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我主要研究城市生态安全空间评价及其与空间驱动因子关系。具体来讲,就是依据已获取城市的经济社会因子数据以及自然因子数据评价这个城市具体区域的生态安全状态,依据数据找到影响该区域生态状态的因子有哪些,以及这些因子是怎样影响该区域生态状态的。
城市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与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共同组成了国家安全体系。在人类社会高速发展时,全球性和地域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也随之凸显,如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生境破碎化、水土流失、酸雨、森林退化、土地荒漠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重威胁着社会经济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安全的定量研究是生态安全的主要内容,一般运用数学、统计学等量化手段,对生态环境因子和生态整体进行生态安全状态的评价。国际上主要运用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作为生态安全的评价模型,且多依赖于以行政边界获取的各种社会经济发展的统计数据,但城市生态安全评价必须具有空间性。这就要求学者们在对生态安全进行研究时,必须处理大量的地理空间信息。
我所研究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优势在于空间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它可以定义环境要素的分布趋势和空间关系,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生态安全格局。近年来,很多学者基于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可视化方法,采用空间制图的方式来进行生态安全评价以及预警研究。
地理测绘科学的应用范围已从传统国土资源的量测,扩大到道路导航、人工智能、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生态环境评估等领域。地理测绘科学应用于生态环境评估,大大推动了我国生态环境评价研究工作的发展,改进了生态环境评估对统计数据的完全依赖,同时也使评估结果能够对应于研究区的任何地方,量化区域生态环境状态并利用可视化的方式直观的呈现出来。这些都为政府有关机构以及环境保护工作者们优化城市发展模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了较精确的数据支撑。
作为地理测绘专业的学生,我结合自己专业所学将GIS应用到科学研究中,利用遥感影像和GIS评价了宁波市过去40年来(1975~2015)的生态安全格局,量化分析了宁波市生态安全格局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宁波市生态安全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宁波市生态安全格局总体上呈现市中心生态非常不安全,郊区生态非常安全。1975年至2015年,宁波市生态逐步恶化。各个时间段内,不同因素对宁波市生态影响程度不同,总体上说,人口密度以及建筑密度是影响宁波市生态变化最重要的因素。我借助GIS工具,利用遥感影像信息中的基本像元为信息单元,并将其他信息和数据转换成空间图层,使评价的结果可以细致地针对任何空间对象和任何区域。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宁波市地方政府优化城市规划,实行合理的土地利用管理办法,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