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小海小学 徐丽红
课堂立体化是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学习主动化、资源整合多元化、课程讲授多样化、学习支持立体化”。这种形式下的教学模式,会更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实现课堂立体化的最好途径,不是教师死板地传授,而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要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健康发展,要想让孩子们变得更聪明、更有活力,课堂上,教师就得调动孩子们的多种感觉器官,不仅要让孩子们看,还得让孩子做,不仅要动脑,更要动手,动手操作比单纯地让孩子们动脑思考会更适合他们的智力发展。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发展,他们对直观的、形象的,能够动手操作的事情往往感受、体验得会更深刻。
在《做酸奶》一节的教学中,酸奶是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吃的食物,所以不用教师交代,只告诉学生这节课要自己制作酸奶,孩子们的积极性就会非常高涨。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教师提供制作酸奶的原材料和工具。然后教师一边告诉学生酸奶的制作方法,一边指导孩子们动手制作。制作完成以后,要求每个小组保存在教师准备的纸箱里,算好时间,等到差不多酸奶发酵成功以后,教师再给学生上第二阶段的课程。这个阶段,学生品尝自己制作的酸奶,在品尝的过程中自然会提出问题:“鲜奶怎么会变成了酸奶?”这是师生接下来要重点探究的科学问题。
动脑是考验孩子们的抽象立体思维能力,而动手是用立体的场景引导孩子们学会抽象思维,比较下来,不难发现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无论是什么课程,引导孩子们学会思维总比直接考验孩子们的思维教学效果会更好。
科学的发展是离不开实验的,科学就是一个实验又一个实验的积累,所以小学科学课程也不应该脱离了实验。但是在现在的科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科学结论,往往会忽视科学实验。这种教学可以用一个不太恰当,但可以表达心情的词语——暴殄天物来形容,因为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对科学的探究精神都在这样的模式中被扼杀了,所以,必须改变。
在《空气的性质》一课的教学中,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孩子们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是真实存在的,并占据一定空间,有一定重量的。怎样让孩子们对空气有这样深入的认识,那么只有实验。教师依据教材中给出的图片给学生准备实验材料,然后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按照教材中的提示完成这些实验。教师要告诉学生们的是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这节课的实验并不抽象,甚至都是孩子们平常玩过的游戏,所以让孩子们玩实验也是一个认识科学真理的好办法。
如果说直接告诉孩子们科学结论是平面的、呆板的、激不起孩子们任何科学探究兴趣和欲望的教学方法,那么实验教学活动就是立体的、有活力的、符合孩子们好玩的心理特征,能够满足学生好奇心的教学方法。
“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这就是说实践的重要性的。小学科学课程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并且这个课程只有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才能让孩子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魅力,这些特点决定了小学科学教学不可能把学生封闭在固定的教室里,而必须把学生引到课堂之外的广大空间里,这个广大的空间,就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的教和学的舞台。
在《校园里的植物》一节的教学中,首先让孩子们自由交流自己在校园里或者其他地方看到的植物,说出植物的名称,或者描述植物的形状让大家猜名称。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看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告诉孩子们观察植物的方法。到这里,仅仅看教材图片或者教师利用多媒体准备的图片已经满足不了孩子们观察植物的兴趣了。所以,接下来教师要把孩子们领到校园的里,在这种真实的教学情境里,孩子们的科学探究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升。
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能让教材中,书本上讲述科学知识的平面字和画,变成立体的、孩子们可以参与的科学活动。孩子们在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掌握了科学知识,锻炼的科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养成了科学探索的习惯。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依据小学课程的教材内容,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征,科学合理地拓展教学资源、灵活教学方法,组织学生们喜欢的,能够接受、愿意接受的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以此来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化课堂模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崔妍.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发展探究性学习的能力[J].学周刊,2011(19).
[2]王云.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初探[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