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浦北县实验小学 刘 兰
参与式学习是“绿色生态课堂”中的重要学习方式,是以主体性为内核,以自觉性、选择性为特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愿望,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自主预习——交流质疑——接受点拨——反思提升——总结评价正是“绿色生态课堂”的几个重要标志。下面是我实施创建“绿色生态课堂”的几点做法。
通过导学案使学生学会预习,并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会精心准备每一节课的导学案,如在教学六年级《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时,导学案设计是这样的:
我能说出下列语句中分数的含义:
(1)一本书已看的页数是全书的;(2)《故事会》的重量大约是千克。表示____________ ,表示___________ 。
通过练习我发现,分数不仅可以表示___________ 关系,还表示具体的___________ 。
1.自学例 1。
2.(1)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三场比赛的投篮情况?(2)分别算出每场比赛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3)把以上这几个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进行比较 。
1.小组讨论交流:
(1)这三个分数, 能改写成百分数吗?
(2)你会读出这三个百分数吗?读一读。
(3)这三个百分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4)互相说说百分数的意义。
2.我会小结:
(1)百分号写作:______ ,改写成百分数是_______ ,读作______ ,表示________ 是__________ 的__________。
改写成百分数是_________,读作________,表示________是的_______________ 。
(3)改写成百分数是_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表示___________ 是的___________ 。
3.我会填:根据下面每个百分数的意义填空。
(1)学校合唱队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45%, 男生人数是女生的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是( )︰100。
(2)给一艘货船装货,已经完成了75%,已经装船的货物与货物总量的比是( )︰( )。
(3)六年级一班学生的近视率是20%。( )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0%。
4.我会比较: 下面哪几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表示?哪几个不能?为什么?
(1)一堆煤
(2)
小组交流: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我发现:分数不仅可以表示________ ,还可以表示________ 关系,而百分数只能表示________ 关系,所以百分数后面不能带________ 。
有了导学案,教师把学习思路交给了学生,为学生的预习提供了学习目标菜单和任务路径,使学生在新课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参与、体验、探索、练习、实践等各类学习活动。这样使用导学案预习,新课知识中会产生的认知和能力的盲点都会得到充分的探究。每个学生对每个主要认知点和能力点的掌握情况都能得到当堂及时检测,既能拉近教和学的距离,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抽象性极强的学科。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学习数学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活泼愉悦的氛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使学生进入“好学”“乐学”“欲罢不能”的境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教学时要紧密联系生活,让课堂教学与生活“亲密接触”,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活化。如在教学六年级《折扣问题》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到文具商店或者超市等商店购物的经历,说说所买商品的价钱,然后思考买同一本工具书为什么会出现几种不同的价格,从而进入探究活动之中。在知识的运用阶段,让学生做用优惠卡购物的游戏,课后布置学生到超市自己购物。这样学生从枯燥的教学活动转为生活的应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际价值,兴趣盎然,乐趣无穷。
在课堂上要努力做到“生动态、生活态和生命态”的完美结合,坚持“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当堂过关、教为不教”的学教原则,为学生个性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提供平台,以期达到“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之目的。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生命价值展示的绿洲,让置身其中的学生享受到教学所带来的乐趣,让课堂教学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当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切实构建绿色生态课堂,绝非易事。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我们每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努力追求,精心经营;它是一项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老师具有深沉博大的情意和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生生不息,可持续和谐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彰显生命的价值。
[1]王长沛.数学教育和素质教育[M].北京:中华工高联合出版社.
[2]马忠林.数学学习论[M].南京:广西教育出版社.
[3]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新课程理念与创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