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城东小学 田亚军
小学数学新课程强调,数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过程的及时回应反馈。只有引导学生“生成”数学,数学课堂才能充满活力。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怎样引导学生“生成”数学呢?
阅读能力是小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能力,如果学生阅读能力不强,就会影响小学数学概念及数学规律的学习。为此,教师应积极设计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让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去动态观察数学问题,正确分析及解决数学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进而引领学生智慧生成。
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角的认识》时,总结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这句话中有两个关键词,即“一个定点”和“两条边”,只有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两个关键词,学生才能加深对角的概念的认识。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角的组成,然后出一些题目,以验证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待学生对角有所感知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折角、比角与画角,最后在黑板上写出关于角的儿歌:“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后画边。张口大角就大,不管边的长和短。”这样让学生通过唱、念等方式去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角的理解,有效地推动了学生的动态生成和探究数学知识的智慧。
小学数学教学重在灵活、巧妙地引导学生善于学习,在学习中深刻理解数学知识。为此,教师应善于捕捉数学课堂上能促进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有价值的信息,并善于运用这些信息引领学生的智慧生成,进而将师生互动与学习探究引向深入。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时,教师提出问题:“圆锥有几条高?”一个学生回答道:“只有1条高。”就在老师准备教学下一个环节时,突然有学生说:“老师,不对,我觉得圆锥也跟圆柱一样,有无数条高。”听完他的回答,其他学生都愣住了,教师及时捕捉了这个“节外生枝”,微笑着说:“你能叙述一下理由吗?”该生说:“我在圆锥的上面和下面各放一把尺子,两把尺子保持平行,以前学过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所以我觉得圆锥有无数条高。”教师说道:“同学们,还记得圆锥高的定义吗?”这样,教师将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大家一起帮助该生纠正错误的认识,最后,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根据“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来测量圆锥的高,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一般来说,学生在数学认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定的认知“偏差”,通过辩论,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生成数学智慧。
如在教学正方体的表面积及体积的相关计算方法后,教师出示一道判断题:一个正方体的边长为6cm,正方体的表面积与其体积一样大,对吗?在练习时,有的学生认为是正确的,而有的学生认为是错误的。为此,笔者将学生分为正方(认为是一样大的)及反方(认为不是一样大的),展开辩论活动。
正方:关于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你清楚吗?
反方: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公式为边长×边长×6,体积公式为边长×边长×边长。
正方:一个边长为6cm的正方体,其表面积为216,体积也是216,这不是一样大吗?
反方:它们虽然数值一样大,但单位不一样,正方体的表面积单位为平方厘米,而体积单位为立方厘米。所以不能算是一样大。
正方:这道题目说的是它们一样大,并没有说比较单位的大小。
反方:请问1cm与1kg是一样大吗?能比较出大小吗?
正方:cm是长度单位,kg为重量单位,它们不能相互比较。
反方:所以表面积与体积是不能比较大小的,不能说是一样大的。表面积是指一个面的大小,而体积则是指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因此是不能比较的。
通过辩论的方式展开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而缜密的思维,促进智慧生成和动态生成。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还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效引领学生,注重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营造真实、开放的课堂教学,并及时抓彩、随机应变,使课堂教学充满学习成长的生命气息,让教学更有效地向纵深推进,实现持续生成,使课堂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精彩画面,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必定会更加灵动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