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 孙维静
一般而言,每一学科都有着既定的教学任务,任课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授给学生们一定的学科知识,促使他们的学科能力实现迅速提升,因此教师就需要将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充分利用起来,尤其是作业布置环节,以促进自己教学目标的达成。具体到初中数学这一学科,数学课本中的大多数知识都是具有一定抽象性的,有时候学生们很难在课堂上将教师所讲的内容完全消化掉,因此就更加依赖于课后作业练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对教师的数学课后作业布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作业布置策略进行反思,以探寻出更加科学有效的作业布置方式,将其应有的价值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数学这一科目知识的理论性与抽象性是非常强的,与此同时,一个班级里几十名同学的接受能力又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有的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跟上教师的节奏,而有的学生则难以迅速理解把握教师所讲的数学知识。面对这一实际情况,最理想的办法就是数学教师为每一位同学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让作业布置方式更加具有实用性,助力于学生成长。
具体而言,数学教师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对全班同学进行一次数学测验,随时根据测验成绩将同学们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以解一元一次方程相关数学知识的教学为例,在作业布置环节,数学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们出一系列不同难度等级的题目,比如:“解方程4x+3=2(x-1)+1”“当x为何值时,代数式4x-5与3x-6的值互为相反数?”对于难度较低的题目,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做;对于中等难度的题目,成绩中上的同学必须做,而水平较低的同学可以选做其中一些题目;对于难度较高的题目,中等数学水平的学生选做,高水平的同学必须做。这样,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相应的习题练习中实现数学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众所周知,数学教师为学生们布置课后作业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们巩固所学,在此基础上实现数学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教师设置题目的质量和学生们练习的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是,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初中数学教师都会为学生们布置大量的习题练习作业,期望学生们在反复练习中提升数学成绩,而很少关注作业的质量。这样的作业布置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甚至还可能导致学生们数学成绩的下降。
鉴于以上情况,初中数学教师在为学生们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就需要精减习题数量,着重于作业质量的提升。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这一部分的教学为例,教师在为学生们布置作业的时候,首先就需要明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即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在具体的作业设置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个目标布置一两道经典的练习题目。除此之外,数学教师还可以将多个知识点融合在一道综合题目当中,帮助学生们练习,同时减轻学生们的压力,使他们愿意投入到习题练习当中,提高作业效率。
数学科目的大多数知识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将来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帮助自己解决遇到的许多难题。反过来,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也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实例来进行综合练习,以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为学生们布置作业的时候,就可以将生活元素融入习题当中,以益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师为学生们讲解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知识以后,在作业布置阶段,就可以为学生们提出一系列生活应用练习题目,比如:“假如一个班级有64名同学,男生比女生多8人,那么这个班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再比如商场打折问题等等。在解答这些题目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巩固课上所学的相关知识,还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分析、数学思维等综合数学能力,使课后作业的应有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总之,作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后作业布置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只要教师设置得当,学生们不仅可以借助作业练习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还可以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数学综合能力,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作业布置策略进行改进与创新,以增加学生课后作业练习的科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