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实验小学 陈 静
数学学习中的反思是普遍存在的。当然,也只有不断地进行学习反思,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自身的学习质态,理解和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经验、技能,乃至于数学思维等。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一切知识最终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能得以完成,反思是建构主义的一个核心特征。的确如此,学习就得经历“学、问、思、辩、行”这一艰难曲折的过程。只有经历这种涅槃,学生才会把握知识的真谛,才能掌握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的核心奥秘。
指导学生自查作业,是一种培养学生自律、自主的重要手段之一。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地组织好这项活动,因为让学生自查作业不仅是培养学生责任心的一项有效举措,更是学习反思的重要过程。只有学生学会自查自纠,那他的终身学习、持续学习才有可能。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查作业,以此刺激学生的竞争心态,让他们对数学学习更具兴趣。同时,也让学生通过自查作业学会反思,学会思考,学会进一步理清自己的解题过程与解题思路,以达到追根溯源的目的,让数学学习充满自信。
例如,在“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练习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一边练习一边自查,使他们在学习反思中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悟到数学问题与实际情境的差异,从而培养他们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会反思的本领。
“李明到超市购买一些食品,带了50元。买了8瓶酸奶,每瓶酸奶3.5元。剩下的钱买可乐,可乐每瓶4元,他可以买多少瓶可乐?”习题一出现,绝大部分学生就迅速给出了答案:3.5×8=28(元),50-28=22(元),22÷4=5.5(瓶)。面对学生的解答,教师有点沮丧,就追问:“你认为这样解答有道理吗?”学生理直气壮地回答说:很有道理的,3.5×8=28(元)算的是买酸奶用去的钱,50-28=22(元)是剩下的钱,也就是用来买可乐的钱,22÷4=5.5(瓶)这是算出的可乐的瓶数,用总价除以单价等于数量。
针对这种情形,教师就得指导学生进行自查和自悟了。设问:超市中谁买过半瓶可乐的请举手?面对这个提问,学生们面面相觑,不一会儿,都恍然大悟。“哦!原来是不能买半瓶可乐的,所以5.5瓶的说法是错误的,只能买5瓶可乐了。”案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解答而不能自省的情形,通过设计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去自查、联系生活,从而产生顿悟,明白“没有半瓶可乐可买的基本生活常识”,由此拓展开来,学生也会逐步认识到数学问题是不能违背生活常理的。这个案例仅仅是贴近生活的一则事例,它告诉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学会运用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经验等自觉地解剖作业,从而掌握分析错误的基本方法。反思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知识的有效建构,更为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极好的训练机会。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有时效的,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遗忘的。如何克服这一学习中的自然规律呢?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梳理、学习回望是最有效的策略之一。引领学生对每一次的学习、练习等进行必要的反思,就能够使学生减少遗忘,还能从走过的弯路中汲取教训等,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的结构,理解知识的本质,逐步形成有效的解题方法与思维方法。
例如:在“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一个修路队,计划每天修路240米,9天完成任务。实际需要赶工期,8天就得完成。那么实际每天比计划每天要多修多少米?
学生最多的解法是:240×9÷8-240=30(米)。学生也能非常清晰地说出解答过程。但是,作为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解答的思维是比较呆板的,是一种程式化的,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引导“小组里再仔细研究一番,看看有没有更好的解答方法?”,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学生联系以往的学习经历,经过学习探究,经过反思推敲,终于想出了一个简略的思路:原来9天完成的任务,变成了8天,说明节省下来的1天的工作量,就得平均分配到实际8天中去,这样每天多修:240÷8=30(米)。
当学生经历学习反思之后,他们不仅顺利地解决了问题,更让学生明白学习需要思考,需要对题目进行仔细再仔细的反复推敲,以便找到最便捷的思路。这样的体验、反思,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信心,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闪烁着智慧的色彩,也促进了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不断积累,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得到极好的训练与发展。
总结学习、归纳学习是学生积累知识的重要策略,也是学生数学素养得以提升的重要举措。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回顾本阶段、本课的学习历程,对自己的学习做出评价,进行学习反思、梳理,从而加速认知的有效建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交给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赞赏的方法,让他们在自我解剖中学会思考,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历程,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反思习惯。
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结束之时,教师就可以留一些时间给学生,首先,让学生自主回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知识要点,从而较为清晰地把握圆的相关知识;其次,组织小组内成员互相提问,利用提问、应答机制,迫使每一个学生都自觉地去反思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反思每一个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对圆的概述、圆心、半径、直径、画圆的方法、圆是轴对称图形等脉络清晰起来。第三,组织学习追问: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为什么汽车的轮子要做成圆形的?有什么特殊之处?车轴应该装在哪里?为什么这样安装才是最科学的?我国古代数学中有没有关于圆的论述?我们看到过的“一中同长也”,这个论述指的是什么等。
学习的梳理,学习的质疑,都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对圆的认识进行自我整理和内化,从而加速对圆的认知的建构。也使学生总结学习的能力得到了训练,并会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良好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持续性学习提供了能力、方法的支撑。
反思是什么?反思是对过去经历的再回顾、再思考,并努力进行改进的历程,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所以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进行必要的学习反思,以促使其更科学地领悟知识,加速其主体学习建构。同时,还要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反思行为、反思习惯等的培养,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养成其敢于质疑、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从而受益终身。哲学家笛卡儿说过:“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不断进行反思。