气,心无旁骛地从事燃气规划研究的工作。要有干一行爱一行的适应力,将每一项工作按照卓越的标准去做。”虽然我对所选择的专业没有火一般的热情,但那又如何?既然选择了它,就要有干一行爱一行的适应力。
我与潘老师的专业不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专业之间也出现一些共通点,那就是每个阶段都有新的挑战,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机遇了。所有的工程都不是一劳永逸的,比如我所选的城市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
我通过阅读桥梁设计大师包玮琦的著作了解到,上世纪,行业内对城市桥梁工程的养护与耐久性认识不足,很多人认为桥梁只要通车了,就万无一失了,养护无足轻重。但实际上,一座跨河的桥梁,如果建完以后不去维护,受环境、湿度影响,经过30年左右,钢筋就会严重锈蚀,保护层也会完全碳化。特别是早期的桥梁工程对混凝土的品质、耐久性要求不高,再加上对于保养、维护不重视,后期会产生很多安全隐患。
市政桥梁开始被重视是在上世纪末,2004年3月实施的《城市桥梁技术养护规范》意味着行业内真正重视起城市桥梁养护问题。
近年来,业内对于这方面的认识越来越认可,但对于养护的理念、手段和技术措施等方面的研究仍有待提高。
比如养护理念,道路桥梁管养的工作较为分散和琐碎,桥梁的历史信息、病害的发展历程、设备的维修与更替等技术档案,也都呈碎片化状态。要研究能够改变过去应急式、尝试性的管养方式,必须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建立中长期的养护研究计划和综合管养平台。
再比如技术措施,公路养护科学决策是一个新兴理念。目前,我国大部分干线公路除平整度等个别指标可采用自动化检测设备采集外,其余仍主要依靠人工目测和手工丈量的传统检测方式。量大面广的农村公路仍尚未实现路况自动化检测。另外,因为养护的成本高,使得养护很难普及到每一个地方,如何节约成本,也是未来道桥养护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前,许多城市有很多铁路平交道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铁路和道路交叉“平改立”,解决了铁路和路交叉路口的交通问题。但是近年来,这类“平改立”的位置出现了一下暴雨就严重积水的问题,急需解决。
通过了解道路与桥梁工程行业的现状和未来的挑战,我对这个专业有了全新的认识。未来道桥专业的高端人才会偏重养护方向,现在的高校也已经开始设置养护、耐久性等方面的课程,这可以让我未来的学习有的放矢。
除了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多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特别是对技术的研究与使用。因为道路的养护对象除路面及其沿线附属设施外,还包括交通工程设施、监控、通信、照明设施、绿化环保园林设施等。这些设施的养护和管理涵盖了建筑、园林、机电、机械、计算机等多种专业,它们是内容广泛、互有联系、缺一不可的综合养护体系。多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对于解决新问题会有不一样的角度。
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现在已经工作近40年了,我毕业到退休也差不多要工作40年,这40年,我愿只做一件事:道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