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文课堂的几个着眼点

2018-11-30 12:27■张
初中生世界 2018年20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文本生态

■张 艳

江苏省张家港市生态语文教育领衔人、特级教师蔡明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生态教育”这一理念。什么叫“生态”?这里所说的“生”不只是我们习惯所理解的学生的“生”,还是生命的“生”,生活的“生”,生长的“生”。“态”是指美好的姿态和生动的意态。生态教育就是面对鲜活灵动的每一个生命,以其共存共长共美,以其向着个性、美好样态,自信、自主、自由生长为起点、过程和目的的教育。

蔡明倡导的生态语文教育主张之一就是“语文即成长”,这是生态语文教育最主要的一个姿态。语文是生命的个性独特且富有创造的呈现,是个性和共性的交融,是文字与每个人生命、生活与生长的相得益彰。“语文即成长”就是要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着眼于语文本身及对人的发展的价值。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的健康发展是不能没有语文知识特别是语文素养的。那么我们的生态教育就是要着眼于人,着眼于学科背后的人,着眼于课程深处的人,运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源源不断的“生长欲望”。“以生为本”,一切为了生长。

纵观十年来的课堂实践,追求生态的语文课堂,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着眼点。

一、着眼于教材,进行有效解读,提高阅读自觉

新学期开始,我们教师在拿到教材的同时,都会拿到一本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而这本参考书几乎成了大多数教师的“尚方宝剑”,甚至部分教师唯教参是从。实际上,教学参考书是一把双刃剑,它虽然可以保证教学质量的底线,但它在无形当中又成了教师的依赖,束缚了教师的思维。既然是双刃剑,用得好可致“敌”于死地,用得不好,就有可能伤到自己。如果教师仅仅局限于人手一本的《教学参考书》,只能是人云亦云,依葫芦画瓢,跟着教参走,按着教参念。语文课堂不能只跟着教参走,被他信力所左右而损伤阅读自觉。

作为语文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做读者,素读文本。所谓素读,就是不依赖任何参考资料,直面文本,独立解读,深入思考,不断钻研。这是一个语文教师要真正走进教材所必须经历的一条道路。语文教师一定要有“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这种孜孜不倦、不厌其烦的深入教材的意识和觉悟,在“真懂”上下功夫。通过反复研读,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涵,从框架结构到细节点染,从写作技巧到缜密构思,不断推敲琢磨,直到读懂、读透、读出教材的意蕴,使自己真正走进教材,这样语文教师才会获得对文本的真切感受,从而以自己的阅读感受和阅读经验为出发点,思考和判断学生阅读文本时可能会产生的想法以及遇到的问题和障碍。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基于问题出发,从关怀生命出发,教学才能真正做到生态。

其次要做的就是查找相关资料,寻找学理依据。构建有“厚度”的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的一致追求。教师在素读文本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定要经历反复阅读、查证资料的过程,为确定的教学内容寻找学理依据。从查阅资料到文献佐证,从咀嚼、推敲、思考到最后定夺,经历这样一个反复读厚教材的过程,教材上的这些文字就不再是躺着了,而是能够站起来和你对话,文章脉络、主旨要义、语言精粹一一显现,课文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如此八篇十篇以至上百篇独立阅读下来,教师阅读的水平、基本功有了切实的提高,这样在教学时就能游刃有余,还用担心以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为目标的语文课堂不能实现吗?

二、着眼于学生,做到目中有人,实现依学而教

谁是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人?在教学工作中,学习者是第一要素,没有学习者就没有学习。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作用,这些概念我们教师也都烂熟于心。关键是我们在备课时,要真正做到着眼于学生,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既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学生和教材之间的联系。

语文课到底教什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发挥所有学习者的积极性?生态实践者们一直践行着“以生为本,依学而教”的教学原则。“依学”就是教学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与环境,依据语言能力形成的规律、语文学习的规律来进行,也就是从关怀生命出发,遵循学习规律的教学原则。为此,教师必须花工夫研究学情,通过望、问、听、阅和材料跟踪,了解学生的思想、性格、兴趣爱好、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语文基础、语文能力等情况,进一步判断哪些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内容是学生通过预习能够掌握的,哪些内容是学生不能掌握而需要重点讲解的。要依据学情,即学生知识能力的现状,学生不通才讲,不懂才教,在疑惑处指点解惑,肤浅处引导升华。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我们所确定的教学内容才能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真正做到以他们的现状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依学而教,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恰当,具体可行;教学内容清晰,重点突出;教学环节清晰有序,线索分明;教学方法适切,符合学生个性特征、学习需求。以生为本,依学而教,点拨引导,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生态的语文课堂。

三、着眼于课堂,精心设计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是一个流动的过程,由一个个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组成。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就是由以语言为核心的听、说、读、写等语文活动组成。教师应从不同层面的学生的需求出发,既抓共性,又有坡度地抓个性,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听、说、读、写的运用与实践语言文字的场所,使每一位学生都沉浸在浓厚的学习气氛中,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发光体,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满足感。

纵观生态语文课堂,发现常常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在文本语言中“穿行往返”,从文字表层,从字里行间去寻找意蕴,在语言表达形式上深挖不止,寻找表达的智慧与奥妙。比较、还原、对话、交流、碰撞、尝试、创新、批判等活动是学习过程中的家常饭。这样的语文课就再也不是教师的独舞,而是所有学生围绕多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主动参与、认真思考、个性表达、能动发展的广场舞;这样的语文课堂就成了学生、教师、文本、教材编者之间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就成了学生主动、互动、能动的生态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想碰撞的火花在这里点燃,生命涌动的美丽风景在这里呈现。

语文课堂上的活动除了围绕教材以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凡有人类活动处,就有语文的习得。作为语文教师,应善于挖掘生活中的营养品,组织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比如和学生一起走进名著,开展经典阅读交流活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暗地较劲,比谁读得多、读得好。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去认识、感悟世界,感悟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于潜移默化中接受人生哲理,于润物无声中塑造核心价值观,让经典阅读成为激发学生生命成长的正能量。还可以与校本课程相整合,丰富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的材料不能仅局限于纸质的文本,摄影、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以及大地、海洋、天空等大自然中一切能打动我们心灵的东西,都应该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

四、着眼于语言,反复推敲打磨,追求诗意存在

语文课堂当然是传播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场所,但它更应该是一个诗意的存在。诗意是语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更是生态语文课堂的一个显著特点。语文课堂营造的是学生语文素养成长的精神家园。教师语言对滋润学生的心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培根说过,物质是以它感性的诗意光辉向着整个人类微笑。教学语言也应该如此,以诗意的光辉向着学生微笑,来感染、影响学生,指引他们人生追求的方向,让他们享受到精神成长的快乐。作为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教学语言,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语言进行修改,反复推敲打磨,删除多余的字、词、句以及不合逻辑之处,消除语言杂质,力求简洁凝练,增强语言吸引力、感染力,打动学生的心灵。只要我们虔诚地朝着这一目标努力,坚持数年,必能营造出一个诗意、美好的语文读写生态场。

语文课堂在关注语文教材等教学内容和任务的同时,应特别关注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关注他们的理解、接受程度,关注他们参与的过程和每一次表达,关注他们举手投足的情绪和心理的变化。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坚守,尊重教育本身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尊重孩子的天性,朝着理想的方向,在生态的视野下,开发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的能力,面向个体、丰富个体、强大个体,使每个个体都能快乐学习、全面发展、幸福成长,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的生态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于漪.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J].语文教学通讯.2017(1).

[2]蔡明.向着生态美丽那方幸福前行[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3.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文本生态
有效整合 “妙”“趣”横生——语文课堂学生情趣激发策略的实践和思考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师生合作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实践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