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尤海梅
每天用完点心后,幼儿喜欢在自然角观察小蝌蚪,你一言我一语,折射出他们对小蝌蚪外形特征及生长变化的兴趣。
幼1:小蝌蚪长大了就变成小青蛙了。
幼2:不对,小蝌蚪长大了就是大蝌蚪。
幼3:我妈妈说小蝌蚪长大了会变成蛤蟆。
幼1:小蝌蚪长大了先变成青蛙,老了就变成蛤蟆。
幼1:我们给小蝌蚪吃点饼干吧!
幼2:你看,小蝌蚪没有嘴巴,它怎么吃东西啊?
幼3:小蝌蚪有嘴巴的,要不然就饿死了。
幼4:我知道小蝌蚪喜欢吃看不见的东西。
《找春天》主题调查表中,幼儿分别提到蝴蝶、小蜜蜂、小鸡、小白兔等,其中提到最多的是小蝌蚪。不难看出,他们对小蝌蚪这个神奇的物种是很感兴趣的。
我们所使用的小、中、大班的综合教材,在“春天”的主题中都没有关于小蝌蚪的内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支持和幼儿一起通过参观考察、种植和饲养活动,感知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生物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过程。春天正值小蝌蚪繁衍生长之时,我们调整主题目标和主题脉络,展开了小蝌蚪成长之旅。
集体教学活动是师幼互动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幼儿发展的策略之一。根据幼儿的聊天,我们确定了以下集体教学活动:综合活动“可爱的小蝌蚪”、科学活动“小蝌蚪成长记”、语言活动“小蝌蚪找妈妈”。
在综合活动“可爱的小蝌蚪”中,我们和幼儿一起讨论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在小组观察中,幼儿惊喜地发现了小蝌蚪的眼睛和嘴巴以及尾巴部位两个细细的东西。幼儿大胆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小蝌蚪的样子,对小蝌蚪的探索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科学活动“小蝌蚪成长记”中幼儿通过讨论与动手排序,进一步了解蝌蚪的成长变化过程。他们对小蝌蚪长大后会变成什么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语言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我查阅了幼儿园和小学关于这个经典故事的不同版本,并综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巩固小蝌蚪生长变化的同时,和幼儿一起重点学习了其中重复式结构的对话。
科学区:简单的教学活动并不能满足幼儿对小蝌蚪的探索欲望。在游戏活动中,我提供了丰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材料和适宜的工具,支持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和方式在游戏过程中感知并探索小蝌蚪的生长变化和生活习性。每天游戏中,幼儿都有新的发现。有的幼儿会问:“小蝌蚪吃什么呢?”有的幼儿会细致地记录每一次小蝌蚪的生长变化。有的幼儿会发现小蝌蚪尾巴上有膜。我并没有第一时间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回家和家长一同查阅资料,第二天点心时间后再讨论,最终得到答案。
美工区: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接纳、肯定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在美工区,幼儿受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的熏陶,主动提出要用水墨的方式绘画小蝌蚪。根据幼儿的意愿,我们在美工区投放了水墨画的材料。作为美术特色园,我们还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幼儿可以自由取放材料来创作自己心中的池塘。我们用相机记录幼儿的作品,并在班级环境中进行展示,让更多的幼儿来欣赏他们的创作,并激发更多的幼儿进行创作。
表演区:延续课堂中幼儿表演的积极性,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和与同伴合作的机会。
装扮区:这里是幼儿发展生活认知能力和叙事能力以及情感表达的重要场所,幼儿通过领养、观察、饲养小蝌蚪,将对小蝌蚪的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鼓励幼儿充分运用多种感官探索、交往和表现,在确保幼儿基本活动和游戏活动的同时,将课程实施渗透到日常活动中。例如,点心时间后幼儿给小蝌蚪换水,给小蝌蚪喂食面包屑、水草等。有一天,一个幼儿说:“你看,小蝌蚪在睡觉呢!”另一个幼儿说:“不对,你看,它不动了。”“小蝌蚪不会死了吧?”幼儿跑来说:“老师,小蝌蚪死了。”后来,幼儿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小蝌蚪是两栖动物,变成青蛙后就上岸活动了,同时由鳃呼吸变为肺呼吸,遇到危险时会跳回水里。如果总让它在水里,它没有东西吃又不能呼吸,就会死的。幼儿还知道了青蛙是农田的保护神,一只青蛙每天能吃70多只害虫。通过活动引导幼儿关注和了解自然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渐懂得热爱、尊重、保护自然。依据《指南》的教育建议,我们和幼儿决定将小蝌蚪放生,但我们的探索还在继续,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和幼儿继续探讨有关蝌蚪的知识。
在此活动中,不仅幼儿得到了成长,教师也学会了如何高效、科学地实施班级班本化课程。让我们一起关注幼儿,倾听幼儿心声;追随幼儿,抓住幼儿兴趣;欣赏幼儿,发现幼儿自由生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